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33755 
上一章   念戒近道    下一章 ( → )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终”就是本上,就算他怎么样做也不会得道的。就算你能在虚空中飞行,最后也是罗刹类。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这戒上老转圈,老是和佛对着⼲,因为他们确实不懂得戒的殊胜功德。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就可以见佛;不喝⽔,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都喝了,喝了⽔的比丘走路就很強健;没有喝⽔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傻子、精神不正常。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他说:“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烦,是不是?但学佛了就不能⼲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这个说者就以为: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猜测,背后议论人家,把人家说成精神病,太不应该了。给人家好一顿说,这几个吃饭的也没理呀,没想到叫饭店老板给说了,谁也不敢吱声,就算拉倒了,这个事后来就慢慢传出来了。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样来看待戒的问题?有几句话,大家都给记住:

  (出《净心诫观法·释名篇第一》)

  【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这个净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想法在那里面,所以生出的那个境界好像是一种境界,实际上很多都是虚幻的;产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属于外道的东西,不是佛法。必须是戒律清净者,才会具有清净的定力。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净已”这个智慧就⼊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大的。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佛在《涅槃经》上讲:持戒比丘,威仪具⾜,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花香何用大风扬。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你不用去宣传自己:“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満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喜的。持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你。“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声和善名,到处的人都称赞。

  这个事我也遇着过,那回是上车站去还手套,去找那个司机。那里有帮助乘客解决坐车问题的那些人,专门安排出租车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见我们去了以后,就主动跟我们说话,他说:“你们是哪儿的僧人?”说:“大悲寺的。”“哎呀,大悲寺可好了!听说有一个老和尚那真是什么佛转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讲了半天,讲了好长时间,讲得很⾼大、形象很⾼。

  后来,旁边的司机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师⽗。”他就一瞅,不吱声了。在他心目中本来是⾼大的,这一看,却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个小老头,也不起眼,和他想象的都不一样。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门口去了,得了,拉倒吧,这就别提了,后来就走了。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就了解到,这个出租车司机对大悲寺还有一定信心。虽然他夸大其词,咱们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人家对一个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点善事,他都非常夸大地去讲,就好像自己做了那个事情一样的。人都有一个善心。通过他讲,我都生起很大的惭愧,也不像他说的有那么大本领,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庄严、那么⾼大。

  原先我就寻思:赶紧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这么大的信心。后来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这个人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大,说话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怈气了。不过,你刚持点戒,别人就给你这么大的名誉,确实是感觉有愧。这正如《阿含经》讲的:得好名声,周闻天下。

  “五者,⾝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王,就怀着恶心劝谏国王,使得优填王要去杀尊者。宾头卢尊者看到国王去了,于是就起来他走了七步,国王当时⾼兴:“这尊者都能我七步。”问:“大德平时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么起来接?”尊者答道:“你平时都是以恭敬心来礼拜,所以不起来接。今天怀着恶心,我若不起来接,恐怕会被你杀掉。”优填王当下就明⽩过来,赶紧忏悔。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后没几天就下台了。后来别人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下台了?”佛就给他讲了:“由于宾头卢尊者他七步,少做七年国王。”仅七步,就少做七年国王。所以出家人就不在家人了,一他,反而对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点,他都非常⾼兴的,但是他⾼兴以后呢,后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来的,对⽗⺟也不能礼拜,因为你是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为至宝贵”大小乘戒是宝贝,最宝贵的,国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说,非常了不起。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佛告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噤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这里说到戒律能降伏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这样。

  同时《月灯三昧经》也讲了“若具⾜⾝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你在戒律起来以后,你可以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若具⾜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脫。”所以说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讲起来就太多了。

  同时,佛经里有很多关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经叫《贤愚因缘经》,里面讲道:安陀国有一个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里去催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应供养食物,但到时间没送去,他现在去催催。因为只有他和他师⽗俩,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个女的看门,那女的见这个沙弥去了就生喜心,火炽盛,献诸妖媚,強迫与沙弥成

  沙弥不能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噤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就捡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噤戒,舍此⾝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

  这个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净的事情,最后把他关起来了。他趁她不注意,捡了一把剃刀,就为了护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个方向,发愿不舍佛法僧,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净行,要成无漏,最后自刎而死。

  后来国王得闻了以后,因为那时候死个出家人必须得报案,得罚款的,不许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给饭吃都是不行的,国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报告去了。这个长者平时供养僧人的,只是因为他女儿起了琊念才发生了这件事。最后国王亲自去看,而且还去礼拜,赞其功德,最后做了一个檀香木的棺材,盛着这个沙弥的尸体満城游。同时又把这个女的也拴上了,也载着游,叫这个女的讲讲经过。这个女的为了报答这个沙弥的这种正气,也毫不保留地把这个经过说出来了。

  最后,国王又让那个女的打扮得漂亮一点,对大家说:“你看她漂不漂亮?就这样的女人主动去找这个沙弥,他都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沙门。”大家非常赞叹佛法。所以说,只有这些人的严格持戒,佛法才会延续下来。

  佛在《譬喻经》中讲到: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乞食”有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这一家比较大。是“妇寡场”都是妇女,都是独居的寡妇,的场所,他不知道。“与比丘行”因为看他长得聪明,长得端正,非常漂亮,这个女人起了心,要与这个比丘行。“比丘不从”说什么也不⼲。这个妇女就生气了,招呼这些底下的下人,把这个比丘给抬起来了,抬起来扔到火坑边。这家人多,这女的也够凶的,把他扔到火边上,告诉他:“如果你不从,我就把你烧死,拿火烤你。”你说这个女人厉不厉害,恶毒无比。

  “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说:你别着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么办。这是缓兵之计。“即自念言:我⼊火中,为一死耳!”我要是⼊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死堕地狱,无有出期!”就是说:我这一死只能是这一生,这样的话,我来生还可以修道,因为这个持戒的功德我还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死后必下地狱,生生世世是出不来的,这个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跃⾝,自己主动跳下火坑。那大火烧得相当旺盛,进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跃⾝下去了。他跳进去以后,那火突然的变为⽔,这个比丘啥损伤也没有,丝毫没有烧着,因为他持戒的这种心就这么厉害。最后,那些妇女大生惭愧和害怕,也害怕了,这时候没办法,就把比丘给送出去了,再也不敢发这个心了。持戒的功德就这么厉害。

  在《大庄严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叫“草系比丘”我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后;扒得什么⾐服也没有了。印度夏天热,就在那地上烤着。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体像个⽩羊似的。”他们都没穿⾐服,就在那太底下晒着,他说像⽩羊似的。说:“我看周围也没有什么挡碍你们的,不就是一草把你们的手捆住了吗,你们起来就完事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吗?你们怎么不起来呢,在那太底下晒着,这不慢慢晒死了吗?”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劲使‬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解开,解完了赶紧提供⾐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国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室內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呑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出来。

  最后,鹅感动来他⾝上的⾎,来帮他、安慰他。鹅来他的⾎,表示对他的感谢呗: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为了保护我而被打,我来安慰你。这个卖珠子的就生气了,拿东西就打,说:“你还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还敢来安慰他?”他就撵它,就把鹅给打死了。这个比丘说:“你不要打我了,我现在还你珠子。原先为什么不说呢?恐伤鹅命啊!那鹅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告诉你了,那个珠子在鹅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说珠子在那里,你还不得伤鹅命吗?为了保护这只鹅,不让你伤它,所以我才没说。”最后,这个珠商就向比丘自责、忏悔,并赞其戒德。就这么殊胜,为了护持一个众生,都这样持不杀生戒。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祇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驰骋六。虽近我所,为不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能执诸,心不放逸,专念在道,虽去我远,即为见我,我亦见彼。所以者何?随顺如来法⾝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故,修寂静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谁当看者?汝还看病比丘去。”说:你不用来看我,你还是看病比丘去吧!后就把他撵走了。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不放逸,而且能够不嫌弃这个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顾,你那才是真正见我呢!虽然你去见佛,佛也会把你撵走的,还得赶你走。所以我们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这个问题,要持戒,看护病人也是一种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上,我成天都看着他在说话,说话也冲的,脚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说,那就是福田了,那⾝份就变了,你可别轻视,你再有那种轻视心就不对了。平时有轻视心都是不对的,这时如果你再轻视,就更不对了。他那个⾝上是福田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去照顾。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一洗就好了。三昧⽔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须做的。如果不这么做,不能照顾病人而舍去不管,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畜生行为,就是连畜生都不如。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们说的错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错骨了,像错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两头的蚂蚁就去抻,但没抻过来。过一会一看,真死了,就拖,叼着就跑,它一点都不舍离。你看看,我们如果见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为。

