更多与水经注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 书号:10185 时间:2017/3/26 字数:19626 |
上一章 卷二十三 下一章 ( → ) | |
沟⽔出河南武县蒗渠,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骛击取成皋、荥,初置三川郡,疑即骛所筑也,⼲事未洋。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沟⽔。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武城北,东南绝长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故《舂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践土。《吕氏舂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渠。梁沟既开,蒗渠故读实兼沟,浚仪之称,故云出武矣。东南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之目。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也。盖津源之变名矣。故《经》云:沟出蒗渠也。 东南至沛为⽔。 沟始蒗,终别于沙,而⽔出焉。⽔受沙⽔于扶沟县。许慎又曰:⽔首受淮扶沟县蒗渠,不得至沛,方为⽔也。《尔雅》曰:为洵。郭景纯曰:大⽔泆为小⽔也。吕忱曰:洵,⽔也。⽔径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大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余殆不可寻。⽔又东南径夏县西,又东径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隙郭。⽔又东径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舂秋》宣公二年,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之事,我为政。遂御人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又东径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惷,易以统御。⽔又东径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舂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郞,迁温令。延熹中立。⽔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大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子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又东径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枝流东北注于赖城人⾕,谓死也。⽔又东南屈,径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舂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又东北屈,至赖乡西,⾕⽔注之。⾕⽔首受涣⽔于襄邑县东,东径承匡城东。《舂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已吾,犹有陈、楚之俗焉。⾕⽔又东径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之属县也。城內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汉台令许叔种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元年立;余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又东径苦县故城中,⽔泛则四局隍堑,耗则孤律独逝。⾕⽔又东径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俗以是台在⾕⽔北,其城又谓之⾕台,非也。⾕⽔自此东人⽔。⽔又北径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于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之侧,又有李⺟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间。⽔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处其,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又东,径谯县故城北。《舂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自南枝分,北径谯城西,而北注。⽔四周城侧,械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罦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大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又刊诏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八尺五寸,石作耝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有腾兄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颖川太守曹君之碑》,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树碑岁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校尉曹君之碑》。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迁长⽔,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炽弟胤家,家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魏书》曰:太祖作议郞,告疾归乡里,筑室城外,舂、夏习读书传,秋、冬猎,以自乐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老,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碑之东北,⽔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冢。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丈余,半下为柬竹文,作制极工。石榜云: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內温司马公墓之神道。⽔又东径朱⻳墓北,东南流。冢甫枕道有碑,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字伯灵,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中平二年造。