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10226 |
上一章 处中得道 下一章 ( → ) |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疲,其⾝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这是佛讲的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这个“处”就是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心、念头和所有的作为,都要处在这种状态、这种心理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中道义。处于中,我们才能够去掉执著。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灭;不执著于大,也不执著于小;不执著好,也不执著坏。只有你不执著的时候,才会得中道义。中道,不是我选一个方向,我这面不走,那面也不走,我就专门走中间。你那是执著中间,中间不是中道义,这个是有区别的。 这个“中”我们有的人可能有点体会,因为有体会的人才知道。你那一瞬间正处在中道上,才会有体会的,你不处在中道,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只有有体会的人才能得道,这是我们用功夫时很关键的问题。 佛这么讲,而且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这么讲“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得道就这么容易,顺手一抓就是,这么轻松自在就把道拿来了。什么原因?因为他掌握了中道义。你看看,得道容不容易啊?是真容易。但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中道,怎么去做,这个题目,我说得也比较深了一点,大家慢慢体会。继续讲它的原文。 【释】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调心,不要令⾝心太紧张,或太懒惰。儒教也讲,你要是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 为什么前进得快,退道也快?谁能说一说? 弟子:前进得快,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困难越多,庒力大一些,承受不了的时候就退。我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前进得快,后退得也快?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执著,他把执著当成快。执著是生灭法,有快就有慢,所以必然像箭似的,它又退回来了,出去碰到硬东西,又反弹回来。因为产生了执著,它不是不生灭之法,是生灭之法,这生灭之法有生就有灭,所以它又退回来了。 【释】修道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 因为道不可忘,一时忘了道,我们就会懒惰。你也不要去执著这个道,不要帮助道。说:“我今天在修道,如何如何的。”不要忘,也不要去“哎呀,我赶紧的,今天不修不行了!地下我住不下,我上房顶;房顶住不下,我上山顶;山顶不行,我上虚空,上天上溜达一圈…”用各种的方法来调治自己,今天要是不让我这么做,眼睛就瞪起来了,火就上来了“我这就叫修道”实际上呢,产生了这种执著,生灭法就现前了。所以说,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功夫要慢慢做,要长期地做,不知道疲劳地做,这个心永远是那么一个心,就是做。 【释】这样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要是不这样子,修道就不能成道。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就像弹琴的弦,紧了就断了,这叫紧了绷;弦不紧,它就松了,这叫慢了松。修道也是一样,要“不紧不慢才成功”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晚间诵持迦叶佛留下的《遗教经》。“其声悲紧”:他的声音很悲恸,很紧张的样子。“思悔退”:他自己觉得很惭愧,不要修行,要退步了。 犯了很多的过失,差得太多,佛说的要求我们都做不到。他不知道,是佛叫你去做。他认为:我做不到就不行了。怎么办?就不要修行了,还不如不修了,要退步了。 这是修行中的一大弊病。说自己年龄大了或年龄小了;或⾝体有病了,我不行了;或是我跟不上大家了…自己于是生起惭愧心。