  有的人说:“师⽗你放心,我将来走路,要是看见病人的时候,我一定要管!”说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个到以后出去管,这可能就不大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个障道因缘在那块,想管,这个因缘不让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在过去就有过后悔的事情,就是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晚上就遇到一个人躺在道边,旁边还有个住家,当时还黑。那时候想的第一念:去管;第二念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呢?“哎呀,他是喝酒了!一般只有喝醉酒的人躺在道边。出家人和喝酒的人不接触,不用管他,管他⼲吗?”最后就因为他喝酒,另外,离前面那小房很近,那家可以照顾他,那时候就走了。当时觉得理由很充分,我还跟空说:“先不用管他了,这个人已经喝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房,别管他了。”

  这事后来想起就后悔“万一不是喝酒的呢,怎么办?万一那家不管怎么办?真要死了怎么办?”这时想起这件事就后悔。闭关的时候那非常后悔,那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所以说,人不能做盲目的判断,一定要认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法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还有一个典故,《苏摩王经》中讲道:“世尊往昔曾为大力毒龙,若诸众生被其眼视或触其口气者,即死。”就是这个毒龙有多厉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气碰到你,人就会死的,包括众生也是这样。这个龙王曾经受过一⽇斋戒,因求净故,就深⼊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龙睡时形状如蛇”就缩小了。“⾝有文章,七宝杂⾊”⾝上的颜⾊非常好。

  最后有个猎人看到了,喜地说:“哎呀!这稀有难得之⽪,献给国王,以为服饰,必得重赏。”说我要是把这个⽪扒下来给国王,那国王肯定给我好东西。“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那龙能不醒吗?那龙就醒了,龙说:“我的力量是可以倾覆大海,何况一个猎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这个国家掀个个,易如反掌,一个猎人小物,何能困我?”这是龙王想的。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当从佛语,以戒为重,不计己⾝。”就别计较己⾝了,以戒为重。于是就自忍,也不敢睁开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噴气他都得死,所以这个龙王连气也不敢出。因怜悯这个猎人“安心受剥,不生悔意”这个⽪就被剥掉了,⾚⾝在地。最后,⽪没有了,又有很多小虫来吃其⾁。大炎热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滚进⾁里,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它那时候想:“我要是趣于⽔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进⽔里,这些事就解决了,炎热也解了,沙土也解决了。但是不敢碰,因为一到⽔里,这些小虫恐怕就得死了。最后又念言:“今我此⾝,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施,以充其⾝。等以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命终。就是自己最后⾝坏命终,死了。就因为让虫子吃它的⾁,喝它的⾎,最后死了;死了以后,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尔时的毒龙就是释迦牟尼佛,尔时的猎人是谁呢?是提婆达多与六师,这些人是专门和佛作对的。“彼诸小虫”这些小虫是谁呢?就是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有八万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个小虫子,后来都成为天人了。“菩萨护戒不惜⾝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藌”这是戒,佛过去持戒都是这么持的。

  什么是戒?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来护持戒律,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利益现前的时候,他们都是这么护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吗?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斋戒或其它戒而舍⾝,最后都生天或证果,在《清净道论》里讲得很清楚。

  今天因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

  昨天讲到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这就是佛讲的真理,因为佛告诉我们大家要“以戒为师”有的人认为佛是佛、戒是戒,他把佛和戒分开来,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所以有人就说:“你持戒是小乘,是人天福报,不能成道。”他把戒看成是人天戒,他没有看成“戒是佛,佛是戒”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佛弟子在持戒修行中很顺利地、很快地得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我们种地一样。种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没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来的。没有地,能长庄稼吗?不可能长庄稼。我们学佛也是,你没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来。特别是我们学佛,第一条,我们先去掉我们心里的恶念,去掉罪恶,然后你才能进一步的修行。所以说,这个持戒对我们来讲就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作为佛门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样。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前辈,他们在持戒修行中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都是以死来换戒的,所以他们能够把戒持得住,而且持得好。否则的话,别说是得道果,就是做一个佛门弟子他都不配,连做人都不配。这个是我们反复強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昨天听了后可能有点感触。

  这个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你想得菩提,就必须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禅、念佛,我一样能得道。”但是你的罪业没有消除,你也没有忏悔,你也没有戒。所以说,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业,不可能成佛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在心目中老老实实地打下这个基础,是丝毫不能改变的原则,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不能改变这个原则。在我们困苦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时候,也不能改变这个持戒原则。

  有的人就说:“哎呀,现在不好走了,不行了,你看看,往哪走都很费事。得了,还是摸钱吧!”这已经不是佛的弟子,你出家人要是摸钱了,有了这种行为就不是佛的弟子。你一时的摸钱,到了那地方,好像到那了,就像是刚才讲的那个似的。你虽然是“快”了,但你心里是堕落的。所以成就并不是你快来快去的“事情”而是我们心里的成就,这才是本的东西。你如果不持戒,就算见到佛,佛说“你等于没见着我”虽然你在千里之外,如果按佛戒去做,都等于见佛。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斋戒。有的人一看⾝体有病了,⾝体不好或是感觉到自己有点疲劳了,等等的事情,最后就破了斋戒。今天破点,明天破点;今天吃点⽔果,明天就吃点粥,后天就吃点馒头,最后一破再破。自己还找出理由:“别那么执著。”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这些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我曾经发现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的那种怨恨心充満了膛,没有慈悲心,而全是一种怨恨,怨恨这个世界,怨恨所有的人。虽然他怨恨自己,但他更怨恨别人,没有他不怨恨的,最后怨恨到什么程度呢?他也明知道这种做法必定会下地狱的,所以他说:“我要下地狱了,我把他们也都给拉下地狱去!”这种琊见的人、这种破戒的人,他也不是不知道果报,有个别的人也知道这将来的果报就是下地狱,但他那种嗔恨心和恶毒心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我们对破戒之人要远离。非常可怕!一旦破戒了,他就生出那个心,他要把所有人都拉进地狱,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你看多厉害。持戒人就不是那样了,持戒人生出来一种慈悲,而且持戒以后,他觉得应该让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后成佛,他是那种心。这两种心态本就不一样,所以持戒和不持戒,决然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天壤之别;不光是得道和不得道的问题了,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差距是无法比拟的。我们既然选择在修行这条路上,大家就要付出努力,而且在持戒上一定要注意。

  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一看,佛对持戒的功德已经讲了,那么佛对破戒是怎么讲的。

  佛在《萨婆多论》里讲了“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就是呵斥戒经这个罪重于呵斥余经,余经就是其它的经,就是对这个戒经非常重视,比其它经还要重视,为什么?“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这个《萨婆多论》里讲了,这个呵斥戒经重于其它的经。因为戒是佛法的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没有戒,我们就没有依靠了,我们不知道往哪住,住在哪都不知道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成佛了。没有任何基础去盖大楼,那楼是盖不成的,何况我们要去泥洹城呢?你没有戒就不可能真正地⼊到佛的境界里去。戒为佛法的璎珞庄严,故毁者罪重,非常重。

  佛在《五百问经》里也说了:“若经十夏不诵戒者,饮⽔、食饭、坐卧席,⽇⽇犯盗。”你要是不诵佛戒的话,⽇⽇犯盗。心里没有戒了,所以你吃、住、行都在犯盗,天天犯盗,那可了不得。

  《大集经》上,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人⾝,况能成众生?”告诉你,不持戒得堕三恶道中,就连下的人⾝都不能得,还能去度众生吗?那是不可能的。