碑刊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北平等人。⽔东南径层丘北,丘⾩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又东南,径城⽗县故城北,沙⽔枝分注之。⽔上承沙⽔于思善县,世谓之章⽔,故有章头之名也。东北流径城⽗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人于。⽔又东径下城⽗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聚者也。⽔又屈径其聚东郞山西,又东南屈,径郞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又东南径城北。临侧⽔,魏大和中,为州治,以盖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又东南径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二丈,⽔历其间。又东南流,径荆山北,而东流注也。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于淮。 ⽔又东,左合北肥⽔。北肥⽔出山柔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流,径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放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北肥⽔又东径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非也。今城內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峻,非洪台所拟。《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郞将,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北肥⽔又东,积而为陂,谓之瑕陂。陂⽔又东南径瑕城南。《舂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北肥⽔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径义成南,世谓之褚城,非。又东⼊于,⽔又东注淮,《经》言下邱淮陵人淮,误矣。 ⽔出沟于浚仪县北,沟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又云:丹、沁流,于武德绝河,南⼊荥合汳,故汳兼丹⽔之称,河济⽔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出县南,而不径其北,夏⽔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矣。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径其北者也。又东,汳⽔出焉。故《经》云:汳出沟于浚仪县北也。汳⽔东径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城临汳⽔,陈留相毕邈治此。征东将军荀晞之西也,逸走归京,晞使司马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又东径陈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汳⽔又径小⻩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殡埋之。后百余⽇。人有见光于此县,寄书与罔。罔发视之,惟有履存。汳⽔又东径鸣雁亭南。《舂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于呜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西北。今俗人尚谓之为⽩雁亭。汳⽔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径乐城南。《西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县界。汳⽔又东,有故渠出焉,南通睢⽔,谓之董生决。或言,董氏作,引⽔南通睢⽔,故斯⽔受名焉。今无⽔。汳⽔又东,枝津出焉,俗名之为落架口。《西征记》曰:落架,⽔名也。《续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又径外⻩县南,又东径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东径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县有大齐亭。又东径科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县有科禀亭,是则科禀亭也。汳⽔又东径小齐城南。汳⽔又南径利望亭南。《风俗传》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陈留,县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汳⽔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故《西征记》曰:龙门,⽔名也。门北有土台,⾼三丈余,上方数十步。汳⽔又东径济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舂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是也。汉⾼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秦之⾕县也。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又东径宁陵县之沙亭北,故沙随国矣。《舂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汳⽔又东径⻩蒿坞北。《续途征记》曰:堂城至⻩蒿二十里。汳⽔又东径斜城下。《续述征记》曰:⻩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汳⽔又东径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路,停泊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又东径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于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汳⽔又东径神坑坞,又东径夏侯长坞。《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又东径梁国睢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余波南⼊睢城中。 汳⽔又东径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駰《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舂秋》僖公二年,齐侯、朱公。江、⻩盟于贯,杜预以为贯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毫可知。