最后由于生惭愧心,他这个心里就生起了另一种的思惟。实际上他不知道,那是生理所带来的变化。他觉得这心里枯燥无味“你看看,又不要钱,吃的是一顿饭,睡觉睡那么点,还得听话,还得⼲活,简直什么都不让我有,我想拥有微微小小的一点快乐,它都不让存在,哪怕保留一点也好。这个道场一点也不留,毫不留情地给斩掉了!”他觉得自己按照佛讲的做很不容易。 他又生起了一种心——又觉得这个枯燥。是他自己觉得枯燥,但这并不是事实啊,他自己想象的枯燥,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枯燥感。因为他平时都耽着五之乐,而且拿五之乐当作自己,成天在这里混,他以这个为快乐,他不知道去掉五的快乐。当他去掉五之“快乐”的时候,在这过程中,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要有一个枯燥的过程。原先舍不得,一旦拿走了,自己也没有啥把握的,自己不成为自己了。 原先觉得有钱好像能发现自己,一天吃三顿饭能发现自己,有了贪能发现自己。当这些东西全去掉了,再找自己,怎么找不着了?随便挨说、挨批评,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那个“我”到底是谁呀?他觉得惑了“我是谁呀?”本来是很殊胜的一个因缘,但是他不懂,他认为这是不行了,就突然生起一种悔心,生起枯燥心。 这种后悔的心也不是实真的,这种后悔心是由于他反复地思惟这东西——枯燥和痛苦,他反复地思惟这个东西所生起来的,并不是有个退悔心在那,是他自己慢慢鼓捣出来一个退悔心。他被骗了,所以就不要修行了,他说修行太难,就要退步了。 他没有长期修行的打算,他没有发过这愿:“要生生世世地修行,度众生,而且不是说一生,而是无数生、无数劫永不退心。”得有那种心,不要害怕。说:“我这是不是说大话啊?”不是说大话。有了决心、一句正确的话,力量马上就来了,就会正确地观察自己。 所以在修行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关。特别是我们,在修道时,有时候无价之宝来了,咱们不认识。一看,这修道把“我”全给砍掉了,那“我”就没了。修道本来就修无我,你要是通过事相把“我”砍掉,你上哪找都找不出来这宝贝。 现在,外面山门那就跪了一个师⽗。去年安居的时候来了,结夏期间又走了。今年又要上这来安居,上这来住。他说:“我不是没道场,我觉得要想成道,要想修行,就得上这来,死也不走。”你死也不走,这也不留,因为他破坏了道场的规矩。所以他也是非常可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他认识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就已经晚了,再想回头,这个机会不再给了,因为犯了过失。 在这个修行中千万千万要把握住自己,不能犯过失,一旦犯过失了,再回头已经不存在了。就算认识了,也只能说认识,所以说非常难哪!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在人生中,包括修道也好,都是很残酷的。残酷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创造这个问题,自己把自己前进的路给封死了,所以说很可怕。一旦做错了事情,将来是后悔,但没有地方买后悔药,千万不要做错了想吃后悔药。 【释】“佛问之曰”:佛就问他。“汝昔在家,曾为何业”:说你在家时,做什么职业?“对曰”:这个沙门对佛说。“爱弹琴”:说我最喜的是音乐,爱弹琴。 “汝昔在家”你曾经在家。“曾为何业”你都是做什么的?佛是大智慧者,佛这是明知故问。沙门答:“弹琴。”这个琴有几弦,那弦都是一拧着的,调好了各种音,然后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再去配合,再去弹,这也是一种技巧。 【释】“佛言”佛对他说。“弦缓如何”:他说你是懂得弹琴吧!这个琴弦要是松缓了,会怎么样呢?“对曰”:这个沙门就对佛说。“不鸣矣”:就弹不响了,没有音声。“弦急如何”:弦如果太紧了,又会怎样呢?“对曰,声绝矣”:他说:一弹弦就断了,声就没有了。“急缓得中如何”:佛又问,如果不急也不缓,急缓相当,又怎样呢?“对曰:诸音普矣”:沙门对佛说,这样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和谐悦耳。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就告诉他,沙门学习道业也要这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若调适”:心要是调适,不紧也不慢。“道可得矣”也不要着急,也不要懒惰,就可以得道了。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说,我们要长期地修行,不要产生各种执著,这也是修道很关键的地方。