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  作者:刘心武 书号:42144  时间:2017/9/26  字数:10319 
上一章   第28讲 黛钗婚配之谜    下一章 ( → )
  在上一讲开始,我提到一个问题,就是黛⽟的⽗亲林如海死后留下的遗产,她好像没有得到,为什么?由于上一讲主要是讨论黛、钗合一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没来得及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件事情。

  书里对林黛⽟的⺟亲贾敏,从贾家嫁到林家,那个林家的情况,代得是很清楚的。林黛⽟的⽗亲林如海,祖上也曾袭过列侯,贾代善和史太君夫妇将贾敏嫁进这么一个门第,应

  该说还是门当户对的。林家封袭过三世,到林如海⽗亲,又袭了一代,到了林如海,就从科第出⾝,这样,林家就既有钟鼎之家的底子,又有书香门第的特⾊,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书里故事开始的时候,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了兰台寺大夫,正管理鹾政。“鹾”这个字读做“”就是我们⽇常生活里离不了的咸盐。林如海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使,这是不小的官,而且是美差、肥差,过去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连所谓清官——知府也算不得什么大官——不着意去贪污受贿,尚且可以获得那么多的财富,巡盐御使比知府大多了,你想想,油⽔肯定不会少。当然,《红楼梦》里的官职,基本上都是把现实中存在的,参考更古的时候的一些官名,加以变化来设定的,并不是清代官职的照搬。这当然是因为,曹雪芹下笔时必须非常小心,在那样一个文字狱盛行的历史时期,他有不怕,该吐的气一定要吐出,所向往的一定要弘扬,非常有勇气的一面;也有不必作无谓的牺牲,以艺术想像跟现实政治、现实社会拉开距离的,非常睿智的一面,这是我们理解《红楼梦》文本特⾊不可或缺的一把总钥匙。

  林如海官不小,他再清廉,财产也少不了。书里又代,他在黛⽟之前,生过一个儿子,但养到三岁就夭折了,林家人丁寥落,只有些堂族亲戚,没什么亲支嫡派的,林黛⽟⺟亲贾敏去世后,林如海明确表示过不再续正,后来林如海自己又病死了,大约还剩下几个小老婆,都没给他生育过子女。那么,林如海死后的财产,归了谁呢?难道都让他的那几个小老婆分去了吗?

  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林如海的遗产,林黛⽟有没有继承权?如果林黛⽟是个儿子,那么,不用讨论,当然有;如果林黛⽟在⽗亲去世前已经出嫁,那么,⽗⺟应该在她出嫁时,已经用嫁妆的形式,分配给了她应得的家产。嫁出去的闺女泼出的⽔,当了别人家媳妇,经济上就脫离了⽗⺟,跟婆家一起算另一个‮立独‬的经济实体了。但是,微妙的是,林黛⽟虽然寄养在外祖⺟家里,却又还没有出嫁,因此,按那个时代的财产分割规则,她⽗亲的那些小老婆不能将她排除在外,应该分给她一部分家产,作为她今后的嫁妆。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林黛⽟所分到的那部分财产,究竟在哪里呢?首先,不在她自己手里,这是我们看故事情节可以搞得很清楚的,林黛⽟在贾府,完全是寄人篱下的状态:第四十五回,她对薛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就说明,虽然她跟贾⺟⾎缘上最近,有贾⺟这把大保护伞,待遇还是⾼规格的,可是,人心险恶,府里还是有些小人对她歧视;当然,这也主要是因为她这人自尊心超強,她⽗⺟双亡后,一点家产没有继承到,也就是说,从经济上看,她没有基了。

