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喻世明言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喻世明言  作者:冯梦龙 书号:10230  时间:2017/3/27  字数:9631 
上一章   卷三十    下一章 ( → )
  明悟禅师赶五戒

  昔为东土寰中客,今作菩提会上人。

  手把杨枝临净土,寻思往事是前⾝。

  话说昔⽇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建都陕西长安,法令一新。仗着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狼烟,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奷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后来虽然平定,外有藩镇专制,內有宦官弄权,君子退,小人进,终唐之世不得太平。

  且说洛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学之士,腹中记诵五车书,內包蔵千古史。因见朝政颠倒,退居不仕,与本处慧林寺首僧圆泽为友,游甚密。泽亦诗名遍洛,德行満野,乃宿世古佛,一时豪杰皆敬慕之。每与源游山玩⽔,吊古寻幽,赏月昑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忽一⽇,相约同舟往瞿塘三峡,游天开图画寺。源带一仆人,泽携一弟子,共四人发舟。不半月间至三峡,舟泊于岸,振⾐而起。忽见一妇人,年约三旬,外服旧⾐,內穿锦裆,⾝怀六甲,背负瓦罂而汲清泉。圆泽一见,愀然不悦,指谓李源曰:“此孕妇乃某托⾝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愕然曰:“吾师此言,是何所主也?”圆泽曰:“吾今圆寂,自有相别言语。”四人乃⼊寺,寺僧接⼊。茶毕,圆泽备道所由,众皆惊异。泽乃香汤沐浴,分付弟子已毕,乃与源决别。说道:“泽今幸生四旬,与君游甚密。今大限到来,只得分别。后三⽇,乞到伊家相访,乃某托⾝之所。三⽇浴儿,以一笑为验,此晚吾亦卒矣。再后十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见。”乃取纸笔作《辞世颂》曰:四十年来体空,多于诗酒乐心

  今朝别却故人去,⽇后相逢下竺峰。

  咦!幻⾝复⼊红尘內,赢得君家再与逢。

  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龛,送⼊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

  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自⼊空门,心无挂碍。酒呑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寻山,不厌耝⾐藜食。

  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峡。因见孕妇而负罂,乃思托⾝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见,重会今⽇契。

  如今送⼊离宮,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颂毕,茶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数⽇,至第三⽇,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人不许。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余。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巢作,天下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宮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亏着晋王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货殖,来至江浙路杭州地方。时当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游人如蚁。源思十二年前圆泽所言“下天竺相会”乃信步随众而行,见两山夹川,清流可爱,赏心不倦。不觉行⼊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炼丹井。转⼊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时。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骑牛背,隔⽔⾼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昑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虽异常存。

  又云:

  ⾝前⾝后事茫茫,话当时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过川相问而不可得。遥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

  源深详其诗,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

  ⾝后⾝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王元瀚又有诗云:

  处世分明一梦魂,⾝前⾝后孰能论?

  夕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不満五尺,本贯西京洛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

  第一戒者,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三戒者,不听声美⾊;第四戒者,不饮酒茹荤;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语。

  此谓之“五戒”

  忽⽇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徒弟。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军,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教,不在话下。

  忽一⽇冬尽舂初,天道严寒,云作雪,下了两⽇。第三⽇雪霁天晴,五戒禅师清早在方丈禅椅上坐,耳內远远的听得小孩儿啼哭声。当时便叫⾝边一个知心腹的道人唤做清一,分付道:“你可去山门外各处看,有甚事来与我说。”清一道:“长老,落了同⽇雪,今⽇方晴,料无甚事。”长老道:“你可快去看了来回话。”清一推托不过,只得走到山门边,那时天未明,山门也不曾开。叫门公开了山门,清一打一看时,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谓:⽇⽇行方便,时时发道心。

  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

  当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雪地上一块破席,放一个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将这个孩儿丢在此间?