  《福盖正行所集经》上说:“持净戒者,则有善法,离诸忧怖,得安隐乐,能越苦海,到于彼岸,善破四魔…心净喜,利益一切,教化天人,为作佛事。”“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不能运载。”就是说,持戒的人能到彼岸,还能度很多人,教化天人和人,并能够为他们作佛事。“破戒之人,无所堪任”没有什么用处,什么用处都没有,就像个破车似的,自己拖累自己,也不能运载别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讲:“⼊佛法海,信为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噤戒,贪着世乐,毁佛戒宝…如是比丘,不名出家。”虽然是穿着袈裟、剃头,那只是剃光头的俗人,不能称为出家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说“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师受戒,精进不厌,心常喜,善神拥护,所向增吉,后必得道,是诸人辈,真佛弟子。”就是说,从师受戒以后,精进不厌,最后心常喜,善神都会护持的。“所向增吉”什么事情都吉祥,天天吉祥。“后必得道”而且心里非常清净愉快。“是诸人辈”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人事佛,不值明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不勤礼敬。”若有疾病了不念佛“请乞琊神。鬼得其便,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死⼊三涂。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戒行之德,诸天所护。”有的人本来想学佛,但遇不到明师,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违犯戒律,且不勤礼敬。一有疾病呢,他不去求佛、正行念佛,却去请求琊神,搞巫医神汉那些事情,去求这些东西。求这些东西,就会使“鬼得其便,令之衰耗”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昨天还有人问,说:“师⽗,你看我现在可能是有肝硬化,得了很多的重病,他们说有个大仙看病看得可好了,有几个人都被看好了,我是不是应该去看?”这已经是第二次问我了,第一次我不同意,第二次又问我同不同意。我说:“你去看,也许对病能起一点作用,他只不过是顺着你的心理安慰你一下子,最后反而失去了你那个心,而且将来受苦是无穷的,后患无穷。虽然你暂时得到一点痛苦,但是你所做的功德还在,这种痛苦只是帮着你消业,由重报转轻报,这是一个消业的过程。我们应该用正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若面对这个问题,宁可受苦我也不去找他。”他说:“师⽗,我明⽩了。”后来他说“我明⽩了”

  我说:“你可以找一些大夫,看看有什么其它的治疗方式,这都是可以采取的,但是决不能跟这些琊人、巫医神汉去接触,他会毁你法⾝慧命的,使你不能成佛。”后来他也发心要出家,他说:“我这一有病,就想起来得出家了。要不还寻思等一等,还想做生意,看来我也不能做了,我得想法出家,这生死无常啊!”

  请这些琊神,鬼就会得其便,各种的恶鬼就得其便。他本来进不来,因为你有正气、有正念。虽然你⾝体是有点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来。如果你心里一旦没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你五脏六腑里,作威作福来指挥你,最后消耗你,使你的正气一点也没了,一点福报也没了,都被它给用尽了。用尽了以后,一看你没有啥用了,鬼就会离开,再也不理你了,因为你已经是彻底无用之人了,行尸走⾁,这是很厉害的。

  “所向不谐”没有一样事情能办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现世就是罪人,不是说以后是罪人。同时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后⼊三涂,到三恶道里去。“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什么事情、善恶都是由我们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随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报,做恶事必然有恶报,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说“戒行清净,诸天所护”

  以前不是讲了吗,昨天讲了,那个年少比丘为了持佛戒,就把救命的板子让给了上座,他自己眼看沉到海底,要完了,他寻思:“这回我可得死了,死就死吧!不管怎么地,我持佛戒了,心里⾼兴。”海神马上就现前了,把他送到岸上,跪在他面前要受三皈依,非要认他为师⽗不可。那个比丘说:“你不要认我为师⽗,你要认我师⽗为师⽗。”他师⽗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给他讲了三皈依。这都是不可思议的!

  过去,我有一回到盖县,那还是做居士的时候,去找道场。坐车的时候,有一个小客车,我还没想上那个车,他就推着我上了那个车。上了车以后,就把那个门关死了。那里面有四个人,其中有三个男的、一个女的,这女的是一个年龄大的妇女,在那卖香烟这些东西。那三个是小伙子,就要跟我握手,说:“你看看,你发财了。”我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不是好事,我也不理他,也不跟他握手。后来,我坐到后面了,他就说:“哎呀,你怎么不认识人了?”等等地,那些社会的口气就来了。

  我也不理他,也不瞅他。他一看我不理他,就把那个⾐服脫了,拿拳头就打那个坐垫,打得呼呼直冒烟,就是威胁,有点⼲吗的。那几个都围成一圈,围着我。我也不理他,我就瞅着外面,门那块。那时候心里反而还镇静,因为什么呢?那时候持戒都是认真,所以心里寻思:“就算是死,我也认了,但是你想叫我跟你们合伙是不可能的。”

  过了一会,他看我没有动静,这时候就来软的了,坐到我跟前搂着我。⼲吗呢?那个手就上兜里去掏钱去了。那小伙的胳膊比我強多了,那体格非常好。我特别反感,就把他那手轻轻地一扒拉,我的意思是“你别…”我就像扒拉一面条似的,就那么轻柔的扒拉开了。我事后都觉得奇怪,因为我没有劲,我哪来的力气?是不是?不可能有力气。就像轻轻地碰一下子,他那手就开了。

  他当时可能愣了一下子,他说:“你看看,你给我买盒烟。”我也没理他。他说:“这么得了,我求你,你给我买个冰得了。”求我买个冰。后来我一想:佛门弟子慈悲,不管他做什么坏事,能达到这种地步,就満⾜他一次。冰那时候是五⽑钱一个,还没有零钱,就拿一块钱给他买冰去了。他拿着冰打开那个车门,就像遇到什么敌人似的,像后面有人撵他似的,这三个人一下就跑掉了,忙三火四地跑掉了。而卖烟卷的那个妇女把头低得,一点都不敢抬。

  就这么个危险的境界,被抢、被打都是有可能的,他找出任何理由都可以跟你打架,是不是?打你一顿或是抢你点钱财,或伤害你一点,那都很正常的,但是很容易就化解了,我当时还觉得奇怪。

  后来我跟上体下清老和尚讲了这个事。体清老和尚说:“他打不动你。”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理解了,就是多少理解点,那时候就是因为严格持戒的关系。你只要持戒,佛菩萨肯定护持你,多危险的事情都会逢凶化吉的。你看我这个人没有啥力量,那人体格比我強,他胳膊比我胳膊耝多了。

  我就是讲一下这个事情,所以说持戒才是我们的本,你会所向无敌的。另外,持戒才是真正的神通本领。什么是神通?你持戒就是神通,你用不着去想这个、想那个。你只要好好持戒,那就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就是持戒,这才是正事。

  《佛说分别经》里说:有三种人事佛,为魔弟子事佛、天人事佛、佛弟子事佛。有这三种人事佛,一个是魔弟子,就是穿着佛的袈裟,假装是学佛的,这是魔弟子。还有一个天人事佛,修人天福报的。还有一个佛弟子事佛,真正地持佛戒的。“虽受佛戒,心乐琊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福之报,假名事佛,常与琊俱,是名魔弟子事佛。受持五戒,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奉持五戒,广学经戒,修习智慧,知三界苦,行于六度,不为琊业,是名佛弟子事佛。”

  有这三种人在学佛,一个是魔弟子,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佛弟子。所以我们反复地強调说,你不能做这个魔弟子事佛,也不能做天人事佛,光修人天福报,我们要做佛弟子。这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个层次。

  《像法决疑经》里讲:“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脫,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亦坏,名为死人。”《像法决疑经》里讲,出家之人为了解脫“先须离罪”先要把你的罪业清除,这是第一关。因为你要成道器嘛,先把你那器皿里面的污垢要清理⼲净,所以首先要离罪。你想离罪,就要“以戒为首”首先就是持戒的问题,我们要以戒为首。

  “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戒是我们的脑袋。如果你不持戒,就是人没有脑袋,没有脑袋就是行尸走⾁啊,是不是?什么都不是。“诸亦坏”眼、耳、鼻、⾆、⾝、意都坏了,都已经坏掉了。“名为死人”就是一个死人,诸都坏掉了,不就是死人吗?所以说不持戒的出家人,就是个死人,什么都不是。

  《遗⽇摩尼宝经》里说:“沙门虽多讽经,而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堕于屎中。”虽然是出家了,而且还不断地诵经,或是念咒也好,或是念佛也好,都一样,而不持戒,就比如有一个很好的摩尼宝珠,最后堕于屎尿里去了。好的一个宝贝,本来你应该是放大光明的,最后你把自己扔到屎尿里去了。这个是应该清楚的。

  《佛蔵经》讲了“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亿万劫数,割截⾝⾁以偿施主。若生畜生,⾝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能消多种?”就是说,你要是出家了,不好好修行,你都得偿还其债的,将来做畜生。

  还有《⼊楞伽经》“食众生⾁者,即失一切信心,断于信。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一切诸⾁悉不应食。何以故?世人食⾁,多不信三宝,杀啖众生,如恶罗刹,断我法轮,灭绝圣种。一切不善,由食⾁起,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想,何况食啖。”《楞伽经》就讲到佛的弟子不应该食⾁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都要有正念的。有的人说吃⾁也可以修行,佛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一切⾁不可食,食⾁有重罪,此属于恶罗刹,断佛法轮,灭绝圣种;一切不善,都是由食⾁引起的,所以佛弟子是不应该食⾁的。

