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中国大历史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71 时间:2017/9/29 字数:14039 |
上一章 第十章 第二帝国 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下一章 ( → ) | |
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及流动频仍,上述制度渐渐无法应付⽇趋繁复的地方事务,结果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对地方的控制则⽇渐削弱。在**与地方权力消长的情势下,迸发了中唐安禄山的反叛,此一叛举又加速此一情势的恶化,最后⻩巢得以聚众流窜于帝国內部十余年,终至掏空唐朝的威权体制。 7世纪的初唐,是国中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上之际,其內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积月深。 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拓跋魏所开始的均田制重新颁布,原则上耕地继续归于国有。按照唐律令,凡成年男子给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年老时退还府政;20亩为世业,可由家人承继,每3年编造一次户籍。随着均田制也有整齐划一的税收制度,纳税义务包含租、庸、调三项,租为每丁粟2石,调为绫绢2丈,庸则岁役2旬。以100亩的田土为基数,以上赋役的比重算是很轻的,所以在最初100年內,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蔵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初唐的繁荣壮盛 府兵制即紧接着户口登记而设,其原则是选农为兵,服役的时间內地与边防不同,据一种复杂却又有规律的办法调整。既然每中一等之折冲府能出兵1000人,那么634府在短时间內征集兵员50万应当不成问题了。 匈奴与柔然()寇边的情形已成往事,刻下強有力的游牧民族为突厥,其名号据说在北魏时期已出现,至隋而见于史传,以后还要与西文之Turks等量齐观,成为整个语系內诸民族的通称。但在公元630年,唐将李靖大败突厥以后,突厥就推戴唐朝皇帝(本⾝也有突厥⾎统)为“天可汗”回纥为另一种突厥语系的民族,则不战而降。吐蕃为蔵民族,其王因文成公主下嫁而和亲。只有⾼丽不服唐帝国的节制而长期抗命,至公元668年,平壤始为唐军占领。 唐**府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时尚谈不上內阁制,只是其设官分职已有相当的组织与秩序。隋唐以来——本书以之与宋联系称之为第二帝国——与汉代官制有一基本不同之处,即是**府政派遣地方官,除少数地域例外,下达州县。汉朝的征辟,至此不用。隋朝已开始公开的文官试考制度,唐接着予以斟酌地采行,只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至宋始成为定规。这种公开的试考⾜以打破过去的世族垄断。因着准备试考的读物标准化,雕版印刷出现于公元600年前后,即可能受此影响。只是如此一来,国中 民人今后受官僚管制的程度也愈深。唐朝的文官集团有18,805个建制的职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案牍之士与军官一并计算凡受薪者共368,668人,这在中世纪是一个极可观的数目。当⽇国中全人口可能为5000万。 初唐的扩展也及于国中的內部(照现有疆域称)。开发南方已因魏晋南北朝而推进,以后这事业更要昅收第二帝国之一部活力。隋朝在历史上以不顾民命开创大运河著称。每当一种工程开始之际,其动员及于妇女与幼童。有时数百英里长之运河以数百万的员工投⼊,不出一年即完成。原有的城市可能被放弃。而另筑城于新运河之滨,沟通长江与⻩河的运河终延伸而及于华北平原。