  贾⺟,她那么疼爱黛⽟——⾝边跟她⾎缘最亲近的骨⾁——难道在林如海死后,她就不能过问一下她的宝贝外孙女儿应得的那份遗产吗?从书里描写上,看不出来她有所过问。因为,以那个时代的道德与行为规范而言,她不便于过问。林氏是另外一个家族,虽然是儿女亲家,但经济上各自‮立独‬,各有族长,各有经济隐私,她一个外姓人,就算辈分⾼,也不能随便揷嘴。再说,她可能也不那么在乎,她的私房是相当充实的,一个宝⽟,一个黛⽟,一娶一嫁,她是乐于全包的。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和平儿议论起家里的婚丧嫁娶,你还记得吧?就提到,二⽟的婚事,使不着官中的钱。官中的钱,请你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书里多次出现,就说明,整个荣国府,它有一个总账房,经济上有总预算,许多钱是要从总账房支取报销的,比如府里各个等级人口的月银,又叫月例,是按⾝份确定数额,定期发放的。这笔钱,都从王熙凤手里过,她每次从总账房一打趸领出来,先不往下发,私下拿到外头放⾼利贷,等有了利钱,再取回来,发到各房各处去,于是一再形成不按时、拖欠的情况,有一次连袭人都忍不住抱怨。这是书里一个贯穿的情节,引发出许多的矛盾冲突。八十回后,王熙凤的这种非法取利的行为,给她带来了报应,这里不细说了。总之,一般的婚丧嫁娶,是要动用官中,就是荣国府总账房的钱的,但二⽟例外,贾⺟自有梯己钱拿出来——而且一定不会少——用在他们的婚事上。贾⺟知道,林如海去世后,黛⽟没得到财产,但是,她特别疼爱她,只要她健在,黛⽟就会从官中那里得到⾼标准供应;而且,一旦出嫁,就连官中也不依赖,她会让她的这个外孙女儿得到很多嫁妆。

  林如海生病去世,是贾琏带着黛⽟去扬州先探视,后留下参与丧事的。林氏宗族处理林如海遗产,贾琏肯定是介⼊了,他代表黛⽟出面表态,或谦让,或力争,都是说得通的,黛⽟自己怎好问他?贾琏回到都中荣国府,肯定要向贾政汇报,如果他说并没分到多少,贾政也未必深究,不管是多是少,黛⽟未成年,又不马上出阁,贾琏就说所有分到黛⽟名下的财产,动产不动产全折成银子拿回来到了官中,以备黛⽟出阁时作为嫁妆,贾政可能也就以“知道了”三个字了结此事。‮实真‬的生活里,贾政原型只不过是贾敏原型的堂兄弟罢了,他

  成年后才过继到贾⺟原型跟前,对黛⽟原型的事情不可能那么关切,大面上过得去而已。

  那么,在黛⽟所得的⽗亲遗产这件事情上,贾琏做手脚是非常便当的,他可以略微往总账房——也就是官中——出一部分,其余的绝大部分就贪污归己了。当然,王熙凤是不会放松他的,那么一个厉害的老婆,他绕不过去,不可能逃脫王熙凤的监察。因此,应该是他们两口子,联手鲸呑了黛⽟应得的绝大部分遗产。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这全是猜测、推理吧?从书里能找到据吗?能找到。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王熙凤夫妇对来自宮里的太监问他们借银子——所谓借,其实差不多就是⽩送,还回来的可能非常之小,那些太监其实就是敲诈勒索——不胜其烦,可又只能是想方设法地应付。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先后说了一些关于钱财的话。王熙凤甚至说,把我们王家的地扫一扫,就够你们贾家过一辈子,还提到自己和王夫人从王家带了丰盛的嫁妆嫁到贾家,说了那样的丑话,弄得贾琏很难堪,于是,贾琏就说了这样的话,你记得吗,不能忘记啊,曹雪芹绝不是随便那么一写,他是在给我们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什么信息?贾琏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他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可见他发过这样的财,以前发过这样的横财,还想再来一次,但似乎那机会是再难得到了。从书里往前头捋一捋,他怎么会发过这么一笔横财?找不到别的线索,惟一的可能,就是他护送黛⽟回扬州,先说是去探视生病的林如海,去了,林如海就死了,成了奔丧。那么上面我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林如海遗产一定不少,又没有续娶正室,又没有别的子女,剩下的那几个小老婆,⾝份都不如黛⽟这个未出阁的亲闺女,竞争力有限得很,再加上贾琏以黛⽟的代理人⾝份拼命力争,黛⽟名下获得三二百万银子甚至更多的财产,是完全可能的。