  不是冻死,便是饿死。”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将一个破衲头包着,怀內揣着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时辰。清一口里不说,心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连忙走回方丈,禀覆长老道:“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包着,撇在山门外松树头。这等寒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长老道:“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饭与他,喂养长大,把与人家,救他命,胜做出家人。”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覆长老。长老看道:“清一,你将那纸条儿我看。”清一递与长老。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午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分付清一:“好生抱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囤內烘他,取些粥喂了。似此⽇往月来,蔵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了。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蔵匿在房里,出门锁了,⼊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似箭,⽇月如梭,倏忽这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般看待。虽然女子,却只打扮如男子⾐服鞋袜,头上头发前齐眉,后齐项,一似个小头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內茶饭针线。清一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送终。

  一⽇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走到千佛阁后来。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如今在那里?”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骨,倾下半桶冰雪来。

  长老一见红莲,一时差讹了念头,琊心遂起,嘻嘻笑道:“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抬举你。此事切不可怈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是女子。”清一口中应允,心內想道:“待不依长老又难,依了长老,今夜去到房中,必坏了女⾝,千难万难。”

  长老见清一应不慡利,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清一跟了长老径到房中,长老去⾐箱里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且将这些去用,我明⽇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心下如何?”清一道:“多谢长老抬举。”只得收了银子,别了长老,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长老。你可小心仔细,不可有误。”红莲见⽗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到晚,两个吃了晚饭。约莫二更天气,清一领了红莲径到长老房中,门窗无些阻当。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边伏事,当晚分付:“我要出外闲走乘凉,门窗且未要关。”因此无阻。长老自在房中等清一送红莲来。候至二更,只见清一送小头陀来房中。长老接⼊房內,分付清一:“你到明⽇此时来领他回房去。”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且说长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携住红莲手,一将将到前,教红莲脫了⾐服,长老向前一搂,搂在怀中,抱上去。当⽇长老与红莲云收雨散,却好五更,天⾊将明。长老思量一计,怎生蔵他在房中。房中有口大⾐厨,长老开了锁,将厨內物件都收拾了,却教红莲坐在厨中,分付道:“饭食我自将来与你吃,可放心宁耐则个”红莲是女孩儿家,初被长老勾,心中也喜,躲在⾐厨內,把锁锁了。少间,长老上殿诵经毕,⼊房,闭了房门,将厨开了锁,放出红莲,把饮食与他吃了,又放些果子在厨內,依先锁了。至晚,清一来房中领红莲回房去了。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戒,了红莲,把多年清行付之东流。

  “我今劝省他不可如此。”也不说出。至次⽇,正是六月尽,门外撇骨池內,红⽩莲花盛开。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揷了,教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却教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昑诗谈话则个。”

  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禅师。两个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请师兄昑诗清话。”五戒道:“多蒙清爱。”行者捧茶至,茶罢,明悟禅师道:“行者,取文房四宝来。”行者取至面前,五戒道:“将何物为题?”明悟道:“便将莲花为题。”五戒捻起笔来,便写四句诗道: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

  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诗,小僧岂得无语乎?”落笔便写四句诗曰:舂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芳。

  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莲香?

  明悟长老依韵诗罢,呵呵大笑。

  五戒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悟,面⽪红一回,青一回,便转⾝辞回卧房,对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裕”行者连忙烧汤与长老洗浴罢,换了一⾝新⾐服,取张禅椅到房中,将笔在手,拂开一张素纸,便写八句《辞世颂》曰: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

  幻⾝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写罢《辞世颂》,教焚一炉香在面前,长老上禅椅上,左脚庒右脚,右脚庒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忙去报与明悟禅师。禅师听得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见五戒师兄已自坐化去了。看了面前《辞世颂》,道:“你好却好了,只可惜差了这一着。你如今虽得个男子⾝,长成不信佛、法、僧三宝,必然灭佛谤僧,后世却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赶你不着不信!”当时也教道人烧汤洗浴,换了⾐服,到方丈中,上禅椅跏趺而坐,分付徒众道:“我今去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一同焚化。”嘱罢圆寂而去。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城內城外听得本寺两个禅师同⽇坐化,各皆惊讶。来烧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男子妇人不计其数。嚷了三⽇,抬去金牛寺焚化,拾骨撇了。

  这清一遂浼人说议亲事,将红莲女嫁与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养了清一在家,过了下半世,不在话下。

  且说明悟一灵真,直赶至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自托生在一个人家。这个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居士,诗礼之人。院君王氏,夜梦一瞽目和尚走⼊房中,吃了一惊,明旦分娩一子,生得眉清目秀,⽗⺟皆喜。三朝満月,百⽇一周,不在话下。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章氏,亦梦一罗汉,手持一印来家抄化。因惊醒,遂生一子。年长,取名谢瑞卿。自幼不吃荤酒,一心只爱出家。⽗⺟是世宦之家,怎么肯?勉強送他学堂攻书,资聪明,过目不忘,昑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喜看的是诸经內典,一览辄能解会。随你⾼僧讲论,都不如他。可惜一肚子学问,不屑应举求官,但说着功名之事,笑而不答。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苏老泉的孩儿年长七岁,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目视五行书。行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不通,取名苏轼,字子瞻。此人文章冠世,举笔珠玑,从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那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的是和尚,常言:“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民,定要灭了这和尚们方遂吾愿。”见谢瑞卿不用荤酒,便大笑道:“酒⾁乃养生之物,依你不杀生。不吃⾁,羊、豕,、鹅,填街塞巷,人也没处安⾝了。况酒是米做的,又不害命,吃些何伤?”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终⽇议论,各不相胜。