汳⽔又东径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也,为蒙之漆园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此邑矣。汳⽔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惟睢城南侧,有小⽔南流,人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人也。睢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饲。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毫也,所谓景薄为北毫矣。椒举云:商汤有景毫之命者也。阚駰曰:汤都也。毫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毫,与葛为邻,是即毫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毫,南毫在⾕,北毫在蒙,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浩》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駰曰:汤冢在济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部长卿按行⽔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今城內有故冢方坟,疑即社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颖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有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予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以罩思以历丹丘,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径见,不能不书存耳。 获⽔出汳⽔于梁郡蒙县北,《汉书。地理志》曰:获⽔首受甾获渠,亦兼丹⽔之称也。《竹书纪年》曰:未杀其大夫皇瑗于丹⽔之上。又曰:宋大⽔,丹⽔壅不流。盖汳⽔之变名也。获⽔自蒙东出,⽔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寻识,竟不知所立岁月也。获⽔又东径长乐固北,己氏县南,东南流径于蒙泽。《十三州志》曰:蒙泽在县东。《舂秋》庆公十二年,宋万与公争博,杀闵公于斯泽矣。获⽔又东,径虞县故城北,古虞国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汉中叶,避孝元皇帝讳,改姓曰盛。世济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郞,累迁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字倾颓,基构可寻。获⽔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舂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已,卒于连中。大尹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如沃宮者矣。获⽔又东径龙谯固,又东合⻩⽔口,⽔上承⻩陂,下注获⽔。获⽔又东⼊栎林,世渭之九里柞。获⽔又东南径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亡,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兄泽,军于下邑。⾼祖败,还从泽军。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师,陆机所谓即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获⽔又东径砀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莽之节砀县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作郭,穿石为蔵,行一里,到蔵中,有数尺⽔,⽔有大鲤鱼,黎民谓蔵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蔵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蔵,辄有兽噬其⾜,兽难得见,见者云似狗,所未详也。山上有梁孝王祠。获⽔又东,⾕⽔注之,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之中。承诸陂散流,为零⽔、滚⽔、清⽔也,积而成潭,谓之砀⽔。赵人有琴⾼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砀⽔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旁,设屋祠,果乘⾚鲤鱼出,人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余,复人⽔也。陂⽔东注,谓之⾕⽔,东径安山北,即砀北山也。山有陈胜墓,秦,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也。⾕⽔又东北注于获⽔。获⽔又东历蓝田乡郭,又东径梁国抒秋县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获⽔又东历洪沟,东注,南北各一沟,沟首对获,世谓之鸿沟,非也。《舂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杜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县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为侯国,王莽之所谓贡矣。盖沟名音同,非楚汉所分也。又东过萧县南,睢⽔北流注之。 萧县南对山,世谓之萧城南山也。戴延之谓之同孝山,云:取汉城侯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刘澄之云:县南有冒山。未详孰是也。山有箕⾕,⾕⽔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言⽔上承梧桐陂,陂⽔西流,因以为名也。余尝径萧邑,城右惟是⽔北注获⽔,更无别⽔,疑即《经》所谓睢⽔也。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故沛郡治,县亦同居矣。城甫旧有石桥耗处,积石为梁,⾼二丈,今荒毁殆尽,亦不具谁所造也。县本萧叔国,宋附庸,楚灭之。《舂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萧,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抚之,士同挟纩,盖恩使之然矣。萧女聘齐为顷公之⺟,郤克所谓萧同叔子也。获⽔又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也。获⽔又东径同孝山北。山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十余丈,广百许步,经十余坟,悉结石也。获⽔又东,净净沟⽔注之。