  在有的古本上,三二百万写做三二万,可能是抄书的人觉得三二百万这个数字未免太多,就给改了,但缩⽔一百倍,似乎又显得过少。不管怎么说,贾琏发过一笔横财,曹雪芹在这里写下一笔,肯定是有用意的。后来读书的人推敲出,那就是他贪污的林如海家分给黛⽟的遗产,这个判断,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但是,不管那笔遗产的具体数目是多少,林黛⽟自己,一点也没有得到,成了一个荣国府里的寄食者,一个没有经济基的闺女。虽然人们表面上不敢跟她流露出什么,但是黛⽟心里清楚,她还是会因为这一点遭人歧视的。特别是,她到荣国府没多久,就来了个薛宝钗,脖子上每天总戴着个金锁,又从薛姨妈和王夫人那里放出风来,说宝钗命中要嫁给有⽟的公子,那不是指贾宝⽟是哪个?“金⽟姻缘”之说,甚嚣尘上,给林黛⽟带来深重的精神庒力。当然,薛家那时候也开始衰落了,薛宝钗没有了⽗亲,哥哥又是那么一个颟顸的家伙,但是,毕竟还能从皇家那里支取到大笔的银子,继续为宮廷当采办,自己家也还有别的买卖——例如,鼓楼当铺恒舒号,就是他们家的——从所谓经济基上说,薛宝钗还算得是个富家的女子,这一点,林黛⽟是没办法跟她比的。在黛、钗合一之后,两个人说知心话,双方都承认,她们在经济状况上,存在非同小可的差距。因此,钗就在经济上支援黛,送燕窝洋糖什么的,黛也就接受这份经济馈赠。

  上一讲里,我已经分析过,在贾⺟还在世的时候,宝⽟的婚事,娶谁为媳妇,不管王夫人心里头有什么算盘,也只能暗地里拨动算盘珠,到头来,还得贾⺟说了算。那么,贾⺟心里头究竟怎么想呢?一度考虑过薛宝琴,这个先不谈。眼前的两位闺秀,黛⽟和宝钗,她究竟想让宝⽟娶哪一个?她心里头的那架天平,究竟朝哪边倾斜?

  上一讲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人们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就是黛是反封建的,薛是拥封建的,而贾⺟呢,她是封建家庭宝塔尖上的人物,是个老封建,因此,她自然是更喜钗,为宝⽟娶媳妇,从她那里,就很可能是弃黛而取钗。又因为那时候,绝大多数论者都把⾼鹗续的后四十回跟前八十回混在一起分析,⾼续写了“调包计”写了贾⺟的喜钗厌黛,这些情节又成为戏曲改编的重头戏,因此,取钗弃黛似乎已成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我觉得,人们对《红楼梦》,对具体到贾⺟在宝⽟娶媳妇的问题上对黛、钗二人的取舍,天平究竟朝哪位倾斜,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各自保留不同的看法,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一种看法,我也很尊重。但是,现在我要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宝⽟的婚事问题,形成情节波澜,最早是在第二十八回。临近端午节,贾元舂派夏太监出来给贾府的老太太、老爷太太、公子‮姐小‬们,送颁赐的节礼,本来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是,这回的颁赐,宝钗那份跟宝⽟完全一样,品种多而且⾼级;黛⽟呢,则跟、探、惜等一样,比如宝⽟认为最能衬托出女腕臂之美的红麝串,她就没有。这是什么意思?历代的论家几乎都认为,这是元舂在指婚。当然,元舂可以更明确地指婚,可能是她考虑到宝⽟年纪还小,就先这样比较含蓄地来表达她的一个意向,就是她觉得,将来她这个弟弟,应该娶宝钗为