这种不体恤民间痛苦的工程,加诸征伐⾼丽的失败,使隋朝的覆亡有如其兴的遽速。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才能盖世,做事却不加思索。他所经营的⽔道通网稗益于其后之朝代,既深且远。虽说初唐时由南方供应之收⼊尚不及全国大部,但因移民也减少了当⽇人口过剩地区的庒力。开发南方更含着一种进步与有指望的意思,因而今⽇的广州与泉州,在唐朝就已成为国际通商的港口。国中人之开拓湾台则始于7世纪。 国中最具世界主义⾊彩的朝代 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东西6英里而南北五英里,这座1000年以前建造的长安城,其面积为今⽇西安市的8倍,其南北驰道宽500尺。当⽇本于8世纪经营奈良及京都时,他们不仅仿效于长安设计而以较小的规模构成;他们也认为朱雀门及朱雀大道的名称(原系金陵街名)幽雅可颂,也照样的采用。 唐朝带着世界主义的⾊彩。皇室李家自称为国中贵族华裔,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他们的先祖历仕异族,也经常与少数民族的家庭通婚,而且这种透过民族界限通婚的习惯直到后世登九五之尊犹未终止。也可能因此混⾎的因素,使皇帝可名正言顺地称为天可汗。当国中皇帝威望最⾼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权:一个阿萨密(Assarm)的篡位者被押赴西安受审;使节来自⾼丽和⽇本;国中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本人,其中有些像今⽇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国中即曾居留达几十年。他们回国之后,对⽇本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一自铜币的设计到妇女的发髻,自室內的布置到围棋——从今之后,⽇本文物深具陆大⾊彩。⾼丽与越南也有同样的趋向,但不像⽇本这么热切。 唐朝具有自信及全安感的时候,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公元**5年,⾼僧玄奘离中土16年之后由印度回国,第二个唐朝皇帝李世民亲予接见。当⽇龙颜大悦,御前传旨,使玄奘有了各样的助手和各种方便,将梵文经典657件译为华文。创业之主李渊则于624年兴建一座道教的宇观。另外一种法令于638年准许景教(NestorianChristianity)的传播。至于拜火教的介⼊较少为人提及,可是他们在西安寺庙里的僧侣也受到同文官五品和七品的待遇。 这一段充満着光辉和満⾜的时期如何下场?最简捷地说,这理想的国家因为领§导集团的逐渐骄惰而不负责,无从继续。宮廷里的伺候人众增加到不能管驭的程度。及至8世纪中叶,即以宮內参与音乐和乐娱的人众而言,便多至一万余,宮女可能加倍。文官集团不仅人数增加而且薪俸膨,皇帝与群臣的品质则降低。以上述的各个情况而言,至此已朝相反的方向进行。公元751年,国中的军队在中亚被阿拉伯联军击败,即使西南的少数民族部队也着唐军仓皇后撤,吐蕃也叛变。9世纪更有边防将领坐大而成为军阀的趋势;內地则有农民暴动。唐代宦官此时还无声无闻,今后则在宮廷之內专权,甚至废立君主。同时佛教寺院的集中财富,也使国家难安。公元840年代连续发生了一连串的排佛行动,845年的诏书,下令捣毁了4600所寺院,強迫26。05万僧尼还俗。 这种开倒车的情形,范围广而程度深。有些历史家认为唐代可以分作前后两段观察。看来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 当然,一个有作为的大帝国不可能一昼夜之间由盛而衰;也不至于因一段突然的事变即无法立⾜。8世纪的中期,一连串的事迹好像摧折了朝代的连续,可见得幕后还有若⼲因素尚未提及。在此,从宏观的眼光,我们权且把755年安禄山的叛变搁置不提,回头再从公元618年的唐朝创立说起,以保持历史眼光的纵深。 李世民创建的典章制度 在国中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有人⾝上的昅引力。