为什么说沙门学道业必须问师⽗?当你想起来的时候,想做什么事情,实际上你已经在执著。当你问师⽗的时候,问师⽗同意不同意的时候,你已经在适中,正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也是个关键。 有的人不是“你看,多此一举,问师⽗⼲吗?”你不问师⽗,一个是违犯戒律;另一个,你那个心里本来就急,为什么不问?就是在执著,执著自己的认识,是不是?“这个事我就得这么做,这么做才能解决问题,我的烦恼才能解决。”他没问,就算问了,师⽗告诉他的一些做法,他也不听。这就产生了执著,他并不清楚。 他说:“我这样做行不行?”师⽗说:“你去⼲那个。”有时候师⽗告诉你去打扫厕所,去⼲点活。为什么?要缓冲你的这种紧张力,把你的心态调整过来。他却认为“师⽗在修道上对我们这样指导,这也不在道上,尽要我们⼲活。”实际上不是,因为你要长期修行的,心一定要摆正。师⽗把你烦恼的习气——那里面有太多嗔恨,一些因为用功太紧所生起的习气,都给你调平了。你自己掌握不住,也观察不出来,当局者。 特别是刚出家的,这些事情又不懂,又不知道怎么去修,就容易犯这种过失。出家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认为自己已经明⽩了,同样是犯过失。我们永远没有个明⽩,才能处在中道;你要是说你明⽩,已经是在执著,因为佛法没有个明⽩和不明⽩的问题。 也不能懒惰,有的人说:“得了,今晚回寮房躺在上吧!”他就睡觉,左一觉、右一觉地睡。这种人修道是不急,实际上你更错了。急的人,他多少还能有点成就;你这一懒惰,在寺院里混饭吃,上殿也不爱上,坐禅也不爱坐,⼲活就往后跑。你在这里没啥用,世间还不允许你这种懒惰,何况修道呢?这都是不应该的。 应该是既不急,更不能懒惰,老处在这个中道,总是一直往前走,依教奉行,就可以得道。为什么说这就可以得道呢?道就在这里。当你去掉两边的执著,道自然就生了,你别去寻找那个道。说:“哪个是道啊?”完了,你要是寻找的话,你正在离开道,道是不可寻的。你只要去掉你的执著,道就在其中,正念就现前。关键是你的这个执著没去掉,你想要它现前,可能吗? 你刚出去就満哪找道。你不知道,你正好是应该调心。他不调心,他去找:“道在哪呢?道是什么样的?红的、⽩的、黑的、蓝的、大的…是哪个?是虚空哪个空间?是山河,还是大地,或是冰川…”他満世界去找道。所以说,这就不行了。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小心。 过去我在盖县茅蓬,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打坐,打着打着…山河大地不见了,前面那个山没有了,整个山没有了,全都是一片海⽔,整个世界变成一片⽔。我说:这叫道啊?不能吧?哪有这样的?我也没⼊定啊,这就是道?哪是道呢?原先的山也不见了…这才一会儿怎么变成这样式的?后来等这个心情缓一缓,再一看,原来这个心进到哪里去了?前面的塑料布上有一滴⽔(师⽗打坐的前面有塑料布,上有一滴⽔珠),这个心进⽔里去了,就把⽔变成整个世界了… (此处录音中断,以下据《除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补⼊) 由于不断地修禅定,这意念力太过于集中了,就进⼊⽔珠里面去了,把这一滴⽔珠看得像遍虚空那么大,被这虚幻给骗了。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在修行中有一些⽑病或⾝体痛苦的时候,就变成主要矛盾,我们的心特别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它就会变得大得不得了,就像虚空一样大。有时在世间忙的时候,很多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它反而显不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感觉,这感觉在欺骗人。你想,我当时看着整个山头全都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山也看不见了,⽔也看不见了,树也看不见了。你说,就一滴⽔珠都把你骗得这么样。所以在平时,我们的思惟有这么大的变化,具有这么強的欺骗。所以这个也很重要,一定要体会到这个问题。当你明⽩了就不会上当,不明⽩,老上当。 【释】“于道若暴”:你在修道的时候,如果很暴躁,很着急的话。“暴即⾝疲”:你一着急,一有火气,⾝很容易就疲倦。‘ “暴即⾝疲”一暴躁,今天我要磕多少大头,今天我要做多少,今天我要怎么怎么地,着急了。一着急,一有火气,⾝就会很容易疲劳。表面上是用⾝,实际上,心也跟着劲使,⾝心很快就疲劳。 【释】“其⾝若疲”如果⾝体继续疲劳。“意即生恼”意念就生起烦恼来。“意若生恼”意念要是生了烦恼。“行即退矣”就会退心还俗,不修行了。“其行既退”修行既然后退,不精进。