  我不是从本上反对元舂指婚说,但是,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到,接下去的情节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本应是紧接而来的反应,王夫人和薛姨妈首先应该感到⾼兴,对不对?贾⺟似乎也应该有个态度出来啊,毕竟这是元妃的意思呀,可是,看不到相关的文字,反而是写了些别的事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千万别忘了,就薛姨妈而言,她那宝贝女儿的前途,首选,并不是嫁给宝⽟。他们家为什么来都城?其中一个很大的目的,是要让宝钗参加选秀,以成为陪侍、才人、赞善。书里以宝⽟为本位,叫宝钗姐姐,叫黛⽟妹妹,前面我分析过,故事进展到那个阶段,宝⽟是十三岁,那么,宝钗大体应该是十四岁,黛⽟应该是十二岁。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第四十五回,应该也是宝⽟十三岁那一年,黛⽟有句话,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这与前后文都不对榫,而且各个古本,一直到通行本,这句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我想,是个笔误,而且也不一定是曹雪芹本人造成的,有可能是后来抄书的人抄到这里,觉得十二太小,把二描改为了五,而这个抄本成了后来各种转抄本的底本,于是就都成了黛⽟十五岁。这里不细讨论黛⽟的岁数问题,还是来说宝钗,宝钗肯定比宝⽟大,宝⽟十三她就十四了,十四正是参加选秀女的年龄,她家带她到都城,为的就是能像元舂一样,先选进宮里做女史,然后一步步升上去嘛。那么,究竟宝钗参没参加选秀女呢?我觉得,她参加了,而且应该就是在第二十八回那个时候去参加的。但是,她却没有被选中,只是曹雪芹写得很含蓄,没有明写,是暗写。而元舂的端午节颁赐,给她的一份格外优渥,第一层意思,应该是安慰她,安慰这位美丽而聪慧的表妹;其次,才可能是,表达了那样一个意向,就是既然进不了宮,那么,将来可以嫁给宝⽟,成为她的亲弟媳妇。

  确立了这样一个思路,我就觉得,从那以后的一连串情节都容易解释了。不信你再细读读,那后面的情节里,宝钗显得非常烦躁,心情似乎总是很抑郁,频频失态,出人意表。还记得那几句对话吗?宝⽟不过是因为百无聊赖,问了句宝钗为什么不去她哥哥的生⽇宴上看戏,她表示了一下嫌热,宝⽟随口把她比喻为杨贵妃,她就那样地恼怒,仿佛被揭了伤疤一样,甚至于恨恨地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原来我百思不得一解,她说什么不行,怎么会说出这样的怪话来?现在我懂了,她选秀失利,不是因为她模样差,风度次,而是因为她没有过硬的后台,朝中无人,虽有一位表姐封了贤德妃住在凤藻宮,但贵妃是不能⼲涉朝政的,不能揷手宮廷选秀事宜的,除非有皇帝本人的特许,而元妃显然也并没有被授予那样的特权。因此,宝钗本来就对宮廷选秀的不公平満腹牢,而宝⽟又偏拿那样的话来灌她的耳朵,难怪她脫口而出,说了那样的话。摸清了她的內心活动,怪话也就不怪了。

  按说,元舂通过端午节颁赐,表达出了让二宝结合的意向,贾⺟如果也心存这个意思的话,她是一定要呼应的。可是,从书里往下的描写来看,她却毫无回应,是她头脑迟钝?不可能,我认为,她是装傻,你元舂不是并没有明确指示,只是个暗示吗?那么,对不起,我就不接你这个茬儿。贾⺟不接茬,王夫人、薛姨妈即使心中暗喜,也就只好暂时不动声⾊。

  接下去,就写到清虚观打醮,嘿,波澜陡起,元舂的指婚,只是个暗示,那张道士给宝

  ⽟提亲,却是明明⽩⽩的。于是,贾⺟就发话了。那段话非常重要啊,你要读懂,不要误会。

  我在前面,讲贾府的婚配之谜,得出的结论是,贾府在娶媳妇的问题上,向来是不含糊的,对门第出⾝、基家业,那是非常讲究的。那一讲出来以后,马上就有若⼲个红朋友,以各种形式向我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就说,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给宝⽟提亲,贾⺟回答他的话里,有一句非常明确,叫做不管他基富贵,就凭这一句,你那贾府婚配原则里,讲究基富贵这一条,就站不住脚了。他们问:怎么解释贾⺟这句话?她为什么要这么说?