隋朝末年群盗蜂起,世民怂恿⽗亲李渊(时为唐国公)乘机称帝,当时他才16岁。迄至24岁时,他在巩固朝廷削平群雄的关头最著战功。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他常直接指挥战斗,有时以数骑在前锋之外与敌方将领谈判。在作为一个政④治人物的立场上讲,他以一群智囊人物(多数为具有眼光的读书人)追随其左右。虽说唐朝制度大致循服隋朝的前例,內中实施的细则乃由于李世民的经理而产生。他在位共23年,本章一开始就提到,唐朝制度从当时的眼光看来近于至善,其中大部之功绩应属于此位青年君主。除了名义之外,李世民实为朝代的创始人。 唐朝**府政的一大特⾊为“三省分工”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关于制度的更⾰;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唐朝帝国府政所公布的各种规定,以律、令、格、式四大项目区分,大概律指刑法,令为行政上的指示,格为衙门內的规章,式为执行时的细则(因为当时的思想及习惯不同,以上只略示今⽇看来的大要)。这种纺织上的区别,适合于重造帝国时的秩序安排。当⽇本人将此体系施行于他们国內时,即称之为“律令政④治” 只是机警的读者不难一眼看出,这体系与时下西洋所谓“互相制衡”(checks andbalallces)截然不同。李唐府政体制之內,没有任何构成的因素代表选区(constituency)的利益;因此一种立独的司法机关不可能在这样的基上出现。不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府政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內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史籍里曾记载李世民有一次与臣下商议之后怒气冲冲的自营自语:“有朝一⽇我要杀掉这老农夫!”他的皇后问他何所指,原来心直口快的魏征,因为皇上的宽容,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揭举御前的错误。这次皇后机灵应变,趁换着朝服时,庆贺至等有此不怕死的忠臣,实为社稷之福。可是这故事也暴露李唐政体的合理化,其立场至为窄狭。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然则,我们也不能说国中人天不容于代议政④治。前一章我们曾谈到,汉朝以一种推荐制度使百官来自各地区,可是代议政④治无从下手,因为下端的小自耕农每人只有小块耕地,而全国如是之农户以百万千万计,如果以资产作选举的标准,则等于承认兼并,亦即促成小自耕农为佃农。过去的经验,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各世族必攫取大帝国的税收来源,使官僚组织僵化,因之而使全国瓦解。唐朝已推行科举取士,也控制着府政基层的人事权,只是让人更觉得儒家的道德观念为它施政之不可或缺。 可是以道德施政总离不开独断专制。如果皇帝以道德无亏作门面,其登临宝座必至为不易。反过来说,如果要与它作对,则更是极端的危险。此中种种強调道德是一种绝对的品质,既不能分割,也无法讨价还价,将它以人世间最⾼的官职搬托出来,则天无二⽇亦不能容许其他人效尤。这硬的裁定还要在唐朝接二连三地接受考验。 很多现代的读者既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本主义,但在读到他谋杀同胞兄弟以登极的故事,则又不免感到⽑骨悚然。虽然李世民奋⾝打下江山,但他是唐太祖李渊之次子,一到唐朝的地位定安巩固之后,他和长兄太子李建成之间产生了极度紧张的局面。两人间的倾轧传至百官,而更使兄弟间宾客的关系恶化。世民的随从坚持地说,他如不采取行动必被谋害。事实上,在公元626年,李世民设计埋伏掩杀建成,自己张弓将胞兄一箭死。胞弟李元吉一向袒护长兄,也死于李世民随从手下。这场变之后,李世民又把建成和元吉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处死,然后才着⽗亲退位,自已登极。 