“罪必加矣”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因为他不精进,有了退道心,一念退道我们这就是地狱,这个太厉害了。有的人说:“不可能吧,这算个啥呀?就是念头想一下子,怎么是地狱啊?”是我们没有那种慧眼,不知道。有时候我们打坐的时候还思惟一下子,还想:“退道会怎么样?”对别人的退道心你都不能思惟的“这个人退失道心,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目的是⼲什么?”你就思惟思惟他的心念,那都不行的。你要是思惟他的心念,最后也会堕落的。你觉得是思惟他,实际上你还是思惟你自己,就是借他的名也生退道心。 这个可厉害,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你觉得不咋地,要是退道,天地马上就变,本来是一个光明的世界,马上就黑暗,一瞬间就黑暗,整个世界都黑暗,就那么厉害,太吓人了。我说这话并不是吓唬大家,等大家有了体会的时候,就能观察出来。所以说“罪必加矣”罪孽必定加重,奔地狱去了。你看看,若不再往上,下得可快。下的时候快,就是这么样的。 【释】“但清净安乐”:只要能清净其心,安乐其心。“道不失矣”:道就不会失掉,一定会得道的。 “但清净安乐”只要你清净安乐,心里没有烦恼,非常乐于这种不断的努力和修行,非常清净,就是能安住其心、安乐其心。这样一定会得道的。时间的早晚,只不过就差那么点劲。像纫针似的,你左纫右纫,纫久了“哎呀,累了,我不纫了,这太⿇烦了!”就左纫右纫,早晚一天,你那个线就穿过去了。为什么你能穿过去?因为针眼也给你了,线也给你了,只是你努力的问题,是不是?条件都具备,就差一个努力。你不要因为手纫一会,疲劳了,眼睛累了,就失去信心,往那一放,这个机会就没了。“不了,算了!这些没法。” 有时候你缓解缓解,再拿起来纫,早晚能纫过去。因为条件具备了,你有手、有线、有针,它能不过去吗?它必然要过去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们修道的时候,有了佛的戒律,有了这些修行的条件,各种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得道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和努力的问题。 我们用功是否用得很好?一定要清净其心,就是不要打妄想,就算有点妄想,自己能够控制它,知道是假的,清净其心。而且自己很⾼兴、很満意这种修行环境“好,真清净。”你别老打妄想:“哎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你要是生起了看不惯的心,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不能看不惯。有的人常想:“不行,这是大家不容我了。”他不容大家,他说大家不容他,心里看不惯。看不惯,心就不清净了,就不能安其心,离道就远了。 所以说,一定要擅于安其心,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擅于,什么叫擅于安其心呢?你得懂得这点方法,或自己找出方法来安其心。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功德想一想,以此鼓励自己,再把自己的忏悔看一遍,找自己的⽑病。 另外,对师⽗生起信心,对道场生起信心,对僧团生起信心,对环境生起信心,都得生起信心。鼓励自己,往好的地方想,你别老想师⽗那点不⾜的地方,那就完了。“你看那师⽗,佝偻,又老,又咳嗽,腿还疼,尽⽑病。”你要是想那就完了,这就会失去信心了。“你看,师⽗慈悲,难得!”这样不断地鼓励自己,说:“遇着真难,今生有幸,还有这么多的师兄弟,都非常好。这个地方修行很清净,虽然有点小⽑病,也是正常的,自己也有一⾝臭⽑病,是不是?那缺点多了!” 别人的⽑病,我们能忍耐、能原谅、谅解,一定要谅解。为什么要谅解?因为你谅解别人,也就谅解了你的法⾝,因为每个人都是你法⾝的一部分,你原谅他就是原谅自己。当我们对别人起了嗔恨心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起了嗔恨心,对别人有了想法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坏其心了,坏你自己的心。所以千万不要有不好的念头,一定要做好的观想。等你有了好的观想以后,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我们要得道,就在这上学会作功夫。 曾经有一个出家人就来问我:“执著是不是戒?”我给她回答,我说:“执著不是戒。”她就走了,就没有听下一句话,后来可能是离开了僧团,是一个比丘尼…可能是个沙弥尼,最后离开僧团了。