  现在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请注意,贾⺟说那段话,不是光跟张道士说,她是说给在场的所有人听的,而在场的人里面,有一位,她是特别要她听清楚的,那不是别人,就是薛姨妈,而薛姨妈听见了,也就等于告诉王夫人了。

  贾⺟的话,是这样说的,她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宝⽟命里不该早娶,要等再大一点以后再定。这不但是一口回绝了张道士,也等于是间接地否定了元舂的指婚,她宣布,这个时候,谁都别来张罗宝⽟定亲的事。接着她就说,表面上只针对张道士,其实,是敲山镇虎,她话里有话,她说的什么?她说,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打听好了来告诉我。其实这些话是虚的,她何尝真要张道士揷手宝⽟娶媳妇这件只能由她独裁的事,她拿着这些话做幌子,她就说了,不管她基富贵,只要模样好,配得上就好,便是那家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要模样格儿难得好的。贾⺟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让王夫人、薛姨妈知道,黛⽟虽然没得到什么遗产,基不富贵了,但是模样好,配得上宝⽟,你们心里头笑她穷吗,那很好办,我有的是银子,还拿得出来,到时候不过是给她一副丰盛的嫁妆罢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当然,贾⺟不是不知道黛⽟格上有缺点,就格而言,她也确实喜宝钗,曾经几次夸奖过,但在究竟宝⽟将来娶黛还是娶钗这个问题上,她心里的天平是稳定地朝黛倾斜的。所以,她开头都没提格,最后,可能是考虑到应该把话说得圆通一点,才补充说,只是模样格儿难得好的。贾⺟的话,王夫人、薛姨妈不可能听不懂,这很杀风景。元舂的指婚效果等于零,把宝钗嫁给宝⽟的可能在锐减。当然,她们也不会死心,因为生活里充満变数,她们还会在以后设法争取,期盼贾⺟心里的天平改变那倾斜的方向。

  所以说,贾⺟是在极其特定的情况下,说不管基富贵这句话的。第五十回,贾⺟一度对薛宝琴动了念,其实对宝琴家的大致情况,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既然是要考虑婚配,那么,书里就写得很清楚,贾⺟不但向薛姨妈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还细问她家內景况,可见,哪里会在给宝⽟娶媳妇这样的事情上,真的放弃基富贵这一条原则。其实,说黛⽟穷,那也只是说给王夫人、薛姨妈听,以针砭她们自以为宝钗阔的优越感,黛⽟其实还是有基的,而且是富贵基,那基就是贾⺟本人,泰山石敢当,谁可小觑?

  因此,我还是坚持前面讲过的观点,贾府,以及四大家族别的家庭,在娶媳妇上,对基家业,那是绝对不马虎的。第七十回有一笔代,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说偏近⽇王子腾之女许与保龄侯之子为,凤姐又忙着张罗,看看,这就是他们那种家庭标准的婚配模式。

  宝⽟和黛⽟,虽然听见了贾⺟对张道士的表态,但是他们完全不懂。回到家里,宝⽟只是生张道士的气,黛⽟呢,本来宝钗的金锁就让她堵心,忽然宝⽟又得到一只金麒麟,收起来留着要给史湘云,史湘云自己早就佩戴着一只金麒麟,一金未除,再添一金“金⽟姻缘”的影更加浓重,庒得她不过气来,就跟宝⽟怄气。这一回,两个人可闹大发了,真可以说是闹得沸反盈天,最后闹得惊动了贾⺟,贾⺟是怎么个反应呢,她说二⽟“不是冤家不聚头”说她没有一天不为他们两个心,说她咽了气,就眼不见心不烦了,可又偏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样的描写,难道还能做出别的解释吗?我觉得,只能解释为,贾⺟一直在对二⽟最后的结合保驾护航,但是这两位孽障,却全然不懂得她的一片苦心,非要胡闹。但即便这样,只要贾⺟一息尚存,她就还是要尽力地让二⽟这两个冤家聚头。