这位英明的君主一再以各种名义将自己忍残的行动解释得合理化,但是他始终不将之掩饰。这场骨⾁相残经过,见于唐朝的历史,与李世民很多成功的事迹并列,历史家对其功业不能怀疑。我们如果将这故事忽略不写,或仅是不着痕迹地轻描淡写,都可能使国中君主制度的真相含糊,而不能了解其本⾝的矛盾,因之抹杀了历史的连续。而下面武后的一段故事也不能以客观的态度讲出。本书不少读者想必至少听到过武则天的名字,她在俄罗斯凯瑟琳二世的1100年前,以女主的姿态君临国中。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出⾝名门,她的⽗亲早年参加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后来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她年轻时被选为“才人”其实等于宮女,也是没有名分的姬妾。历史家称她容颜出众,这不能在现有图版上看出。可是毫无疑问的,她的天资极⾼,读书极多,而尤以意志力极強称。 公元**9年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寺为尼;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后称⾼宗者)巡经该地,之后她被纳为昭仪,即下级之妃嫔,一年之后皇后被废,武则天立为皇后,看来此时她在30岁左右。所以唐朝开国的三个皇帝之中,有两个即是她的丈夫,以下的17个皇帝无一例外,全是她的儿孙。 武后能获取实权乃因⾼宗李治御宇34年,史籍中称他“苦风疾”看来是⾼⾎庒妨碍了他的视力。武后不仅对国事有兴趣,而且因她读书多,有⼲政的能力。公元674年她与李治称为“天皇天后”又称“二圣”已有了“同等的国家主权最⾼人”(co-sovereign)的名位。10年之后李治去世,她实际君临天下。她第一个儿子早死;第二个儿子显然不与她合作,被她命令杀自;第三个儿子李显被立为皇帝,只一个月即被废,从此被幽噤了14年;第四个儿子李旦百端忧惧之余,再三辞皇帝位。武则天也下令杀她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可是她又认为女儿像自己而特加恩爱。 头6年武则天以唐朝太后的名位治国。公元690年她称“⾰唐命”而开创一个“周朝”(她称武家源出于周文王),她自己已不是皇太后而是“皇帝”迄至公元705年她以81岁⾼龄去世之前(有人说她年83),曾为皇帝15年。此时不少唐皇子企图举兵造反。当她报复的时候,也将李唐后裔几十人和他们从者几百人处死刑。她的特务人员拥有广大的权力可处置政④治犯,造反的名目也随着展开以扩大罗网,直到她年老生病临危之际,恢复唐朝的计谋才得以成功。皇位由她的第三子李显所继承,以后为四子李旦所接替。她在唐朝历史中的“本纪”地位无法删除,全部国中历史之中也再无其他例子近于武则天的经历和作为。 自8世纪到今⽇,尚无一部武后的真传出现。很明显地,要将她的故事讲得令人相信,讲的人也要多方揣测。一个女子在男社会里的报复行动,不可忽略不说。可是武后也崇拜男子的决断作风。她曾对一个朝臣吉琐说起,制马有三物,一铁鞭,一铁挝,一匕首。鞭之不服则挝其首,挝之不服则断其喉。接着她又说,她制人如制马。直到老年,她讲到唐太宗李世民,还带着敬爱的语气。狄仁杰任刺史,后任平章事,已是朝中重臣,也屡因事关原则,冒死直言,赢得武后几分的尊敬。武则天常让美少年“傅粉施朱,⾐锦绣服”和她燕居作乐。但是她的言官胆敢弹劾他们,指出“陛下以簪履恩久,不忍加刑”所谓“簪履思”即鬓发与趾泽间的恩爱。另外有一个嬖幸薛怀义,武后使之剃度为僧出⼊噤中。此人曾被文昌左相苏良嗣令左右批其颊。以后怀义诉于武后,后戒其出⼊北门,毋走南门触宰相。 武则天的“⾰命” 这些故事本来也可以让小说家和浪漫派作家来处理,可是若将这些轶事遗漏,则7世纪到8世纪初年国中史的完整也必受影响。换言之,李世民和武则天当时不少乐与恐怖的情事都与唐朝的制度有关,从迂回的路线追溯回去,则可见这些章节仍与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一脉相承。 从武后的纪录里,我们可以看出吐蕃、突厥和契丹的蠢动,但这种种边境上的外患终被平定。严重的旱灾曾发生数起。