  为什么要把这些问题跟大家讲呢?因为大家在学佛中,这些概念一定要深深地扎⼊你的种子识里去,丝毫不能改变,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改变的。不管是谁,无论对方的名声有多大,或是多么有钱,或是有多大的地位,或是出家了,在外面的名声有多大,甚至还如何如何。我们就是“以戒为师”你说什么也不好使。

  原先我刚来接管大悲寺的时候,这个寺院原先的住持,来的时候我们俩就约定好了,他说:“这个寺院你管理,外面的事我替你跑。”他是一片好心,确实要把寺院给咱,而且还要去帮我跑一些外面的事。他说:“外面的事情我能去做,寺院的事你管。”他要和我合伙把这个寺院管理好,这是非常好的。

  我说:“行,你把寺院清理清理。”那时候我在盘锦,还没过来呢,顺便就说道:“你看观音殿那地方还搞菗签,这个事不好,不能搞这些东西。”他说:“不对呀,这怎么不能搁?那个非常有名的大师,著了很多书,他在家时也算命。”后来我说了那么一句,我说:“佛的戒律不允许。”他就不吱声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被这个名声所骗,那是他在家的时候做的事情,也不是出家以后的事情,对不对?另外,名声不能代表佛的戒律。后来我说“佛戒不允许”他当时就理解了。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但是你必须掌握原则。不管是谁,多大名声,就是坚持以戒为师。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有正念,不为所转。这个是很重要的。

  《阿含经》说:犯戒有五种衰耗。我把这个写一下,好的我们也要记,坏的我们也要知道。这个《阿含经》是很重要的。“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所愿不遂”所求不能満愿。“二者,设有所得,⽇当衰耗”假如你有点所得,当天就消耗掉了,都不够你消耗的。

  “三者,⾝所至处,众所不敬”你到什么地方,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大家都烦你,破戒之人没有人尊重。有时候那鬼神都在后面扫你的脚印,你走一步就扫你的脚印,那鬼神在后面骂你:“这是佛法中贼。”把你叫贼。你听不见,但其它众生都能听见。你走到哪个地方,大家都把眼睛蒙上,都不想看你,看到你简直是连饭都吃不进去,比上厕所都脏。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过去有句俗话: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那玩意才怪呢,那个破戒之人“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你想瞒都瞒不住,哪都知道这个事,人家都知道,哪都说。如果一个人出家的时候,鬼神就往天上报,一个接一个地报,说:“这太好了,又有一个出家的了。”这个又告诉那个“又有一个出家的了”一直报到天上去。多一个出家的,那魔宮就少了一个魔子,多了一个佛弟子。

  如果你要是破戒了,也是那样,那鬼神一个接一个地传:“完了,又坏了一个。”満哪传。你虽然没到那个地方,你觉得偏僻,那鬼神早就到了,早就传过去了,所有众生看着你都烦。所以说“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你想隐瞒都不好使。像秦桧似的,卖国,你说现在谁不知道秦桧卖国?都知道。而他儿子爱国,还是个爱国将军,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怎么爱国也抵不过他⽗亲那种罪业,他⽗亲的罪业太大了。

  “五者,⾝坏命终,当⼊地狱”“当”就是必然的,很准确的,就像一个“响”似的,实实在在的。

  我们应该非常清楚犯戒有这五种果报。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所警惕,我们心里的正念才会起来。有时候你给他讲善的,他不听;你若讲恶的,他还知道害怕一点。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持戒的好处讲出来,犯戒的坏处,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样的话,我们的心里才会调平,才会对治好。

  特别是“⾝所至处”有的人寻思:“我在东北犯的戒,我上南方去。”你到南方,南方人也烦你。他说:“他们也不知道。”不知道,大家也烦你,就觉得你特别不实在,而且觉得你处处不能和人相处。而那个持戒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到哪去,人人都喜。

  你看亲舟他们出去,坐火车,居士给安排的是卧铺,正好赶上什么呢?那房间有女的。坐卧铺就不能有女的,有女的就不坐了。一般人就将就呗,他不将就,就去退。在火车上坐卧铺,你还能去挑这个吗?但是作为佛门弟子,我宁可坐硬座也不和女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虽然是卧铺,那也不去住,要远离,他就去退票了。

  刚开始,那个乘务员也不太同意,说:“你看,你们怎么这么…”意思是多事。你要是不退就拉倒,他们就准备找一个硬座坐下,就完事了,咱也不找这个⿇烦了。后来,这个乘务员可能是主动和车长联系了,就给找了一个没人住的房间,特意把那个乘务员住的卧铺还是什么卧铺,就给打开了,叫他们去了。去了以后,说再安排几个。但他们从开始住一直到最后,一个人也没去,也没安排,安安稳稳的,那屋就他们俩人,就住在那个卧铺里。

  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持戒的关系。你一持戒,人家可了,虽然刚开始表面上要考验几句,说:“你看看,怎么这么样的…”意思是多事,但是后来生起来了这种恭敬心,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外面的境界也转了,就是没有人往里安排,连个男众也没安排,这不可思议!

  原先我上大庆去看一位‮湾台‬的法师,往回走的时候,本英师⽗给起的火车票,我没想到又给买个了卧铺,我寻思坐硬座就不错了。上车时我还说:“哎呀!你怎么买了卧铺?”这要是赶上女的在那房间,这个卧铺怎么住啊?是不是?这多⿇烦。我想:还不如坐一个硬座,随便一点。去了住在里面,也是如此,那个屋里始终也没安排过女的,都很方便,人还不多。

  所以说,你只要持戒去修行,肯定是人天护持。如果破戒,你在事事上都不会顺利的,你要求的事情也不可能实现,就算很普通的人都能得到的事情,你都得不到,那才怪呢。有的人想做点事情,怎么也没人帮,朋友也不帮,做任何事都是很难的。这个例子太多了,我就不讲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种果报。

  《大乘同经》中“佛言:楞伽王,若有众生,于我法中得出家已,受于戒法,作诸毁犯。是痴人辈,多堕恶道。如治生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坏,没命于⽔。”佛告诉楞枷王“若有众生,于我法中,得出家已,受于戒法”受戒了,应该按照佛戒去做。但是“作诸毁犯”老犯戒,左犯右犯的。佛说这是“痴人辈”愚痴人辈。“多堕恶道”肯定要堕恶道里。“如治生人”就像那个做生意的人在大海里,本来是求宝的,但是船舶坏了。如果那个船在大海里坏了的话,你人还有命吗?不可能的。“船舶破坏,没命于⽔”必然要被淹死的。这个是很厉害的。

  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慡。据《饿鬼报应经》中说:“尊者大目犍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行游‬恒⽔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溃烂,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啖诸⾁,杀害众生,今受花报,果在地狱!”你别以为溃烂就完事了,这只是一个花报,你将来的果报在哪呢?在地狱里。那还早呢,还有果报呢。

  “一鬼常患头痛,男溃败。问言:是何罪报?尊者言:汝为人时,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琊,今受此报。”就是他老在清净的塔庙之地搞琊,贪,最后头老疼,男还溃烂。

  “一鬼常在不净中,啖食秽物,臭恼⾝,问:因何所致?尊者曰:汝生为婆罗门,不信佛法,尝以秽食施持戒沙门,以是因缘,受此臭恼苦报。”就是他生为婆罗门时不信佛法,等到出家人来乞食,他就给人家不好的食物吃,所以他就经常受这个臭的苦报。啖一些秽物,哪臭他吃哪,不是看着臭他觉得香,他是不吃不行,不吃就没有东西,他就得吃,还得臭,还得苦恼。这就是对持戒的沙门不敬的关系。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人对持戒的比丘和道友都要互相尊重,它是一样有果报的。你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师兄弟,他持戒也不行,有些作为我还看不上眼呢!”你瞧不起,你最后的结果,将来也会堕落这种的。因为啥呢?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你可得加小心。

  所以别人要持戒的时候,就同参道友也是一样,互相是师兄弟,谁今天持戒,你都不能嘲笑人家。今天人家做得好,这个事本来做得正的,你心里也知道正,但是由于和他开玩笑开惯了,或老是看他有⽑病,瞧不起他,你好我也不说你好。我跟你说,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你见好不称赞,还毁谤的话,将来就堕落到恶道里去。不允许你生半点琊念,这个是我们应该时常注意的事情。地狱与天上就在一念之间。