我下一句话还没说,因为她没问哪,还有一句话,她忘了问了,因为“戒不是执著”“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她认为:既然执著不是戒,那我就不执著了,什么都放松、随便,愿意怎么就怎么地。因为她以为戒就是执著,就不持戒了,反而产生了执著。 “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复地、两面地看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才明⽩应不应该持戒修行,要不你就上当,不是上这面的当,就是上那面的当。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句话也不容易理解,因为什么?不容易思惟出来。而且你要是不懂得这句话,很容易在修行中就掉进去了,为了去掉执著,把好的东西都割掉了。 就像人似的,这个手指甲应该剪一剪,因为太长了会带来细菌。你一听说剪,太长了,就忘了应该是去掉整个手指甲,还是剪多余的手指甲,你连整个手指甲都给拔下去了,甚至连手都毁掉了。以为这个就是正确了,都⼲净了,实际上反而破坏了,会产生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就应该特别清楚这句话。 “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这是我刚闭关的那年说的。大家应该把它记住,对我们很重要,特别有助于我们对佛经、佛的戒律的理解。特别是破一些外道,很有作用的。昨天不是讲了吗?他说:“我们修大乘法,可以摸钱。”他以为自己的修行去掉了执著,他不知道持佛戒不是执著,他把佛戒给看成是执著了,这就犯了一个大⽑病。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大家一定要谨慎,有一些好的东西要利用起来。我们有我们的座右铭,那外道到时候找不着你,他一找你,你就能破它,一下就把它破了。这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外道太多。 昨天接到他们邮来的宣化上人对非典型肺炎的看法,等有时间给大家宣读一下。上人在十年前对这个非典型肺炎称为“新肺炎”上人讲话打印了六页,讲得很明确。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它是艾滋病的一种延续,就是由于贪的问题,就是同恋的问题所造成的这种肺炎,非常可怕的。所以上人反复強调,说“我不是吓唬你”对于这个,我们应该生起警惕。 另外,我们有宣化上人的法来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确实是不可思议。在末法时期,有这样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持戒者,十分罕见的。我们走一条正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就是路没找正。所以大家应该生起稀有想、喜想。 好,今天到这。 …… 我们继续往下讲,前天讲到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这个“处中得道”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修行中要不急不躁、不懈怠,这是很重要的一关。但是我们必须得清楚:勇猛是智慧。你要是不懂得勇猛智慧,就不会有一个不急、不躁的问题。因为你本就没有过“急”你再有一个所谓的“不急”得中道义就不存在了。 这个中道义,你首先得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在急修,有的人并没有急,就认为自己已经急了,所以我得缓缓修。你想得到那个中道义是不可能的。这个中道义必须在急的基础上,你再把它缓下来,这才有一个中道义。否则的话,我们本来想得到中道义,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懈怠了,以为那是中道义,这也是一大弊病。 很多人说:修道不能着急,着急就容易绷。他以这个为理由,实际上他也不太清楚,倒不一定是故意的。就是说,他害怕急,心里害怕,害怕急就缓下来了。实际上,他原先那个地步已经在缓了,而且他再缓一缓,那就成了懈怠了,懈怠加懈怠。所以说,你想在这里去求中道义,它就求不了了。 之所以给大家讲,因为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急和缓的关系,要处于不急不缓的中间才能得到中道义。首先,我们自己每天检查:我是不是在急修?这个很重要。有很多的人就把缓修的这个过程误认为是急修,他说:“我现在已经吃一顿饭了,也跟着两点钟起来,我这就是急修。”他不知道,他这里有很多误区的地方。 第一个,检查我们的用心问题,你起来的第一个念头,起以后的念头、用心,你检查一下,是在做什么。有的人起来的第一个念头:“哎呀,太累了!再多睡一会多好!