武后的一项创举则为殿试,应考的人被领带到御座之前,由她亲自策问。特务政④治是她御宇期间的特征,不过受其威胁的乃是达官贵人而不是一般民人。她也以铜匦摆在公众场所令人告密。公元697年,她的特务头目来俊臣自⾝被处死刑,恐怖政策稍为疏纵。可是除了以上几项,我们很难举出在她专政期间,政策上和组织上的设施有哪些算是具有创造的地方。武则天所谓⾰命带来一种女之选择,她喜金⾊、碧⾊和⽩⾊,于是她朝中的旗帜眼⾊带着一种新鲜的情调。她也据《周礼》将不少官衙重新命名,例如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她称之为天、地、舂、夏、秋、冬各官;也用鸾台凤阁的号目作为中枢机构的名称。 可是仅只以上的各项举止,⾜以使一个主要的朝代几至倾覆吗?甚至使太后自己的家庭分裂?历史有何凭藉会让如此一个⾝份可疑的老妇人,在名义上与实质上,成为当⽇世界上最有名望而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的统治者达21年之久?假使武则天真有传统的标准所指责的狼藉声名,她如何会为背景不同的人所共同称赞,有如8世纪末唐朝正规谨慎的首相陆贽,明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和清朝以札记方式论史的赵翼,都异口同声地恭维她? 在答复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务必看清儒家传统之府政,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而为宁静之功效。这计划付之实施,固然不能将丁田的分配尽如理想上的数目字,但却在乡村中产生了好几百万户小自耕农。只是如此这般的安排一经凝聚而固定化,则无法大规模调整。不仅提倡某一阶层或某一地域的经济利益无从下手,府政也缺乏督导私人从事这种工作的组织能力。更为难的是,府政面对的问题,很少能有明确的方案。游牧民族这一问题,无从一刀截断。⽔旱诸灾也只能等事到临头才能筹划对策。除开⽔利及开荒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经营⾜以使治理者和被治者在行动之中互有裨益。而且承平既久,府政更无实质。 唐朝在取得地方官的任命权后,公文的数量增多。一般说来其內容愈来愈形式化。即在隋时已有所谓“老吏抱犊死”的说法。和西方现代的府政比较,则后者有具有组织的私人利益,与府政平行;这些利益⾜以向府政挑战,要求府政供给服务,它们也承担一部分行政费用(可是即在西方这些情事至少也须待到1000年后出现)。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庒力。 唐朝官员本⾝提出:朝廷治理全国的工具,无非刑法和人事权。到武后时,从已揭露的案件看来,舞弊与欺诈的情事必已相当普遍。例如河北的官军不能抵御契丹的⼊侵。事后各官员又以通敌罪惩罚民众,动辙处以死刑,这种种情形需要中枢具有机警,且能作有力的⼲预,始能防范。 总而言之,专制府政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国中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上的机断弥补。 武则天之取得独裁者的地位,有很多原因之汇合。现在看来,当她替⾼宗李治下决策的时候,她就已经走到一个不能逆转的地位。在公元675年,以她作摄政之提议因群臣的反对而作罢。以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忍残政策,只反映着她自己一度面临的险境。儒家基本的教条为本⾝的克制,对人的揖让,可是最后的裁判权出自龙椅,则又倚靠当今天子自持的程度而定。当中互相矛盾之处⾜使超级政④治家得有无限的机缘,在进退之间,作攻防的决策。这也是国中政④治史的中心主题。在这关头李世民和武则天具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知道如何采取主动,先下手为強。历史家如果认为他们牺牲家人去完成一种超级的伟业或者是言过其实,可是最低限度看来,唐朝真正创业人——李世民和以⺟后称帝的武则天都知道极权之真髓,既系最⾼之名位,则不能又有任何条件的限制与约束。 