⽔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中书澄之所谓⽩沟⽔也。又北⼊于获,俗名之曰净净沟也。又东至彭城县北,东⼊⼲泗。 获⽔自净净沟东径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详也。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与安陂⽔合,⽔上承安陂余波,北径阿育王寺侧,⽔上有梁,谓之玄注桥,⽔旁有石墓,宿经开发,石作工奇,殊为壮构,而不知谁冢,疑即澄之所谓凌冢也。⽔北流,注于获。获⽔又东径弥黎城北。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南,有弥黎城者也。获⽔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径彭城。城西北旧有楚大夫龚胜宅,即楚老哭胜处也。获⽔又东,转径城北而东注泗。⽔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未详是否。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国也。于舂秋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崔于。季珪《述初赋》曰:想⻩公于邳圯,勤鱼石于彭城。即是县也。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曰:彭城,故东楚也。项羽都焉,谓之西楚,汉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弟为楚王都之。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乐郡也,徐州治。城內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郞将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大城之內有金城。东北小城,刘公更开广之,皆垒石⾼四丈,列堑环之。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马琅琊王所修,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宮观门阁,惟新厥制。义熙十二年,霖雨骤澍,汳⽔暴长,城遂崩坏。冠军将军,彭城刘公之子也,登更筑之,悉以砖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奕,南北所无。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归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公孔怕恭援之,邑阁如初,观不异昔。自后毁撤,一时俱尽。间遗工雕镂,尚存龙云逞势,奇为精妙矣。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地理志》曰:彭城县,古彭祖国也。《世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曰彭租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矣。其楼之侧,襟汳带泗,东北为二⽔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译文 沟⽔源出河南郡武县的蒗渠, 沟⽔的上口在卷县由大河给⽔,老渠道往东南流经卷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蒙城北面。据《 史记》 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 )蒙鹜攻占成皋、荣,首先设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鹜修筑的,但不大清楚。老渠道往东流,分为两条,俗称沟⽔。 京相潘认为是从河⽔分出的济⽔,也没有细究。这两条支渠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渠往东南流经武城北面,往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面,又往东北流,与左渠汇合。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所以《 舂秋》 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宮。《 吕氏舂秋》 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郡国志》 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 史记》 里所说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沟⽔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读,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菠蔼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菠蔼渠老渠道实际上兼有沟和浚仪⽔两个名称,因此,《 ⽔经》 说沟⽔发源于武县。沟⽔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的名称。那条往东流相汇合的左渠就是饭⽔,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 ⽔经》 说沟⽔源出菠蔼渠。 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褪⽔, 沟⽔先流⼊菠蔼渠,最后又从沙⽔分出,成为濄⽔。濄⽔在扶沟县承接沙⽔。许慎又说:濄⽔上流接纳了淮扶沟县的菠蔼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褪⽔的。《 尔雅》 说:濄⽔就是询⽔。郭景纯说:这是大⽔溢出而形成的支流。吕忱说:询⽔,就是濄⽔。褪⽔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谤、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褪⽔又往东南流经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逮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褪⽔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都县的大棘乡。《 舂秋》 :宣公二年(前607 ) ,宋国华元与郑国公子归生在大棘会战,华元被俘。《 左传》 说:华元在出阵前杀羊慰劳将士,但没有把羊⾁分给他的驾车人。将要开战时,驾车人羊斟说:过去的羊⾁由您支配,今天的事情要由我支配了。就驾车闯⼊郑军阵中,所以华元被俘。后来这一带被楚庄王所兼井厂因而圈称说:大棘是楚国地方,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及伍员的钓台、池塘,如今都还在。褪⽔又往东流经安平县老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大棘乡就是从前的安平县,民人敦厚愚拙,容易统治。