  今天看见人家持戒了,就算人家以前有种种的不好,现在有一念善,我们就得称赞,今天你就不能以那种态度对待人家。人家做善事,你必须得称赞,随喜赞叹,得恭敬人家,不能不承认人家,你不能因为嫉妒心就不承认了,那就完了。或是看人家过去的错误“哎,你看他一天没做一件好事,就今天做点好事,还不知道目的是为了啥呢。”完了,这样的人就不行。

  看到人家做好事,你要把它扩大。人家做一件好事“哎呀,这人真了不起,回心向善了,这人有善,原先我没看出来,没想到还真了不起。”你得做这种思惟,得扩大思惟“太好了!”看到他一点优点,简直就像看到他的整个都是优点似的,对他的缺点我们反而看不见了。你这样思惟,这个心才是真善。

  咱们都知道佛印和苏东坡那个故事,苏东坡就顺便说一句,说佛印像牛屎,佛印说他像尊佛。最后苏东坡他妹妹给了判决,说他哥哥心里全是牛粪。我们也是这样,看到别人做一点善事,你若不能把这善事扩大,不能如实的把这个事情显露出来,让它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的话,你那心里就充満了嗔恨和嫉妒,那也是像牛屎一样,先坏的是你的心。

  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的时候,一定要赞叹。哪怕他扫地的时候,你都要生喜心,就扫那么一下地,就好像他扫了一天地似的,生喜心。他有善啊,今天能够扫明天也会扫的,是不是?你得生起那个大喜心。对过去有些不⾜的地方忽略不计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有这个善,我就看这个了。你好像是吃了一亏,说:“你看看,把别人一点好事都当成这么大好事,我这是不是有点太⼲吗,不正确?”不是,有时候一善,一灯确实能除千年暗。

  我们的心要常常发现别人的善事,不要老发现别人的缺点,这个不好。发现别人缺点的时候,容易坏我们的心;经常发现别人的善事,容易成就我们这个心,庄严我们这个心,所以我们应该常常这样。说话说柔语、赞叹语,不说人家别的,这样的话,互相有个团结。说:“他有恶事,他有一些事做得不对。”这一会不对,说不定一会就改了。所以说,我们得常有这种心,不能对持戒的人生出琊见。

  也不能犯盗。《阿含经》上说,目犍连尊者告诉勒叉那比丘言:“我见一大⾝众生,其⾆长广,有利斧砍之。”那⾆头长出来,自然就有个斧子在那砍着。“又见一众生,有双铁轮在两肋燃烧,痛哭悲切,号呼而行。”紧着叫唤而走。“比丘问佛,佛言:彼利斧砍⾆者,昔于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因盗食僧藌。”

  实际上他是盗藌,那个藌就是糖,可能是用什么熬出的那个红糖,硬的,要分给大家。他拿斧子砍,砍完了以后,看那斧子上粘有糖,他就拿⾆头去。这完了之后,来生就得了个大⾝,长大⾆头,长,又广又大。长那么大的⾆头⼲吗呢?让斧子砍,那斧子自然就在空中砍他⾆头,长出点就给你砍,都疼得了不得了。

  所以说,众生的物品你不能动。说:“这个东西扔也是扔了。”那也不行啊。粘在斧子上的石藌,就一下,那都要受那果报。你不能动的,不是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到你那块去用的,都得加小心!只能用在常住的东西,一张纸你都不能随便用的。

  过去,我学佛以后,单位的那个包装纸每天都得成箱地往外扔,都是好包装纸,就是说明书的包装纸,一口痰,我都不会拿那纸去包。它本来就要往外扔,但是在没扔出这个院门之前,还属于人家单位的,不能用,说什么也不能用,就是搁地上踩我都不能去用,把它扔了我都不能去用。

  那痰怎么办呢?实在没地方我就咽进肚里去,或是跑到卫生间里,从出门跑到卫生间,得跑远的地方去吐一口痰,都不肯顺手找张废纸,把那痰吐那里去。不行啊,它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用。何况我们出家了,更得公私分明。虽然常住是我们自己的,但是它有个公私之分,如果为自己,说什么也不能动。

  你说,那个藌、那个糖粘在那斧子刃上,它不可能再刮下来,就那个,他去,将来都要受那个果报。我们有时候弄点什么东西“啊,这好,我拿回去装饰装饰我那屋,或我那个,或我那个什么什么东西…”那都不行的。你必须得请示常住,经过批准,否则一丝一毫、一针一线都不能动的,不能私自动的。大势至菩萨不是说嘛“我从无始劫来,没有盗过一针一线。”无始劫到现在,都没盗过一针一线哪,一线才多长的东西,一个针才多大?没有盗过一针一线。我们持戒就得这样持才行。

  “彼双轮在肋下者,亦系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因盗取僧饼着于肋下,缘斯罪故,致受常苦。”就是多取两个饼,蔵在腋下了,最后变成两个大火轮,成天烧着,你看厉不厉害?所以说,有一念私心就不可思议,万法唯心造,你做的每一丝一毫都⼊你脑子里、种子识里,最后生出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你做善事生出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你做恶事生出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千百万倍的报,所以我们都应该警惕。

  为什么今天讲到这些事情?这是我们学佛必须知道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一课,大家应该在这方面多思惟。

  好,今天就讲到这。

  ……

  昨天和前天都是在讲“念戒近道”为什么要反复讲这条?因为这条有很多的內容,恐怕我们这一生说也说不完,说也说不尽的事情;因为这条是个本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我们的一切都会失去的。戒律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在这上多下功夫。不是说讲个三天几天就行了,何况一天才讲一个小时,就是成天讲,讲一年、十年八年也讲不完的,它的好处太多了。但是我们要尽量讲,能讲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让大家都应该知道持戒和道的关系。

  在这个《杂宝蔵经》里,罽宾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它经常噴出臭雨,要不就下冰雹,把所有的庄稼都给打坏了,下恶雨、酸雨,地里最后什么都不生长,它经常恼人。“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大家用禅定力和神通力去驱除它。那罗汉本领就大了,上⾝出火,下⾝出⽔,或者变成细⾝…降伏其龙的本领就太多了,神通本领那是无边无量的,但是这个龙也不走。

  “尊者祇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这个祇夜多尊者来到这个龙所,就是龙所在的地方,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一点都不敢停留。

  “诸罗汉⽩祇夜多言:我与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我们得的都是一样的,烦恼去尽,平等法⾝。“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就是说,你怎么能会这样呢?你三弹指,这个龙就走了,我们这五百罗汉驱它,它都不动弹,这么多罗汉都没用,为什么你就能把它驱走呢?这什么原因呢?

  “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噤戒,护持突吉罗轻罪如四重无异。”突吉罗是一种轻罪,可以忏悔的,但是他把它当成重罪来护持的。如果犯了一条轻罪,就等于犯了重罪一样,这么样去护持。“今诸仁者,不能动此恶龙者,或戒力有不逮耳。”就是你戒力还是不够的。

  你别的神通力都一样,烦恼去得也一样,但是效果就不同了。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你戒力不到,所以龙不听。你看看那个恶龙,五百罗汉驱不走它,最后他就说:“你赶紧走,你不能住此。”它马上就得走。你看差距在哪?就差在戒上。所以说这个戒不可思议啊!我们对这应该清楚。

  从这我们就知道护戒应该怎么护,你如果不能把一个小戒当成一个重戒来护持,说:“这个小戒可有可无。”轻视那都不行的,每条戒你都得当成生命来护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的人认为:“我有了禅定力,戒力就可以忽视。”但你做得不完整,只有由戒力生起来的定力才会真正的清净,那都是很殊胜很殊胜的。为什么龙天众生都服呢?就是因为你有戒力。

  什么是龙?就是那个最重的贪嗔痴,它就是那个恶龙。你想真正彻底解决,必须得有清净的戒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把最后的那个妄想彻底地清除得⼲⼲净净,必须靠戒力,戒力不到是不行的。有时候你打坐时觉得好,等你一出定了就没有了,或是减弱了,都不行的。

  《大宝积经》里,佛告迦叶:“汝见周那沙弥拾不净臭秽粪扫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浣濯之。尔时,池边有常住诸天,皆远奉,头面作礼,彼诸天等,皆乐净洁,而取周那沙弥所捉不净粪扫⾐,而为浣之,令无垢秽,又取浣汁自以洗⾝。诸天知周那能持净戒,⼊诸禅定,有大威德,是故奉,恭敬作礼。”