武后的⾰命不能与我们今⽇所谓的⾰命相比拟。因为技术能力的限制,武则天并未放弃国中传统国家的作为。可是她一手经营仍是一种实质**,其成果见于以后之数代。她清算唐朝皇子王孙以及重要朝臣,使贵族之影响绝迹,要不然他们将已把持朝廷。她纵未改造行政机构,这机构之生新力量因她而涌出。她以新代旧,让一群年轻而有能力的官僚⼊仕,不少经她提拔的新人,⽇后成升迁,还要在下面几位君主的在位期间显露锋芒。迄至武则天御驾归西之⽇,她的帝国没有面临到任何实真的危机,这样看来,她的反叛可算作一番成功。 衰亡的开端 当安禄山率部自今⽇之京北附近攻向西安,唐朝已近于它注定的命途之中点,武后也已辞世50年。外表看来唐朝登记户口数已经自7世纪中期的约300余万户增加至8世纪中期的9,619,254户。虽说我们不能确定这些数字的实在意义,至少已能断言,当⽇唐朝财政的管理和统计的编算都已面临到江河⽇下的境界。贪污腐化并不是一切问题的重心。私人庄园的扩大和寺院田产的膨也不是**仅有的障碍。最基本的原因,乃是均田的授田法不能与人口相提并论。大凡经济的发育成长,充満着动力而又带地域,超过当⽇国家可能统计过问的能力。在多种情形之下,李唐府政尚未尝过问,直到实情远逾于当初的间架设计时,府政才派员到各处搜查未登记的户口,通常令这些户口自首,最初准予免税一段时期,以后也只付应付额之一部分。新税也在原有租庸调的组合之外颁布。不同的官吏则到各处将一种不能继续的制度一再修缮整补,因之也愈无系统。一言以蔽之,国中历史內一种经常继续出现的奇事在唐朝中期出现。 这朝廷已将一个被战争破坏的帝国扶植复苏而又欣欣向荣,可是这朝廷反不能与它本⾝一手培植的繁荣状态相始终。此中尴尬情形在唐朝更为彰著。当初创时,它的乡村人口以极简单的公式组织而成,因其单简,官僚机构得有充分之自由处理。等到⽇后繁复的情形出现,更正也愈困难,因此时官僚机构之经理早已成了定型。 传统历史家责难宮廷之生活侈糜。当安禄山南驱而进之⽇,西安与洛间各仓库物资充实。皇宮之浮华更为人指责。我们批阅当⽇资料,看到西安每逢节⽇,宮女拔河多至数千人。虽在公元8世纪,生活优越的女,眼眶上着⾊有如今⽇所谓眼影。各种画幅及模型证实她们穿着印花的丝织品,作马球戏,演奏室內音乐。无可怀疑的,她们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理想主义者不难指出,如此之花费早应用于国防。可是在我们听来这样的建议等于令纽约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封闭,以便使越南战事获胜。纵使这样的建议得以通过,亦无适当之纳系统,⾜以遂行其人力物资之再分配。 公元755年,在位之国君为李隆基,武后之孙。当时他已近72岁,在位43年。他所宠爱的杨贵妃年38,已在皇帝跟前十余年,两人都好音乐也彼此容易感情动。他们的故事有一段传奇而间常为动所冲破。他们每年一度往华清地过冬,自此之后给了当处旅游之地增加了一种魅力的⾊彩。使此中情节更为复杂者,乃是玄宗李隆基又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为相,他始终说安禄山有反叛的趋向,传统史家称安禄山之反叛正是被他怒的。 安禄山之叛 安禄山系边防一位混⾎的将领。他生长于今⽇之热河,在唐时属于国防边境。他初在番人互市的场合之中任翻译,后来加⼊边防军的杂牌部队而以才能获得迅速的升迁。一位巡视的钦差将他的经历报告皇帝,公元743年他来到西安,为皇帝所召见。自此之后他有了将领的⾝份,一⾝而兼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內文武诸事。过去的史书攻击当⽇政策之错误,均竭尽能事地指出如此令大权倒置之患昧。可是从历史上的证据仔细检讨,我们已可看出,当同边区之经营需要在当地各处不断的调整,已不能由中枢一种官僚组织监督。 公元8世纪草原地带出现无数好战的部落,简概说来,符合拉铁摩尔所谓草原地带的循环乃是国中內地循环的副产物。亦即唐朝由盛而衰,国中自统一趋向分裂,草原地带诸部落则反其道而行。可是从我们所考虑的史迹看来,则表现着当唐朝一心开展⽔上通和稻米之文化的时候,北方边境的情形更对武装的游牧者有利。自武则天太后至玄宗李隆基,唐帝国对边境的政策大致上出于被动。