褪⽔又往东流经鹿邑城北面,人们称虎乡城,是不对的,这就是《 舂秋》 时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个鹿邑亭,就指这地方。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298 )立。濄⽔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郞,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墓碑是延熹年间(158 一167 )所立。濄⽔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按范哗的《 汉书》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皿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后,又以武平、华夏作为他的封地。濄⽔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后汉顺帝嘉四年(135 ) ,将这地方封给侍中挚填,立为侯国,就是广乡。濄⽔又往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支流向东北流,在赖城流⼊山⾕,称为死褪。濄⽔又向东南拐弯,流经苦县老城南面。《 郡国志》 说:这里就是舂秋时的相,王莽改名为赖陵。苦县老城四面的城门,修筑了几条宽阔的驰道,东面从赖乡开始;南面从南门穿过怈⽔,直通故台,故台西面朝向南门。另一条大道直通向广乡道西门的驰道。西边通到武平北门的驰道,直达北台。褪⽔又向东北拐弯,流到赖乡西面,⾕⽔注⼊。⾕⽔的上口承接襄邑县东面的涣⽔,向东流经承匡城东面。《 舂秋经》 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了晋国邵缺。《 左传》 说:商量对付投靠楚国的诸侯。京相蟠说:今天,在陈留襄邑西面三十里有旧时的承匡城。⾕⽔又往东南流经已吾县老城西面。《 陈留风俗传》 说:匕吾县从前属于宋国,兼有陈、楚的部分土地,是过去梁国的宁陵县种龙乡。成帝、哀帝时这里的居民发展到八九千户,于是当地的士族、官吏要求设县。永元十一年(99 ) ,陈王封地被削,十二年( 100 )自郡划出大赖乡、直乡隶属于该县,取了个美名叫巳吾。这里还有陈、楚两地的旧习俗。⾕⽔又往东流经拓县老城东面," 据《 地理志》 ,这是淮的属县。城內有拓县县令许君撰写的《 清德颂碑》 ,别的石碑都破碎了,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只有此文的碑刻还看得出。城西南约一里左右,有汉台令许叔种碑,是光和年间(178 ? 184 )所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椽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碑是建宁元年(168 )所立。其余的石碑,文字都剥蚀不清,无可辨认了,看来应当也是像司隶等差不多的碑。⾕⽔又往东流经苦县老城中,大泛滥时,就流遍四周的护城河;⽔小时,就只有一⽔独流了。⾕⽔又往东流经赖乡。 城南面。这座城非常坚实,东北隅有台,显得较⾼。民间以为此台在⾕⽔北面,因此又称此城为⾕台,其实是不对的。⾕⽔在这里东流注⼊濄⽔。濄⽔又往北流经老子庙东面,庙前有两块石碑,在南门外。汉桓帝派遣宦官管霸去祭祀老子,命陈国皿相边韶撰写碑文。碑的北面有两座很整齐的石网,石网南侧,是魏文帝⻩初三年(222 )经过谁县时刻的,石网北边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石碑朝西,是陈国垂相鲁国的孔畴在建和三年( 149 )所立。北面就是老君庙,庙东的院子里有九口井。又往北,在褪⽔的旁边又有李⺟庙,在老子庙的北边,庙前有李⺟墓,墓的东边有块石碑,是永兴元年(153 )谁县令长沙王⾩所立。碑文说:老子生在曲⽔、褪⽔之间。褪⽔又向东拐弯,流经相县老城南面,此城虽很小却很坚固,边韶撰的《 老子碑》 说:老子是楚国相县人。相县虚空荒凉,今天属于苦县,老城至今还在,在赖乡的东边,褪⽔流过城南。说的可能就是此城,但却没有城郭了。怈⽔又往东流经谁县老城北面。《 舂秋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 ) ,楚国成得臣率领军队讨伐陈国,结果攻取了谁,在顿筑城,然后还师。王莽时叫延成亭,魏时设立了谁郡,是沈州的治所。沙⽔从南面分支流出,往北流经谁城西面,往北注⼊濄⽔。濄⽔四面环绕城边,城南有曹篙墓,墓北有一块石碑,碑北有一座庙堂,今天在遗址上还能看到石柱和石础。庙北有两座石网,互相对峙,⾼一丈六尺,顶椽、斗拱及立柱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围屏已经破碎,石网北边有一块圭形碑,碑上题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160 )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八尺五寸,石雕耝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颖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 166 )卒。而未刻立碑年月。墓北有他的长子曹炽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长⽔校尉曹君之碑。曹君历任大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等职,调任长⽔,三十九岁死,熹平六年(177 )造。曹炽弟曹清的墓也在这里。墓东有碑,题着:汉渴者曹君之墓,熹平六年(177 )立。城东有曹太祖的故居,故居背靠城墙,面对民房,旁边是城壕,面临流⽔。《 魏书》 说:太祖当过议郞,后因病辞官还乡,在城外建了房屋,舂夏研读诗书经传,秋冬到郊外猎乐娱。文帝于汉中平四年(187 )出生在这里,当时天上青云像车盖一样笼罩着,到天晚才散去,指的就是此处。后来文帝在延康元年( 220 )驾临谁县,大摆筵席宴请乡里⽗老,并在故居设立祭坛,坛前立碑,碑题叫大飨之碑。碑的东北面、怈⽔南面,有谁定王司马士会墓。墓前有块石碑,是晋永嘉三年(309 )所立,碑南约二百来步。有两石柱,⾼一丈多,下半部有成束的竹子互相文的花纹,雕刻非常精致。石碑上写着:晋朝前使者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谁定王,河內郡温县司马公墓之墓道。濄⽔又往东流经朱⻳墓北面,往东南流。墓南靠近道路,有块石碑,碑一卜题茸:,汉故幽州刺一史朱君之碑。朱⻳字伯灵,光和六牟(183 )死于在任期间,旧属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县年化,中平二年(185 )造、碑的背面刻着旧时属吏的姓名,都是蓟、琢及上⾕、北平等地人。濄⽔往东南流经层丘北面,丘岗特别秀美,巍然立独,这是从前军营所在的地方。濄⽔又往东南流经城⽗县老城北面,沙⽔的支流在这里注⼊濄⽔。此⽔上流在思善县承接沙⽔,世人称为章⽔,因此有章头的地名。章⽔往东北流经城⽗县老城西面,靠着城旁往东北流⼊濄⽔。怈⽔又往东流经下城⽗北面。《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个村子叫下城⽗聚。褪⽔又拐弯流经村东的郞山西面,又往东南拐弯流经郞山南面,山东有个垂惠聚,人们称为礼城。袁山松《 郡国志》 说:山桑县有垂惠聚,指的就是此城。‘褪⽔又往东南流经褪城北面,城濒褪⽔,魏太和年间( 477 ~噢99 )是濄州的治所,派盖表任刺史。后来废州立郡,有濄⽔天险为屏护。濄⽔又往东南流经龙亢县老城南面,汉建武十三年(37 ) ,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傅昌,立为侯国。