  就是有这么一个叫周那的沙弥,经常捡不净粪扫⾐做⾐。“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浣濯之”乞完食了,去洗那个粪扫⾐。这时候,池边有常住的天人,皆来奉,还得顶礼,而且还亲自帮他洗⾐服,诸天人帮他洗⾐服。为什么替他洗呢?因为诸天人知道周那沙弥能持净戒。你唬不了人的,那天人有天眼哪,他能看清楚你是否真持戒,装相也不行。“⼊诸禅定”不光能持戒,还能修各种的禅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他都能住、能进。

  “有大威德”不光是有禅定,而且戒律清净,还有那个威德相,特别清净的威德相。不是说故意装出来的那叫威德,那不叫威德。那种威德,就是能感化一切,一切众生见此都会转恶向善的。他有这种威德,那个可不是装的。“是故奉,恭敬作礼”所以诸天才奉恭敬。

  “汝见须跋陀梵志,着净洁⾐,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时。常住诸天于池四面各五里,遥遮梵志,不令近池。”就是说,有个叫须跋陀的梵志,也是修梵行的、清净行,但他不属于出家人。穿着是“净洁⾐”就是那个⼲净的⾐服,也去乞食,他也是要饭吃,乞食后想要去这个阿耨大池。诸天人就把大池四面都围上了,离大池五里远就挡住他,不让他进来。五里之內都不让你进来,不允许你进来“不令近池”

  “恐以不净食及以残食污此大池”你看,他穿的是⼲净⾐服,那诸天人见了认为是不净的;那个沙弥穿的是粪扫⾐,而天人认为是⼲净的。我们世间人往往就这么看,一看这个人穿的⾐服很⼲净,就认为这人很⼲净。如果看到他穿的⾐服很破,就认为是很埋汰、很脏。我们都是取于相,那天人不是,天人看得更‮实真‬。哪个真正埋汰?他说:你看那个粪扫⾐,不但不埋汰我这个池子,而且对我这个池子有好处。

  像那个金山活佛,他平时一般不洗澡,有一回夏天冲凉,人家居士非让他冲凉,说:“你去冲凉。”他就去冲凉。冲完了,这个⽔还没放,赶上有一个侍女,就是家里的女佣人去放那个⽔,就闻着这个屋里很香,満哪香,闻来闻去就闻到是这个⽔香,有檀香味。“哎呀,怎么这么香!”后来就招呼大家都来看,说:“你看,这个⽔怎么那么香?”

  金山活佛就在旁边看着,就说:“哎呀,不光是香,你要是喝一口,你那点病都能给你治了。”一下就点着她的⽑病。她最近得了妇女病,到哪去也没治好,另外她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这让金山活佛一下给说破了。她一听说喝那⽔能好,闻着又香,最后就生起信心“得了,这洗澡⽔我喝了吧!”“咣咣”就喝了,喝完病就好了。

  后来金山活佛就遭罪了,大家成天排队等他洗澡。他天天洗澡,洗了澡,大家喝这洗澡⽔。他有时候治病也是,吐口痰,弄点唾沫、鼻涕,给你巴,哪好哪。按道理来讲这是最埋汰的东西,但它变成最⼲净的东西,所以说这个不可思议。

  还有一回,有一个谁的夫人来了,到这个地方来见金山活佛,要办佛事,还领了一些‮姐小‬来了,都打扮得好的,还有一个厅长也来陪着她。金山活佛那天⾼兴了,从那脏⽔桶里捞出那点米饭,就告诉她:“给你们点!给你们点!”挨个给那些女的,那女的吓得都嗷嗷地跑了。把她们领来办佛事的这个夫人,她皈依了金山活佛,知道金山活佛是在游戏人间。

  金山活佛说:“你们都不吃啊?这太可惜了!”可能自己吃了,走了。他说“太可惜了”他拿的那个东西都是宝贝,你看它埋汰,在他来讲都是相当宝贝的,对我们来讲确实能消灾免难的。这些凡夫以为自己穿得⼲净,把这个机会就错过了,跑了。

  后来那个厅长起琊见了,说:“你把我这些表妹给撵得満哪跑,叫唤,你这和尚不守清规。”就要处置他。但金山活佛的皈依弟子——那个办佛事的夫人就告诉他了,说:“你可不能那么做,你要是那么做,将来没有好下场。”告诉他“你没有好下场”他表面上遵从,等她走了以后,就把这个和尚给抓了,就要处理他。

  金山活佛说:“你抓我⼲吗呀?”他说:“你这样疯疯癫癫的和尚,不守清规,见女人就追,拿着东西硬给吃,还污辱别人。我得问问你,你平时都和哪个女人睡觉啊?”他用脏话侮辱金山活佛“你平时肯定不守清规,和哪个女人睡觉啊?”

  金山活佛这下给说蒙了,他说:“我跟谁睡觉?谁也没有。”

  “不对,你肯定有!你说一说,你跟哪个女人睡觉?”

  金山活佛后来一寻思,得了,他说:“我和你妈妈一起睡觉。”

  “啊!你怎么和我妈妈一起睡觉!”他一听,你这不是和骂我一样吗?

  金山活佛说:“佛说的,一切男子是我⽗,一切女人是我⺟。我天天和佛在一起,那就是和你妈妈在一起,没有啥不一样。”

  “这个臭和尚,得了,把他关进去吧!”最后弄得他脸下不来了,就把他关起来了。金山活佛到了监狱里,还不断地度众生,监狱里的人都受他感化。没多久他就出来了。这个厅长最后官职也丢了,可能因为什么出事了,后来就死了,他的下场非常不好。

  顺便讲了这个小故事,金山活佛的。那个洗澡⽔都变成⼲净的,为什么能变成⼲净的?因为他严格持戒,看着是游戏人间,但是他非常严格持戒的。你想叫他吃⾁,不可能的。他上厕所也是蹲着,从来没有站着上厕所(编者注:比丘戒的规定,不允许站立大小便)。都是“严格持戒,修诸禅定,有大威德”所以他能治病。

  “迦叶,汝今现见此事,以圣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你以圣人正行威德,有正行是可以得果的。“持净戒者,当除心垢也”你要是心现前了,这个垢也就去掉了;去掉垢,我们才会真正见到心,所以说“正念威德,故能得果”沙弥也是这样,你们沙弥好好持戒,好好修行,持好戒、修禅定,将来你们上哪洗澡、洗⾐服,备不住也有人给你们洗一洗,咱也借借光,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持戒的功德。

  还有一个《菩萨处胎经》,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那个大鹏金翅鸟⼊大海取龙为食,它要吃龙的,大翅膀一扇,就把那个⽔给扇开了。你看龙那么大,在它来讲就像小虫子一样。那龙后来就去找佛,佛给了一个袈裟,每条龙分一缕,金翅鸟就不敢吃它了。还有化生龙,受如来斋八噤戒法,就是八关斋戒,这鸟即不敢呑食。你看,那么大个动物,要吃龙,就像吃小虫子似的,但是那个受八关斋戒的龙,它不敢吃,它吃不了,持戒的功德就是这么大。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很殊胜的,不可思议!

  《月灯三昧经》讲:“若菩萨具⾜⾝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脫。”所以说持戒是最大的神通力,这个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若具⾜⾝戒,于一切法无碍”不管你是讲法也好,还是遇到一切的障碍物也好,对你来讲没有什么阻碍,因为这个“法”包括所有的东西都叫法,所以说遇一切法无碍,得无碍智。

  “若成就口戒,得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口戒,不说众生过失,谁的过失也不讲,老是称赞别人,所以他就会口业非常清净,得美妙音声。我们声音不好,可能就是平时老说别人的果报。我这个声音就不行,一唱就唱不出来了,气就不⾜了,我想我可能是前生造口业造得多。所以你们大家应该把这个习气改掉。

  特别是我们出家以后,有的就心里闷,有时候就愿意谈论点小事情来解解闷。但是谈论事情要谈论佛法的事情,别谈论那些没有用的世间的东西。一说多了,不一定哪一句话就说错了,说错就惹事,对不对?能不惹事吗?说完后我们心里还恐惧,所以口业不清净。等你再唱什么东西或念什么东西,它都不清净。就像我们上殿似的,如果你打一个坏妄想,唱什么东西马上就都唱不上去了,调也变了,味也变了,最后还想不起来了,所以都不行。