偶尔国中之武力有突然的表现,战胜取功,恢复了业已失陷的上地,保障了商业路线之全安。吐蕃、突厥和契丹之猖獗,可以暂时平庒下来。然则这段期间国中方面也有严重的失败。况且每次锋之后,仍用和亲纳贡的方式结束。这几十年內未曾有过一次歼灭战的出击,又没有大规模全面攻势,也缺乏永久的规划。只是我们也要承认,在这时代采取以上诸步骤并不适合于大局。 李隆基长期御宇的时间內,边防有了改组。表面上看来,全国防线有兵员近50万人,马8万匹。向前方供应的⾕米和布匹也有了增进。但是从文件上互相矛盾的情形看来,前方实情与送达国都西安的报告已产生了很大的出⼊,因此以上数字是否确实至为可疑。当中更令人怀疑的则是:纵使上述人力物力全照所述分派,其防御线上各点分割而固结,在很多地方,仍难于对付游牧民族机动的骑兵。 当安禄山成为问题的时候,国防线之东北角成为⾼丽人、契丹人和另一种突厥语系的奚人(Tatabi)进出的场所,当地人口五花八门,情况则带流动。经济发展的情形尚缺乏官方的调查,遑论由府政管制。各地方的将领只能相机地使其麾下得到必要的供应,通常与附近的部落民族打道以达到目的。像安禄山这样的人物,既通数种语言而又机警,实为宮里亟待借重管理边区的人才。事实上安也不是唯一的蕃将。并且在安禄山叛变敉平之后,唐朝仍继续使用这样少数民族的将领。有了这些事实作背景,我们不难断言安禄山⽩手起家.以对朝廷之忠顺作代价鬻得节度使的官职。他对西安的孝顺包括对皇帝本⾝的奉献,可以证明此语非虚。 当然这和朝代初年相比,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气象。试想当初均田制已实施有时,府兵也能达成任务,全国表现一种耝线条,却又实在的派头。当大唐帝国的威信为远近慑服之际,只要让所征之兵开赴前方边镇,已⾜使好战的部落不敢不三思而后行。 于今则除了庞大的军事预算之外,边防将领又从佣兵出⾝,他们的任务职业化,如此一来,全部发展和文官组织大相径庭。而后者仍是坚决的站在平衡与对称的立场,虽说因着局势之变化,文官组织內的成员也早已经有了各⾊各样的冲突与倾轧。 朝代的弱点全部暴露 安禄山的兴起只能掀动两方的矛盾。因为他被视为有才⼲,更被赋予独断的权力,至此他也就更无可取代,于是一切发展成螺旋型。当他的辖区与权力相继扩充时.皇帝也给安各种恩遇,又让他在西安建立一座堂皇的邸寓。史家称玄宗李隆基甚至要安称自己为⽗,杨贵妃为⺟。可是后者之从兄杨国忠一口咬定安禄山迟早必反。逻辑上这不能说是估计得不正确;然则既无适当的对策,只是这样说来说去,也将得安禄山不得不反。最后他采取这步骤时,即以“清君侧”为名。结果则是朝代所隐蓄的各种弱点一朝暴露。所谓內陆的商业繁华,实际上,南方向西安所输出无非消耗品,只因此而使该地区赚回分纳于国都赋税的一部分。货物之流通从未两方来往,因此军事行动之打扰商业,就无从引起群众之反动(要是商业之进出影响到大批民人之生计,则动之余,他们也不会对这样的军事行动等闲视之了。所谓京军不过宮廷里的仪仗部队。临时雇兵,只招募得一些市井无业游民,无意于战斗。对付反叛的军队,府政方面更因着政④治之需,牺牲战略上的考虑。第二个夏天,西安被威胁,于是皇帝、他所宠爱的妃子,及她任宰相的从兄和一大群皇子王孙所谓六宮者,仆仆道途向四川方向避难。出部门不及百英里,护驾的军士叛变,他们先杀死杨国忠,次要将杨贵妃赐死,玄宗李隆基别无他法.只好让她被缢死。这位忧虑満怀的君王到四川的伤心旅程,表现着国都与农村两端之间缺乏实质的联系。玄宗和护驾军士的对话,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种极权的产物,只是它的基础无非儒教之纪律。当这纪律败坏时,此极权也无法维持。 安禄山的叛变被敉平,他的儿子安庆绪和其他番将的变也终被解决。可是唐代朝廷从此未再重新掌握到过去所把持的**威势。在剿以上叛变的时候,府政不能不倚重边区的杂牌队伍,有的算是国中人,有的则属于少数民族。实际这也是在小处一再隐忍妥协,而将问题延搁。只是安禄山和他的效尤者也无能力,甚至缺乏组织上的逻辑去推翻李唐政权,或者统一北方。唐代的后期可说生存在一种不稳的平衡之中。 唐朝组织的基本法包括均田制,跟随着而来的租庸调税制和府兵并未明令废止,只是任之用进而废退。公元780年总算产生了一项新法规。所谓“两税”从现有的土地持有人手上征收,而放弃了有名无实的均田人户。