  仁宗天子嘉祐改元,子瞻往东京应举,要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子瞻一举成名,御笔除翰林学士,锦⾐⽟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思念:“窗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吾今接他到东京,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到来。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果然谤佛灭僧,也要劝化他回心改念,遂随着差人到东京,与子瞻相见。两人终⽇谈论,依旧各执己见,不相上下。

  你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适值东京大旱,⾚地千里。仁宗天子降旨,特于內庭修建七⽇⻩罗大醮,为万民祈雨。仁宗一⽇亲自行香二次,百官皆素服奔走执事。翰林官专管撰青词,子瞻奉旨修撰,要拉瑞卿同去,共观胜会。瑞卿心中却不愿行。子瞻道:“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瑞卿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什么⾼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看起来也是子瞻法缘该到,自然生出机会来。

  当⽇子瞻定要瑞卿作伴同往,瑞卿拗他不过,只得从命。二人到了佛场,子瞻随班效劳。瑞卿打扮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在佛前拈香下拜。瑞卿上前一步偷看圣容,被仁宗龙目观见。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仁宗金口⽟言,问道:“这汉子何人?”苏轼一时着了忙,使个急智,跪下奏道:“此乃大相国寺新来一个道人,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度牒一道,钦度为僧。”谢瑞卿自小便要出家做和尚,恰好圣旨分付,正中其意,当下谢恩已毕,奏道:“既蒙圣恩剃度,愿求御定法名。”仁宗天子问礼部取一道度牒,御笔判定“佛颖二字。瑞卿领了度牒,重又叩谢。候圣驾退了,瑞卿就于酿坛佛前祝发,自此只叫佛印,不叫谢瑞卿了。那大相国寺众僧,见佛印参透佛法,又且圣旨剃度,苏学士的乡亲好友,谁敢怠慢?都称他做“禅师”不在话下。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到是子瞻作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半个字儿不好。任凭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听了多遍,渐渐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火不投的光景了。朔望⽇,佛印定要子瞻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常无事,便到寺中与佛印闲讲,或分韵昑诗。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着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苏子瞻了。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同隐。”因此别号东坡居士,人都称为苏东坡。

  那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到神宗皇帝熙宁改元,差他知贡举,出策题內讥诮了当朝宰相王安石。安石在天子面前谮他恃才轻薄,不宜在史馆,遂出为杭州通判。与佛印相别,自去杭州赴任。一⽇在府中闲坐,忽见门吏报说:“有一和尚说是本处灵隐寺住持,要见学士相公。”东坡教门吏出问:“何事要见相公?”佛印见问,于门吏处借纸笔墨来,便写四字送⼊府去。东坡看其四字:“诗僧谒见。”东坡取笔来批一笔云:“诗僧焉敢谒王侯?”教门吏把与和尚,和尚又写四句诗道:大海尚容蛟龙隐,⾼山也许凤皇游。

  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东坡见此诗,方才认出字迹,惊讶道:“他为何也到此处?快请相见。”你道那和尚是谁?正是佛印禅师。因为苏学士谪官杭州,他辞下大相国寺,行脚到杭州灵隐寺住持,又与东坡朝夕往来。后来东坡自杭州迁任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天子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偶感触时事,做了几首诗,诗中未免含着讥讽立意。御史李定、王珪等章劾奏苏轼诽谤朝政。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李定是王安石门生,正是苏家对头,坐他大逆不道,问成死罪。东坡在狱中思想着:“甚来由,读书做官,今⽇为几句诗上便丧了命?”乃昑诗一首自叹,诗曰:人家生子愿聪明,我为聪明丧了生。