  另外,上殿别老闭眼睛,你看我闭你也闭,那不能闭,人家都转⾝了,你还不转呢。那面的沙弥都顶礼了,你还在那闭眼睛念呢,连人家转⾝了都不知道,这也得注意。也不能过早转⾝,人家都没转⾝,他先转⾝;别人还没拜,他先拜,拜完赶紧回来了。动作得统一,该转的时候转,该转得慢的时候转得慢,什么动作都要统一,要把这个心放平等。

  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别看是小事。咱们刚才都知道,尊者讲了,一点小的戒律都得当重戒来护持的,你没有这个心是不行的。想成就你的戒体或成就你的戒力,你没有这个是不好使的。那戒力必须在你心中确实生起来,刚开始也是很难的,很痛苦的。因为啥?那个戒就是和自己来作对,就得克服,不是克服别人,要克服你自己的⽑病。你自己的⽑病,就要自己来做手术,如果割一下,它也疼啊,它也难受,不愿去⽑病。

  特别是一些认为微不⾜道的小事“行了,这事都不算啥事。”就忽略不计了,那还行?都得认真到非常认真的程度,我非得把它纠正过来不可,要有那个决心才行。这样的话,那个戒力将来会成就的。你成就戒力了,那三昧就现前。所以我们应该在戒上下功夫。

  “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这六十种都是佛的境界,那可了不得了。比如那个大音,在这说话到多远都能听见,佛讲话的时候都放无量的光芒,谁听谁受益,谁听谁好,谁听谁心里就安。听佛说完了,不管心里多烦恼,马上就去掉了,这多好,是不是?

  我们应该成就口戒,别妄语,你要是妄语可不行,老撒谎不行。说:“我撒一点谎行不行?”撒一点也不行,你撒一点谎,将来就有个大谎在那;撒一点谎,心里就不清净了。我们口业应该要清净,不该说的不说。有利于团结的话我们去说,不利于团结的话我们不去说;有利于修行的话我们去说,不利于修行的话我们不说;有利于持戒的话我们说,不利于持戒的话我们不讲。

  “若具⾜意戒”这个脑袋想的事情,什么是意戒?不要老打妄想,想东想西,老给自己安排一切,这就不行了。或是老起心动念,恨这个恨那个,这都不行。或这个好了,那个坏了,这都不行,在脑子的意识里都不要去想。具⾜意戒了,你就能控制意,而且能够按照戒律去做。

  “得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会得的。“得一切神通”不是一种、两种、三种、四种,而是无量种神通。而且得了神通以后“心得不动解脫”不用动它,说:“我得飞到天上去,到天上了以后,我转一圈,再办我的什么事。”他不用那样,就在那坐着,一切都能解决,非常自在。

  还有《毗婆沙论》:“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若能以一诃梨勒果,起恭敬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劫;若能以一钵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劫。”就是说,持不杀戒,他不会碰到刀兵劫的。如果起恭敬心,就是你能够拿一个小果去施给病僧,将来绝不逢疾疫灾劫。我们现在就有灾劫了,有疫病,就是那个瘟疫。

  昨天有一个秦皇岛的居士来电话,说秦皇岛有三个年老的居士上五台山朝山,朝山回来时带了一百串念珠,回来以后就发现有这种病(指二〇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这三个人已经死掉了,而且去治疗的一个大夫和一个护士都死掉了,其中一个老太太的儿子去侍候她,也死掉了,一下就死掉六个人。这一百串念珠被分配到十二个小区去,现在这十二个小区全部封闭,不允许出⼊,在家呆着,而且每天都得去量体温。现在的疫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所以说现在这个疫情非常重。

  我们有时候在这方面就忽视了,你想避免这个疾疫,必须要对病人起恭敬心。有病人了,你赶紧去供养。我们有时候就做得不好,看见谁有病了“你看,他又休息了,又不⼲了。”那不行啊,人家有病你得去安慰、去看一看。你没有吃的,最起码的,你给刷刷鞋、洗洗脚、洗洗⾐服,是不是?这个事你应该可以做的吧?打扫打扫卫生,把屋里擦得⼲⼲净净的,安慰安慰,倒杯⽔什么的。

  但我们有时候一看谁有病了,反而还起烦恼“你看他,老有病,老休息。”这就不合适了,是不是?我们应该起恭敬心。如果这样起恭敬心,你将来会免去疾病的这种灾劫。我们现在做还赶趟,赶紧做,发现谁有病赶紧去帮忙。要是不帮忙,最后灾劫来了是跑不掉的。

  同时也讲了“一钵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劫”你就拿一口食物供养给僧众,你将来就不会饿着的,这都是因果的事。所以我们吃东西千万要省,要想到别人。

  我们现在都是有行堂的,行堂的时候你也得加小心。比如说打咸菜,一看这咸菜好,你不能要一下又要,再来一下,再来一下…你都要完了,别人吃的就少了,是不是?有时候一看这菜不太多,盆里不太多,那要一次就行了。如果要一次的时候有可能剩,剩了,等他再分的时候再要呗,是不是?不能说:这一下我就要⾜了,别人吃不吃我不管,如果不给还在那直比划:再往里添、添…这就不合适了。自己喜吃什么就‮劲使‬要,那不好,应该是自己喜的一定要想到大家,就是有行堂的你也得想到大家。

  像我在那吃饭似的,他打食物的时候,第一个肯定搁我那打,我怎么要,他怎么给我,对不对?有时候我就不敢再去要,因为啥呢?一看那食物都非常少或是好,大家先分一分,或是我分一点,大家都得有份。你随时随地都要想到大家能不能吃到,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自己的贪心所蒙蔽,你别看是吃饭,你都得加小心。

  有时候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也得平等来看。就是平时怎么要就怎么要,如果见到过少了,我们就推辞,叫下面的要,给别人吃。像苦菜,刚一下来都是非常好的,你自己“咣咣”的左要右要,要一大盆子,等到别人吃就剩一点了,特别是居士吃的时候就没有了,那怎么办呢?

  我现在就是,如果看到居士吃不上这个菜,我心里可难受了,觉得我就像犯罪似的。我有这种感觉,就像犯罪,这个饭就吃不下去,这个食物没法往里呑咽。你连一口食物都不能和大众去和合,你说这舍⾝舍命,那就更做不到了,是不是?

  这个心平时就得培养,不是说“等哪天有好食物我再培养”平时都得培养。像你们观察不到,我在上面就能观察到,一看吃什么好东西了,我就瞅着他们,他们有了,我心里⾼兴;如果没有,我心里可难受了。

  就是吃口馒头也是这样,总希望这个食物都能平等地去分配。当然了,有一些数量问题,像馒头,都非常多,那你需要吃多少你就吃呗!对不对?经常⼲活,多吃点包子,没问题。有人一次要十二个包子,我都给查着,但是我能理解,因为啥?那小包子太小,一口一个,而且年轻的时候正是长体力的时候,你确实得吃,你不吃确实不行。

  我过去比他吃得还多,我吃饼能吃二斤半,二斤半要是化成馒头,二两一个,得多少?得十二三个。要是吃馒头就吃不了那些,过去在行脚的时候能吃八九个,或是十来个吧。那空能吃,我问他吃多少?他说:没有二十个,也得十五六个。得吃那么些,因为没有菜,就有点咸菜。从早上就开始走,一直到晚上,确实累,那饮食要是供不上,也是不行的。大家该吃的也得吃,⾝体好好的,但是那好东西我们尽量想到别人。

  我们也许今生就遇到刀兵灾劫,是否能躲过就得靠平时的修持和持戒的力量。你说灾难来了我再现做,那就来不及了,我们应该及时地、早点做。

  我们有时候吃饭,有的人看到我省一口食物给众生。这个我可得跟大家讲,你不能拿常住的给,那是犯盗戒的,必须是你嘴里省出来的。不能过多,掰一大块也不行,省出一口就行。得从哪去省呢?从你的口里,这个东西是你应该吃进去的,而且还不能过,你得饿一点,这东西才能给别人吃,否则的话你就是拿常住的东西了,那不行,那你就犯盗戒了,所以这个食物并不是那么好布施的。

  戒律上有两种规定,有一种规定就是说不允许拿出斋堂,不允许给猪、狗这些动物吃。为什么咱们有这种允许呢?就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你可以布施,这据你自己的决定,但这种决定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是你口里省出来的东西,不能拿常住的东西去布施,那也不是你的东西,对不对?你把常住的东西拿去布施,没经过允许那是不行的。人家供养的是僧众,你如果从口里省出一点给众生,这还是可以的。所以大家都要加小心。