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褪⽔又拐弯向南流出石桥,石桥已毁,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在两岸,⾼达二丈,⽔从其间流过。又往东南流经荆山北,往东流去。 又往东南流,到下郑郡淮陵县,注人淮⽔。 濄⽔又东流,在左边与北肥⽔汇合、北肥⽔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大泽,往东南流,左右两边引来了好几条细流,这些⽔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汇聚于一⽔。北肥⽔往东南流经山桑邑南面,俗称北平城。从前文钦受封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这里。城东南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完全剥蚀得无法辨认了,只有石碑背面所刻的属吏姓名还能看清:熹平元年(172 )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兴立。北肥⽔又往东流经山桑县老城南面,俗称都亭,这是不对的。令天城內东侧小山岗上还有一座亭子⾼⾼地矗立着,山岗很⾼峻,不是一般大台所熊相比。《 十三州志》 说:城內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树,因此取名山桑县。外城东有文穆墓碑,大意说: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户曹史,召试为博士、太常承,因懂得气象变化的规律,升任侍中、右中郞将,调任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178 一184 )亡故。属吏琢郡太守彭城吕虔等人立碑。北肥⽔又往东流,积聚成破塘,叫做瑕破。塘⽔又往东南流经瑕城南面。《 舂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楚军回返到瑕,就指此城。所以京相潘说:瑕是楚国的地方。北肥⽔又往东南流经向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说:向县是从前的向国。《 世本》 说:许、州、向、申,都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京相播说:向是沛国的一个县,今天并⼊谁国龙亢县了。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37 ) ,将向城改封给富波侯王霸,立为侯国,就是此城。俗称圆城,不对。北肥⽔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面,人们称褚城,也是不对的。北肥⽔又往东注⼊濄⽔,濄⽔又往东注⼊淮⽔。《 ⽔经》 说濄⽔到下琊淮陵县注⼊淮⽔,是搞错了。 汳⽔从浚仪县北边沟流出,沟就是菠蔼渠,有的说汳⽔接纳了旗然⽔,又说丹⽔、沁⽔流,在武德横穿河⽔,向南流⼊荣与汳⽔汇合,因此汳⽔又兼有丹⽔的名称。后来,河⽔、济⽔断流,汳⽔就承接旗然⽔往东流。自从王责引⽔淹大梁城后,汳⽔就从县南流出,而不经县北。夏天洪⽔泛滥时,这条河就和老渠道相通,老渠道就是沟,在大梁北又叫浚⽔。因此圈称著的《 陈留风俗传》 说:浚⽔流经大梁北。又往东流,汳⽔就从这里流出。所以《 ⽔经》 说:汳⽔是从浚仪县北面的沟流出的。汳⽔往东流经仓垣城南面,这就是浚仪县的仓垣亭。此城面临汳⽔,陈留垂相毕邀的治所就在这里。当时,征东将军苟烯往西边走,毕邀逃回京城,苟啼派司马东莱王赞代为据守仓垣,并断绝了陈留运粮的⽔路。扳⽔又往东流经陈留县的饼乡亭北面。《 陈留风俗传》 提到陈留县有饼乡亭,就是这个亭。汳⽔又流经小⻩县老城南,《 神仙传》 说: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周家,胡阁把他安葬了,过了一百多天,却有人在小⻩县看见灵寿光,就写信告诉胡周。胡阁掘开坟墓一看,只留下一双鞋子。汳⽔又往东流经鸣雁亭南面。《 舂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卫侯讨伐郑国,到了鸣雁。杜预《 释地》 说:鸣雁亭在雍丘县西北,现在民间还称作⽩雁亭。汳⽔又往东流经雍丘县老城北面,又流经乐城南面。《 西征记》 说:乐城在汳⽔北面一里,城周长五里,在雍丘县边界。汳⽔又东流,有一条老渠道从这里分出,南通睢⽔,叫作董生决。有人说董氏作时,引扳⽔南流与睢⽔相通,⽔就因此得名。今天已无⽔了。汳⽔又东流,有支流分出,分⽔口俗名叫落架口。《 西征记》 说:落架是⽔名。《 续述征记》 说:在董生决下流二里。汳⽔又流经外⻩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秀仓城北面。《 续述征记》 说:芳仓城离大游墓二十里。又往东流经大齐城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外⻩县有个大齐亭。又往东流经科城北面。《 陈留风俗传》 说:县里有个科察亭,那么这就是科察亭了。汳⽔又往东流经小齐城南面。汳⽔又往南流经利望亭南面。《 风俗传》 说:这就是过去的成安。《 地理志》 说,这是陈留的一个县名,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韩延年,立为侯国。汳⽔又东流,龙门老河道在这里流出,河道以前与睢⽔相通,因此《 西征记》 说:龙门,是⽔名。龙门北面有个土台,⾼三丈余,顶上面积数十步见方。汳⽔又往东流经济考城县老城南面,这一段叫曹获渠。考城县是周朝时的采邑,舂秋时叫戴国。《 左传》 :隐公十年(前713 )秋,宋、卫、蔡三国讨伐戴国,指的就是这里。汉⾼帝十一年(前196 )秋,将这地方封给彭祖,立为侯国。《 陈留风俗传》 说:这是秦时的毁县。后来汉兵起事,遭到战祸,县里连年灾荒,因而改名为蓄县;王莽时又改名嘉毁。章帝东巡时经过此县,下诏说:陈留蓄县,县名不好,⾼祖讨厌柏人这县名太恶劣,世宗(武帝)改闻喜、获嘉的县名,以纪念吉庆的喜事。为感先皇英灵的眷顾,把荣耀归于历代武功显赫的先皇,特此把蓄县改为考城。这条渠道大概是因曹县而得名的。汳⽔又往东流经宁陵县沙亭北面,这就是从前的沙随国。《 舂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秋天,在沙随会合,谋划讨伐郑国。杜预《 释地》 说:在梁国宁陵县北面有沙亭,民间称为堂城,是不对的。汳⽔又往东流经⻩篙坞北面。《 续述征记》 说:堂城到⻩篙二十里。几\扳⽔又往东流经斜城下。《 续述征记》 说:⻩篙到斜城五里。《 陈留风俗传》 说:考城县有科亭。汳⽔又往东流经周坞旁。《 续述征记》 说:周坞在斜城东边三里。晋朝义熙年间(405 一418 ) ,刘裕派遣周超之从彭城沿着汳⽔老渠道,砍树开路七百多里,开通了⽔路,船只停泊在这里,因此这个船坞留下了周坞的名称。汳⽔又往东流经葛城北面,葛城是过去葛伯的封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物供蔡。汤就派了毫的民众去为他耕种,让老弱的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饭食,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于是汤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鳖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号为信陵君,封地在葛乡,就是这个葛城,位于宁陵县西边四十里。