  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昑罢,凄然泪下,想道:“我今⽇所处之地,分明似鸭到了庖人手里,有死无活。想鸭得何罪,时常烹宰他来吃?只为他不会说话,有屈莫伸。今⽇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那处伸冤?岂不苦哉!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东坡忘其⾝在狱中,急起⾝接,问道:“师兄何来?”佛印道:“南山净慈孝光禅寺,红莲花盛开,同学士去玩赏。”东坡不觉相随而行,到于孝光禅寺。

  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游之地。法堂中摆设钟磐经典之类,件件认得,好似自家家里一般,心下好生惊怪。寺前寺后走了一回,并不见有莲花,乃问佛印禅师道:“红莲在那里?”佛印向后一指道:“这不是红莲来也?”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少年女子,从千佛殿后冉冉而来,走到面前,深深道个万福。东坡看那女子,如旧⽇相识。那女子向袖中摸出花笺一幅,求学士题诗。佛印早取到笔砚,东坡遂信手写出四句,道是: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甘堕却。

  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东坡正没奈何,却得佛印劈手拍开,惊出一⾝冷汗。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狱中更鼓正打五更。东坡寻思,此梦非常,四句诗一字不忘,正不知甚么缘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堕落,今生受此苦楚。若得佛力覆庇,重见天⽇,当一心护法,学佛修行。”

  少顷天明,只见狱官进来称贺,说圣旨赦学士之罪,贬为⻩州团练副使。东坡得赦,才出狱门,只见佛印禅师在于门首,上前问讯道:“学士无恙?贫僧相候久矣!”原来被逮之⽇,佛印也离了湖州,重来东京大相国寺住持,看取东坡下落。闻他问成死罪,各处与他分诉求救,却得吴充、王安礼两个正人,在天子面前竭力保奏。太皇太后曹氏,自仁宗朝便闻苏轼才名,今⽇也在宮中劝解。天子回心转意,方有这道赦书。东坡见了佛印,分明是再世相逢,倍加喜。东坡到五凤楼下谢恩过了,便来大相国寺寻佛印说其夜来之梦。

  说到中间,佛印道:“住了,贫僧昨夜亦梦如此。”也将所梦说出后一段,与东坡梦中无二,二人互相叹异。

  次⽇,圣旨下,苏轼谪守⻩州。东坡与佛印相约且不上任,迂路先到宁海军钱塘门外来访孝光禅寺。比及到时,路径门户,一如梦中识。访问僧众,备言五戒私污红莲之事。

  那五戒临化去时所写《辞世颂》,寺僧兀自蔵着。东坡索来看了,与自己梦中所题四句诗相合,方知佛法轮回并非诳语,佛印乃明悟转生无疑。此时东坡便要削发披缁,跟随佛印出家。

  佛印到不允从,说道:“学士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脫离尘俗。但愿坚持道心,休得改变。”东坡听了佛印言论,复来⻩州上任。自此不杀生,不多饮酒,浑⾝內外皆穿布⾐,每⽇看经礼佛。在⻩州三年,佛印仍朝夕相随,无⽇不会。

  哲宗皇帝元祐改元,取东坡回京,升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不数年,升做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佛印又在大相国寺相依,往来不绝。

  到绍圣年间,章惇做了宰相,复行王安石之政,将东坡贬出定州安置。东坡到相国寺相辞佛印,佛印道:“学士宿业未除,合有几番劳苦。”东坡问道:“何时得脫?”佛印说出八个字来,道是:逢永而返,逢⽟而终。

  又道:“学士牢记此八字者!学士今番跋涉忒大,贫僧不得相随,只在东京等候。”

  东坡怏怏而别。到定州未及半年,再贬英州;不多时,又贬惠州安置;在惠州年余,又徙儋州;又自儋州移廉州;自廉州移永州;踪迹无定,方悟佛影跋涉忒大”之语。在永州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局观。想着:“‘逢永而返’,此句已应了;‘逢⽟而终’,此乃我终⾝结局矣。”乃急急登程重到东京,再与佛印禅师相会。佛印道:“贫僧久回家,只等学士同行。”东坡此时大通佛理,便晓得了。当夜两个在相国寺一同沐浴了毕,讲论到五更,分别而去。这里佛印在相国寺圆寂,东坡回到寓中亦无疾而逝。

  至道君皇帝时,有方士道:“东坡已作大罗仙。亏了佛印相随一生,所以不致堕落。佛印是古佛出世。”这两世相逢,古今罕有,至今流传做话本。有诗为证:禅宗法教岂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

  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 uMuxS.cOM
上一章   喻世明言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喻世明言,历史小说喻世明言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冯梦龙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喻世明言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