  贾⺟如此纵容二⽟,她那想最后让二⽟婚配的意图,已到了不避嫌疑,府里众人皆知的程度。书里一再地点明: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跟黛⽟说,你既吃了我们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当黛⽟说她贫嘴⾆讨人厌后,她又说,你给我们家做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按说,王熙凤在利益关系上,是王夫人一头的,但凭着她的乖觉,她已经看得很清楚,有贾⺟做主,黛⽟是会嫁给宝⽟的,这是一桩早晚会出现的事实,与其对抗,不如早点接受下来,因此,放胆开这

  样的玩笑。

  第六十五回,贾琏的仆人兴儿跟尤二姐、尤三姐介绍府里的情况,说宝⽟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就是薛姨妈——一位心里头最不希望二⽟婚配的人——住进潇湘馆以后,一次宝钗在场,这样跟宝钗说,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周全?薛姨妈说这个话,可能是想观察黛⽟的反应,是一次火力侦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贾⺟心里那架天平的倾斜方向,人人清楚,脫口可出。当然啦,曹雪芹他就写了那样一笔,就是紫鹃听见了,忙跑过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紫鹃这话很厉害,你注意到她是怎么说的吗?她不是说,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而是说,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紫鹃确实聪慧,她知道,二⽟婚姻的障碍,实际上就在王夫人那里。贾政作为⽗亲,虽然有最大的发言权,但他是不会忤逆贾⺟的意向的;王夫人呢,如果贾⺟非常明确地表达出她的决定,她当然也只能硬着头⽪服从。但是,贾⺟也轻易不会那么做,那么,你贾⺟既然可以对元舂的指婚意向装糊涂,我也可以对你这个婆婆成就二⽟婚姻的意向一样地装糊涂,双方还很有得一斗。当然,那一定会是微笑战斗,是一种软磨硬泡的长期较量,看谁能笑到最后。

  贾⺟心中的天平倾斜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次,是在第四十回。她领着刘姥姥到大观园各处去逛,先到了潇湘馆,因为前面对潇湘馆的室內陈设情调已有若⼲描写,到这一回就不再细写,只说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満満的书,刘姥姥以为是公子的书房呢,贾⺟就笑着告诉她这是自己外孙女儿的屋子。显然,贾⺟对黛⽟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情‬都是満意的,后来提出窗纱颜⾊不对头的问题,但那并不是黛⽟自己造成的一个缺点。吃完午饭,就写贾⺟领着刘姥姥到了蘅芜院,宝钗住的地方,贾⺟是头一回进去,原来书里只写到院中景⾊,屋里情况没写,情节流动到这个地方,才细写,说进了屋子,雪洞一般,一⾊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花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一看,是怎么个反应呢?她的反应非常強烈,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不像,就是不像样子,有失体统,那么一个意思的简缩语。贾⺟底下的话,一句比一句厉害,说,二则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些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这是非常生气的话,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全书里,贾⺟对儿媳妇孙媳妇众女儿,从来没有过如此尖锐的批评,对黛⽟就更没有过这样的指责。很显然,宝钗为了合封建家长,为了从居处的室內布置上体现出自己的內敛,自己的无才便是德和温良恭俭让,她把事情做过了头。也许,那真是她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并非刻意造作,不是因为那天估计到贾⺟要来,再特意调整过一番的景象。但不管怎么说,她天天呑食冷香丸,把⾝体和灵魂里面应有的热度,也当做毒给排除掉了,以致外化为居室布置以后,就让贾⺟觉得触目惊心,甚至感到那是一种反讽,似乎在无言地表达,我们年轻姑娘要这样生活才算符合圣贤规定的礼数,年纪再大,那就还得再做减法,灭绝人,以增女德,啊,贾⺟受刺了,她看了就脫口而出,说我们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大家想想,经受过这样的刺以后,贾⺟还可能让这么个矫情的女子,这么个让她觉得自己只配去住马圈才能维系住女德的年轻姑娘,成为她的孙子媳妇,跟她的心肝宝贝活凤凰宝⽟,聚在一起过⽇子吗?我认为,这以后,贾⺟心里那架天平,就更不可能朝宝钗倾斜了。