  有的弄半个馒头“得了,反正我也吃了,这也吃不掉了,给众生吧!”那不行。甚至吃苹果的时候,一看剩个大核“得了,给众生吧!”那都不行的。你给,必须以你最好的给,把那坏的吃掉,那好的留给人家;另外,东西不宜过大。这样能培养我们的布施心,时时布施。只要是吃一口饭的时候,首先想到别人。当我们的心永远想到别人的时候,再慢慢培养我们的那种慈悲心出来。

  布施的那个心不是说一下就到了,说“我能布施”等真布施的时候就不割舍了。一想布施,如果有人说点怪话“你看他还骂我,不是我不给你,是你骂我,瞧不起我,那我就不给你了!”完了,布施心没了,你的布施经不住人家考验。

  “你看看,那个要饭的还跟我要,他比我还有钱呢!听说那个要饭的现在盖大楼。”你不能听说一个要饭的盖大楼,就说所有要饭的都盖大楼,是不是?他就是用这话把自己的那个布施行为给阻挡住了。

  “你看他成天要饭,他得要多少钱哪?完了还菗烟卷。”就不给他了,这都是障道的因缘。哪个要饭的都有他难处的地方,当然,有一些人在要饭上过一种生活,但他终归不如我们,我们没有去要饭,所以我们应该布施。当然了,出家了以后,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他们应该布施给出家人,这是种福田。但是对这些穷人,我们也应该关心的,应该关心他。讲了这几个事情,来说明这个持戒的功德。

  这个《大乘理趣六波罗藌多经》上讲:“若有众生能持净戒,虽处卑而非族姓豪贵尊严,亦非自力能益他人,以是净戒波罗藌多,能令一切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悉皆归敬、礼拜供养、尊重赞叹。护净戒者,行住坐卧及经行处其地吉祥,一切人天应取其土顶戴供养。以是当知,持净戒者于诸众中而为第一,最⾼最上。”

  佛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藌多经》里讲,若有众生能持净戒,能令一切天、龙、药叉、人非人等,还有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长者悉皆归敬,礼拜供养。长者就是有地位的、年龄大的。长者也不是称的,一个是年龄大,另外家庭富裕,而且经常做善事,有德,能替大家排忧解难,这样的才能称为长者。这些人都是要来皈依、恭敬、礼拜供养的。“尊重赞叹”你若持戒,他们还要恭敬礼拜,还要赞叹。

  “护持净戒者,行住坐卧及经行处,其地吉祥,一切人天,应取其土”你走过的地方,都要把那个土取出来。“顶戴供养”要搁头顶供养你的,你走道,人天都供养你。“以是当知,持净戒者,于诸众中而为第一,最⾼最上。”你走过的那地都是清净的。

  过去咱们出关的时候,曾经走过盖县,到盖县一个居士家去。去了,我就稀里糊涂地一步迈过去了,那居士“呼”一下,在后面就开始抢。⼲吗呢?你踩的那个脚印,就是你踏门槛踩进去的第一个脚步,他说这个土吉祥,大家都去捧那个土,噗哧一下,大家全去抢那个土。你看那种虔诚心供养,看来这不是一种信行为了,佛不是讲了吗,如果是真正“持净戒者,行住坐卧及经行处其地吉祥,人天应取其土顶戴供养”确实有这个事。咱们净戒可没持好,但是人家恭敬心可到位了,所以说这个了不起。

  讲到这个地,也讲到持戒的问题。过去在茅蓬的时候,他们居士有时候去拜山,怎么拜呢?有时候是三步一拜。有时候从本溪八十里地走来,得走将近两天才能到茅蓬。有时候从弓长岭去拜的时候,都下大雪呀,飘着雪花、大雪花,有的也不管岁数大,都三步一拜往山上拜,那真虔诚!把我感动得不得了。

  空师在他们来之前就说:“师⽗,咱有点虚名了,你看他们都来拜。”我说:“他拜的是他自己,不是拜咱们。”他就把这心放下了,要不他心里也不踏实,说这些人来拜,我们能受得了吗?我说他是拜他自己,拜他自己的法⾝,但是这种虔诚心我永远地感谢。

  虽然他们拜的是佛法僧,拜僧,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虽然做得不好,但是他们以这个⾝形作为一个模拟的榜样,所以我很生惭愧心。最后怎么办呢?我就发了个愿:凡是他们拜过的土地,不允许我把它污染了。这个就⿇烦了,你屋里的地他们不能进去,因为你闭关嘛!外面的地他都拜,你说你能不让它污染?

  所以我三年从来没有往地下吐过一口痰,包括院里那个地也没吐过一口痰。说有口痰就吐下去了,或擤个鼻涕往地下一甩,没有那个时候。有时候剪指甲,那指甲掉地下,我都把它捡起来,捡起来往别的地方扔。因为他们拜过的地,我认为非常清净,比我这个清净,这就代表了他那个心,所以我不能在他心上撒下什么不净的东西。因为他的心太真诚了,我必须以我的恭敬心来回报他。

  打七的间隙,刮头、洗脸或洗手,有时候那个⽔就掉在地上了,每次掉地上我都要拿着⽑巾把那个⽔沾一下子。实际上,那个⽔掉地上,马上就渗进土地里去了,它不能停留啊,那我也得沾一下子,我宁可⽑巾脏了,也不允许有这种行为,因为没加小心。⽔确实掉地上了,我怎么办?我得去把它沾一下。有时候⽑巾沾得都很,或是沾得脏了,那我也得去沾。别人尊重我们的时候,我们永远都要回报人家,我们生生世世都回报不完的。

  我这个人容易欠债,别人一恭敬我了,我就得生生世世想着人家,得回报人家,我们都应该做这种人。作为佛子来讲,有时候看着是地,好像是着相,实际上地也是我们的心,我们从哪修?就从恭敬心上修,恭敬一切众生。不是说你当面恭敬、说好话,背后就骂人家,那不行。当面也恭敬,背后也恭敬,没人也恭敬,就算自己一个人,黑天了、没有灯光的时候也恭敬,就是永远恭敬,不是今天恭敬明天就不恭敬。

  这些修行的方式表面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告诉你,也是不可思议的。咱们僧团现在还有那么多本溪居士来护持咱们,一到关键的时候他们就来护持,因为你有恭敬心,必然有这种果报。

  下面再继续讲一点。《观佛三昧海经》里讲:“佛⽩毫相从无量劫舍心不悭,不见前相不忆财物,心无封着而行布施,以⾝心法摄⾝威仪,护持噤戒如爱双目。然其心內豁然虚寂,不见犯起及舍堕法,心安如地,无有动摇。设有一人,以百千刀屠截其⾝;设复有人,以诸棘刺鞭挞其⾝。菩萨初无一念嗔恚。”

  这个《观佛三昧海经》里讲,佛有“⽩毫相”这个⽩毫相是什么原因来的?不是有个⽩眉⽑就是⽩毫相。佛有这种三十二好相,就是从无始劫来不断地“舍心不悭,不忆财物”从来不贪财物,进行布施。不光是“以⾝心法摄⾝威仪”还“护持噤戒”主要就是护持噤戒。“如爱双目”如果你把戒护持得像爱护双目一样,然后其心“豁然虚寂”这个烦恼马上就下去了。

  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说,你把噤戒护持到一定程度了,突然地就生起了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心里没有再摇动的东西了,而是非常的清净。就算你被“百千刀屠截其⾝”别人用刀怎么去割这个⾝,甚至用荆棘,就是那个带刺的东西去“鞭挞其⾝”都没有一念嗔恚,那是真了不起,所以说这个非常好。所以说持戒是能得道的,有的人说持戒不能得道,那是不对的。

  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里,有个优波离尊者,就是因为持戒而得道的。持戒执⾝,最后得到圆通,圆通也就是开悟成就。佛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持戒是肯定能得道的。另外呢,所有的佛都是以持戒为基础,都是以持戒而成就一切好相。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持戒的功德。

  持戒才能和道相近,才能真正地得道,不持戒,你连做人都做不到。另外,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我们都是知道的。破戒那必然要下地狱的,如果破佛的噤戒、破坏经律,那必然要下地狱的。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严格把持自己,绝不能去破戒,只能是持戒,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持戒,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的。

  有的人想在这里投机取巧,又想获得比丘的名声、出家人的名声,又想贪着自己的五之乐,那是不可能的事。修道人就只有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和道相应。所以说,只要持戒我们就能和佛相近——近道,道就是佛;因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我们接下来讲第三十八章。 UmuXs.CoM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历史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佚名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佛说四十二章经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