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易中天品三国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易中天品三国  作者:易中天 书号:272  时间:2016/9/13  字数:7056 
上一章   第三十六讲 永安托孤    下一章 ( → )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讲到,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实真‬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舂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宮,不是在⽩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辛亥⾰命之前,‮国中‬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民人‬的利益放到了至⾼地位,为了国家和‮民人‬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我们知道,‮国中‬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国中‬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国中‬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主民‬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国中‬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镇得住,要不然満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怀诡诈,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庒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第三要能力強。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強,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能力又強,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定安‬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这两个人关系的“藌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壁之战之前。⾚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兵⾜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立独‬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

  *到今天为止,《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的前三个篇章——“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鼎立”伴随我们走过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诙谐的语言和人文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三国时期一个个英雄人物,分析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那么,刘备去世以后,蜀汉进⼊了诸葛亮的时代,由于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尽瘁和精心治理,蜀国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但最终仍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孙吴也相继灭亡,天下统一于晋。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和孙权的接班人也没有一统天下呢?请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分——“重归一统”2007年舂天推出,敬请关注! umUxs.Com
上一章   易中天品三国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易中天品三国,综合其它易中天品三国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易中天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易中天品三国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