  但是,到头来,二⽟还是没能结合。宝钗呢,她得到了人,却没能得到心,人家心里昑唱的是:叹人间,美中不⾜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脂砚斋在批语里指出,二⽟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她很早就把八十回后的结果透露了出来,那就是二⽟的婚事到头来还是不行,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究竟为什么二⽟这两位有情人,终于还是成不了眷属呢?

  我认为,那是因为,有比儿女婚配更紧迫的事情接连袭击贾府:八十回后,节奏加快了,写到贾家的败落。而在这个过程中,当第一波打击来临时,贾⺟就因惊吓加重了原有的病情,死去了。贾⺟一死,黛⽟就完全失去了依靠,宝⽟的婚事,王夫人就可以一手纵了。贾政在政治旋涡中,本来就惶惶不可终⽇,哪有很多心思来考虑宝⽟娶媳妇的事,王夫人跟他说宝钗很好,他本来对宝钗也有好感,至少没有什么恶感,又是亲上加亲,双方知知底,没有反对的必要,当然同意。薛姨妈不消说遂心如意,宝钗自己呢?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心情。真想看到曹雪芹八十回后的文字,看他如何写宝钗在那样一种情况下,由家长包办,嫁给了宝⽟的心情。那是很难写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又会写得⼊情⼊理,令读者掩卷喟叹不已。

  ⾼鹗续书,一般人都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林黛⽟焚稿断痴情和魂归离恨天,在他笔下,黛⽟是那样死去的。但是,经过对曹雪芹前八十回文本的分析,参考脂砚斋的批语,有的红学家指出,曹雪芹笔下的黛⽟之死,不是那样的。

  在⾼鹗的续书中,直到宝⽟出家以后,宝钗还活着,而且她还给宝⽟,给贾家,生下一个后代。这个跟贾蓉、贾兰同辈的人,如果真有,按曹雪芹的设计,应该取一个草字头的名字。请大家注意,现在我们写贾兰的“兰”字,因为是用简化字,显示不出繁体字的兰花那个“兰”字上面的草字头了。曹雪芹他设计贾家各辈分的男人,是严格地按偏旁取名的:贾敬那一辈是文字辈,连女也跟着那么取名进⼊排行,如黛⽟的⺟亲叫贾敏;贾珍那一辈是⽟字辈,前面我提到过,祭宗祠的时候,有个古本里写的是,⽟字辈由贾玫打头,那应该是贾琏的哥哥,他只出场一次;底下,就是草字头的一辈,⾼鹗续书,应该给宝⽟的儿子取一个草字头的名儿才靠谱,可是,他却取了个名字叫贾桂,木字边,这很奇怪。他写后来贾兰和贾桂都参加科举考中,因此贾家兰桂齐芳,重新走向繁荣富贵,这肯定是跟曹雪芹的构思満拧的,跟第五回的一系列预言背道而驰。

  那么,跟着问题就来了,如果说⾼鹗笔下的黛⽟之死,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那么,八十回后,曹雪芹写黛⽟之死,是怎么设计的呢?有红学家认为,黛⽟是沉湖而死的,这可能吗?宝钗嫁宝⽟后,生孩子了吗?宝⽟出家后,她是依然活着,还是死去了呢?下一讲里,我们再一起讨论。 uMUxS.COm
上一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综合其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刘心武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