汳⽔又往东流经神坑坞,又往东流经夏侯长坞。《 续述征记》 说:从夏侯坞到周坞,相距五里。汳⽔又往东流经梁国唯县旧城北面,然后又往东流经襄乡坞南面。《 续述征记》 说:襄乡坞西距夏侯坞二十里;向东一里就是襄乡塔。汳⽔流经塔南,这座塔是汉朝熹平年间(172- 178 )某君所建。某君死后被葬在这里,他的弟弟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功德。墓道前有狮子、夭鹿,用砖砌筑了百达柱八处,现在大多荒废颓败,崩塌毁坏得差不多了。 又往东流,到梁郡蒙县分出获⽔,主流往南流人唯城中。汳⽔又往东流经贯城南面,此城俗称薄城,是不对的。阐姻.《 十三州志》 说是贯城,位于蒙县西北。《 舂秋》 :禧公二年(前658 ) ,齐侯、采公、江、⻩在贯会盟。杜预却说是贯,他说:贯溪两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贯在齐,指的是贯泽,他说得很对,所以不是指这里。现在,这一带没有别的城,在蒙西北,只有这座城。考查文献,与实地核对,这里指的是贯邑已经十分清楚,可见不是指毫城了。汳⽔义往东流经蒙县老城北面,俗称小蒙城。按《 西征记》 :城在汳⽔南十五六里,就是庄周的家乡,他曾当过蒙的漆园吏。郭景纯所说的漆园有个⾼傲的小吏就指他。他为悼念惠施之死,在此城闭门不出。汳⽔从县南流出来,今天已没有⽔了。只有唯城南边有一条小⽔流,往南流⼊睢⽔。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椽桥载墓碑,桥载字元宾,梁国唯人,唯公子于熹平五年(工76 )立。城东百步有石室,门口刻着几个大字:汉鸿护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却没有石碑,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扳⽔又往东流经大蒙城北面,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两个蒙城,这里也许就是蒙毫了,而所谓景薄则是北毫。椒举说:商汤曾在景毫发布诏令。阐驰说:景毫是商的都城。毫原本是帝誉的.故都,在《 禹贡》 所载豫州境內的河⽔与洛⽔之间,翰是今天河南- 堰师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皇甫谧以为考证起史实来,学者都常常弄错,例如孟子说,汤住在毫,与葛相邻,那么毫与葛就是近邻了。汤的领地七十里,葛的爵位又不过是伯,封地有限,而宁陵与堰师相距却远达八百里,不可能让儿童送饭、青壮年替他们耕田的。现在梁国有两个叫毫的地方,南毫在毁,北毫在蒙,而不是堰师。古文《 仲迪之浩》 说:因为葛伯杀人夺取饭食,于是征伐就从葛开始。这是孟子的说法。崔稠说:汤墓在济薄县北面。《 皇览》 说;薄城城北以东三里,平地上有汤墓,墓呈方形,每边各长十步,⾼七尺,墓顶平。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 ) ,大司空史部长卿巡视⽔灾,也去视察了汤墓。汉朝时属于扶风;现在征县回渠亭还有汤池,就是征陌。但没有亲眼看烈,难以知道详情。按《 秦宁公本纪》 说:二年(前714 )伐汤,三年(前7 抬)与毫打仗,毫王逃到戎国,就灭了汤。那么周桓王时也有个毫王名汤,被秦所灭的了。这是西戎一个小国的国王,死后葬于征:并不是殷汤。刘向说:殷汤没有葬处使人怀疑。杜祯说: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墓_,西边还有箕子墓。现在城中有一座方形古墓,可能就是杜元凯所说的汤墓了,但人们却叫王子乔墓。墓旁有碑,题着:仙人王子乔,碑文说:王子乔是上古时代的真人;只听说他成了仙,但不知生在哪个朝代。向了许多道家,有人说他生于颖川,有人说他生于蒙。初时修建此城时,就已声了这座坟墓了,据古人相传,说是王氏墓。到永和元年(345 )冬十二月,正值祭祖的⽇子,夜里坟上有哭声,哭得很悲哀,住在旁边的王伯觉得很奇怪,明目去祭祀时仔细地察看。当时天下大雪,没有人行走,在祭祀处只看到大鸟的⾜迹,邻近的人都认为这是神灵留下的,以后有人戴着一顶大帽,穿着红袍,丰持竹杖站在墓前,对着砍柴的孩,子伊永昌说:我是王子乔,你不可砍我坟上的树呀。说完忽然不见。当时的县令泰山万熹,考究了先前老人的话,又看到有神灵显应的吉兆,于是修建了灵庙,使神灵可以在此止息。于是喜学道的人纷纷从远方而来,有的弹琴歌颂太一,有的沉思冥想,神游于奇幻的丹丘仙境,知道这神圣的墓地,葬的实在就是真人的祖先。延熹八年(165 )秋八月,皇帝派遣了使者来以牛羊献祭,怀着敬畏的心情,祭礼非常庄严肃穆。宰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灵和圣人所出的地方,必须有铭刻加以表彰,于是就和长史边乾遂一同树碑立石,来颂扬仙人的事迹。读这篇碑文,內容似乎也并不怎么深刻,但我既然亲目所睹,也不能不记录下来,留作参考罢了。 获⽔在梁郡蒙县以北由派⽔分出,《 汉书- 地理志》 说:获⽔上流承接街获渠,又兼有丹⽔之称。又说,《 竹书纪年》 说:宋国在丹⽔上杀了它的大夫皇缓。又说,宋国发大⽔,使丹⽔奎塞不通,丹⽔大概就是饭⽔的异名。获⽔从蒙县向东流出,⽔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是鲁府君的小儿子。墓碑上的字迹已破损剥落,不能辨识,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获⽔又往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巳氏县以南,往东南流经蒙泽。《 十三州志》 说:蒙泽在县东,《 舂秋》 :庄公十二年(前682 ) ,宋万与阂公赌博时相争,在蒙泽杀了阂公。获⽔又往东流经虞县老城北面,虞县是古时的虞国。从前夏朝少康逃奔到虞氏那里,做了管理膳食的小官,于是虞思把两位姓姚的女子嫁给他做子。这就是王莽时的陈定亭。城东有汉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国虞人。他的祖上姓慡,到了汉朝中期,为避孝元皇帝讳,改姓盛。盛氏世代继承祖上的美德,到了盛允,被举荐为孝廉,授官为郞,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于延熹年间(158-166 ) , 墓地还建有一座石庙,庙宇已经倒塌了,但庙基还可以找到。获⽔又往东南流经空桐泽北面,空桐泽座落在虞城东南,《 舂秋》 :哀公二十六年(前469 )冬天,宋景公在空泽游览,辛巳,在连中逝世。大尹、左师组织了空泽的千名甲士,将景公的灵枢从空桐护送到沃宮。获⽔又往东流经龙谁固,又往东与⻩⽔口汇合,⻩⽔上流承接⻩破,注⼊获⽔。获⽔又往东流⼊栋林,世人称为九里柞。获⽔又往东南流经下邑县老城北面,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顷公逃走,迁居到下邑。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把军队驻扎在下邑,⾼祖战败退回,来到吕泽的军中。张子房首创捐地的策略,梦收了该下的军队,陆机所谓就在下邑谋划,就指这件事。下邑,王莽改名为下治。获⽔又往东流经场县老城北。应韵说:场县东面有座场山,出产纹石,秦朝时设立了杨郡,这是以山来命名的,就是王莽时的节场县。山上有梁孝王墓。这座坟墓,开山凿石作为棺榔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 那地方有积⽔,深数尺,⽔中有大鲤鱼。民众都说这里有神明,不敢触犯他。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斋戒沐浴才敢进来,如果不举行斋戒,一到这里就有野兽出来咬他的脚,这野兽不易看见,有些人偶然看见,都说形状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样。