没办法,起来吧,再不起来要挨说了。”你已经不在修了,这已经是属于缓修的念头。 如果你起第一个念头:“今天我得抓紧修行,这已经睡得差不多了,可以了,虽然有点疲劳感,还没睁开眼睛,那是我的习惯。”你这才在修的范畴里。如果起来的第一个念头:“哎呀,我怎么多睡这么长时间,赶紧的,怎么又贪睡了!”这个念头属于急修的念头,和缓修不一样。这个念头是否正确,我们都得检查。这是起刚一醒的念头。 第二个就是起,有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袜子也脫了,光脚睡,⾐服也打开,他不再修行,已经有睡觉的概念。起以后找找袜子、找找东西,而且并不能马上离开,而⼲吗呢?萎一萎,叠一叠被,不能及时离开。没有及时离,这已经是懈怠了。 我们起应该是马上就起来,⾐服都是现成的,袜子早就在那穿着,我们随时都准备着,像部队备战的那种状态,随时都准备了生死。从不会想:“我这一生还想去脫袜子、脫⾐服,再想睡第二觉”没有这个概念了。这个概念是世间人的概念,在我们修行中没有这种概念。我们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个:修行,就是修行。 睁开眼的时候,我们一看“哦,已经睡了,行了,赶紧起来。”醒了以后,赶紧起下来。不能说:“哎呀,刚打完板,我再休息三两分钟。”就这两分钟,都会在你脑子里种下一个懒惰的思想,所以这样不行。 起的这个念头一定要及时,不光是念头要有,而且还要离开,马上起来,赶紧下,下收拾收拾,赶紧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能在上靠着。你要是在上靠着,本⾝就有个贪恋。佛在八关斋戒就告诉了,不允许坐⾼广大。万佛城的要求是不倒单,就是因为也是我们生死的一个本,我们现在都贪恋在上,所以这个也是很⿇烦的。 现在就举了这个例子,还有很多。从起开始到上殿、排班等等,我们都有一个用心的问题,得道不得道就在这上。我们想修的就是直心,有时候我们虽然也跟着大家去做,但是为什么不得道?就因为我们这里用心不正确。直心是道场,因为你老给自己加了一个缓冲的念头,实际上就影响了你的直心,影响了你的整个效果。事情还做了,但效果不好。你多贪恋那几分钟,实际上就给自己的习造成了一个环境,这样的话会影响我们得中道义的。 在这个不急不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知道急修和过分的急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勇猛,要是不知道勇猛,我们往往把缓修当成是急,去对治这个急修了,而失去智慧。所以大家应该清楚,修道就不能让念头跑了。 当我们特别急的时候,心里感到烦躁的时候,这时候要缓,缓一缓。像开⽔开了,怎么办?我稍稍对点凉⽔,对点凉⽔,它就会缓一缓。缓的目的不是别的,让心情稳一稳,我再去修,并不是说我从此以后不修了。有的人刚一修,比如磕个大头,肚子疼了或是有点难受“得了,我就不磕了。”就像因噎废食,被食物噎住了以后,以后不吃饭了,这个人就笨了。 我给大家讲这些主要是说明:不能过分,但是也不能懈怠。我们现在主要是不要懈怠,这个是主要的。我们离这个急还差得远,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眼眵还没有出来,眼睛还没有红,你嘴里还有味道,走道还东看西看,这就说明你的心还没修到那个地步。真正急的时候,那你成天连头都不会抬的,那眼睛都是通红的,修得火都上来了,都上到脑袋顶上去了。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有一个修的模样——这是我的看法,你这个时候才有一个修的模样。 但是大家也得注意什么呢?就是别急、别躁,别让一时的心情动影响你以后的修行。你别为了修这一会儿功夫,而且耽误时间,这也不好。但你也不能说:“我已经努力修行好一会了,哎呀!我别急了,赶紧多放松,多休十天。”那也不行。自己给自己创造休息的条件,这个不合适。 我们心里应该时时的有一个标准,每时每刻都不让它松懈,而且心里还能调整好。这样的话,时间长了,我们就把自己的念头空下去了,当不再打妄想的时候,中道义就现前了。把它调整好,⾝体调整好,时间概念调整好,意念要调整好,不让它生烦恼。生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念头不正确,已经有念头不正确。念头不可能不生,但是你用的不是善的念头,所以必然要生出烦恼。如果我们用得非常正确,而且天天都在法喜之中,道就不会失去,一定会得道的。 好,我们下面讲第三十五章。 UmuXS.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历史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佚名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