山上有梁孝王祠。获⽔又往东流,⾕⽔注⼊,敦⽔上流承接杨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环⽔,破塘接纳了各条散流的⽔,有零⽔、滚⽔、清⽔,积聚成深潭,叫做杨⽔。赵国有个人名叫琴⾼,因擅长鼓琴,成为康王的门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术,在杨郡漫游了二百余年,后来要潜⼊杨⽔中取龙子,与弟子们约定说:大家都洁⾝斋戒,设立屋祠,在⽔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红鲤鱼从⽔中出来,进⼊祠中坐着。杨郡一带约有上万人来观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重新潜⼊⽔中。阪⽔东流,称为⾕⽔,往东流经安山北面,安山就是杨北山。山上有陈胜墓。秦朝末年大,陈胜最先起兵伐秦,结果却战败⾝死,葬于杨县,溢号称隐王。⾕⽔又往东北流,最后注⼊获⽔。获⽔又往东流经蓝田乡的城郭,又往东流经梁国抒秋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予秋。获⽔又往东流经洪沟,往东流去。洪沟南北各有一条,沟的上端与获⽔相对,人们叫它鸿沟,其实不是。《 舂秋》 :昭公八年(前534 )秋天,在红打猎。杜预说: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就是《 地理志》 上说的浊县。景蒂三年(前154 ) ,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富,立为侯国,王莽时叫贡。大概沟名因音同而误,这并不是楚、汉分界的鸿沟。又往东流过萧县南面,睢⽔往北流注人。 萧县南面对山,人们叫萧城南山。戴延之称它同孝山,说是以汉城侯刘德居住的乡里名来取山名的。刘澄之说:县南有冒山。不知道谁的说法对。山里有箕⾕,⾕⽔往北流注⼊获⽔,人们叫它西流⽔,说此⽔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向西流而得名。我曾经途经萧邑,城的右面只有这条⽔向北注⼊获⽔,再没有其他的⽔了,推想起来就是《 ⽔经》 里所说的睢⽔仍萧城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旧时的沛郡治所及县治都同在此城。城南从前有一座石桥,用石块垒砌而成,⾼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现在已荒废毁坏得差不多了。萧县原来是萧叔国,是宋国的附庸,被楚国所灭。《 舂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楚国征伐萧国,萧国被击溃,申公巫臣说:战士大多⾐单⾝寒,请君王巡视三军,慰抚将士,他们就像穿上棉⾐一样温暖了。这是统帅施恩于部下的结果。萧女嫁往齐国,后来成为顷公的⺟亲,就是部克所说的萧同叔子。获⽔又往东流经龙城,这座城不知是谁首先修筑的。获⽔又往东流经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用石块垒砌而成,⾼十余丈,宽约百来步,南北向并列有十几座坟墓,都是石块垒结的。获⽔又东流,净净沟⽔注⼊,沟⽔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说的⽩沟⽔,又往北注⼊获⽔,俗名净净沟。 又往东流到彭城县北面,往东注人泗⽔。 获⽔从净净沟往东流经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说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因为寺里倡导阿育王的遗法因而得名。获⽔与安破⽔汇合。安破⽔上流承接安破的余⽔,往北流经阿育王寺旁。⽔上有一座桥,叫做玄注桥,岸边有一座石墓,早年被开掘过,墓石雕砌得很精致奇巧,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但不知是谁的坟墓,也许就是刘渣之所说的凌家吧。安破⽔往北流,注⼊获⽔。获⽔又往东流经弥黎城北面,刘澄之《 永初记》 提到,城的西南有弥黎城。获⽔在彭城西南转弯往北流,经过彭城,城西北从前有楚大夫龚胜故居,就是楚国老⽗哭吊龚胜的地方。,获⽔又向东转,流经城北,向东注⼊泗⽔。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过,传说是楚元王孙刘向墓,不知是否确实。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舂秋时是宋国的地方。楚国征伐宋国,兼并了此城,把它封给鱼石。崔季硅《 述初赋》 说:在下那纪桥怀想⻩石公,把彭城封给鱼石。指的就是这个县城。孟康说:过去称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文颖说:彭城,过去属东楚。项羽在这里建都后称为西楚。汉⾼祖平定天下,把这里立为楚郡,封他的弟弟刘为楚王,建都彭城。宣帝地节元年(前69 ) ,改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名为和乐郡,是徐州的治所。城內有汉朝司徒袁安、魏中郞将徐庶等几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们都曾当过楚国的垂相。大城里有一座金城,东北面有一座小城,刘公改建扩大了范围,城墙都用石块垒砌,⾼四丈,周围城嚎环绕。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马琅琊王所修建,此城利用从前项羽的老台经营构筑,建造了宮殿和门阁,重新恢复建筑的规模。义熙十二年(46 ) ,忽然下了一场大雨,饭⽔暴涨,城也崩塌毁坏了。冠军将军是彭城刘公的儿子,又重新修筑了城墙。新修的城墙全都用砖垒砌,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睐望台瑰丽堂皇,无论南方北方都没有看到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率全城军民归降于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公孔拍恭援助他,全城完好无损,和先前一样壮丽。但以后却被拆毁,昔⽇的雄姿,也一旦化为乌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致的雕刻,龙腾云飞气势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东北角城上建造了一座城楼,叫彭祖楼。《 地理志》 说:彭城县就是古时彭祖的封国。《 世本》 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钱,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称为彭祖,是因为封于彭城的缘故。楼下是彭祖墓。彭祖活到八百岁,是极长寿的了,但这里有他的坟墓,大概也是无穷天地间的一种物化现象。饭⽔和泗⽔流过彭祖楼旁,楼的东北面,就是这两条⽔的汇流处。登楼眺望,蜿蜒的川流,坦的原野一望无际,是一个登⾼揽胜的好地方。 UmuXS.coM |
上一章 水经注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水经注,历史小说水经注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郦道元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水经注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