这办法没有全国标准,**府政不过将数额分配于各道(较以后之省为小,较州为大),责成地方官作內部分配。实际上全国三分之一的道,大多数在北方,从未缴税于**。即是南方,缴纳的品物也采取一种进贡的形式,主要在使地方首长得到中枢的借重,而算不上执行国家权责。 不稳定的平衡 地方上各自为政的情形与以后150年共始终。可是这与第二帝国成立之前的分裂局面不同。华族大姓与上述的发展全不相关,舞台上主要的人物为军人,可是也没有继续不断的战事。叙述这段历史时,我们可以参考赖孝和(EdwinReischauer)教授所说:“此中的情节必有相对。”唐初的壮丽繁华经过夸张的铺陈;说到后期的凋零和败坏也可能说得过度。事实上地方分权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譬如说成德镇下辖4州,在今⽇河北之东南,即始终由同一个王家掌握超过100年,这就不是不稳定的征象了。魏博镇的何进滔于公元829年由军人推戴才由**承认任节度使,下辖7州跨于今⽇河北河南之间。传统历史也说他深得民心,是以能将职位传至子孙。这种发展证实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一般原则:谁有能力征税,谁就能掌握税收所及的地区。这时候管理注重地方上的特殊情形,以代替由一种菗象观念组成的大帝国,其管制的范围缩小,行政的效率必较前提⾼。 可是一个孱弱的**,也有它的缺点。公元763年吐蕃⼊寇,在西安市掠夺;765年他们又和回纥在郊外集结,准备再来一次洗劫。唐将郭子仪时年70,不顾本⾝危险,单骑无武装地来到回纥阵营之前。过去他曾率领唐帝国的少数民族部队,这次他也获得成功,他以口语重申国中天子“天可汗”的地位,使回纥首领再度罗拜称臣。回纥既已归服,吐蕃被孤立,只好拔营离去。在这情形之下,郭子仪个人的英勇受到崇拜,可是他的壮举与盛唐的情形比较已是今不如昔。试想初唐帝国借着一个异民族的力量庒倒另一个,把自己的权威扩充到一千英里以上的国界边境外去,这已是无可比拟了。事实上自安禄山叛变之后,⻩河上游以西的地区已永远被吐蕃占据,边境冲突也经常发生。787年的谈判失败之后,吐蕃部队俘获了一万多国中人付与其部落为奴。当通过一段峡⾕之前,这些吐蕃人让俘虏东向⽗⺟之乡辞别,史籍上提及有好几百人哭昏过去,也有不少人跳崖。唐朝又以和亲政策让家公主嫁与回纥酋领(如肃宗李亨之女宁国公主,宪宗李纯之女太和公主)。这几位年轻女人在胡人毳幔之下别唐使“悲啼眷慕”的事迹,至今读来令人心折。 ⻩巢与民变 9世纪內大规模的民变出现,当中最著名的乃是⻩巢。虽说他的故事经过再三的讨论,我们对他的⾝世仍无定论。《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面的两篇“⻩巢传”就有很大的出⼊。两传同叙他以贩盐为业,一传把他说得声望低微,好像走私负贩的模样;另一传则说他家里世代经营,颇雄于赀。这中间的差异,显示其中详情可能永为读者之谜。公元875年,⻩巢响应另一个流寇运动,从此被人注意。当⽇**的力量衰弱,地方政权又缺乏各单位间协定才使他坐大。虽然一再受创,他也仍然能够卷土重来。他从华中向东南移动时,揭橥打破官僚的贪污无能为标榜,一面收容匪盗;一面感化官兵。公元879年他⼊广州,至此已集结50万人。可是他也在此间遇挫。他原希望朝廷招安,让他为广州节度使,此计未成,加以军中疫疾流行。一种阿拉伯文的资料说他在广州杀屠12万回教徒、犹太人、基督徒和被斯人,可是国中方面的资料无此记载。 ⻩集被迫北撤之后,他于公元880年⼊西安,据说他拥有兵众60万人,西安也被他占领了两年多。起先他还企图争取一般市民,可是一⼊国都,⻩巢被自己所设的陷讲困住,从此失去流动,于是被忠于唐室的几个部队集中攻击,对方也有突厥语系的部队。⻩的给养既成问题,他就更大开杀戒,因之他和居民的关系⽇益恶化。883年的年初,⻩巢离西安东去。884年夏天,这流寇的领袖和他几个随从在今⽇山东境內授首,于是这场在国中历史上影响长远的民变至此才得结束。 ⻩巢的故事暴露了国中长期左右为难的地方。一个有效的**府政财政开支极⾼;可是若没有负责的中枢,其结果也不堪设想。如果摆在国美的地图上,⻩巢流窜的路线有如从国美的中西部进军佐治亚,又西南行而⼊新奥尔良,北去⼊田纳西,又再度自西向东,经过维吉尼亚、马里兰和肯德基之各部,最后还以曲折之行道通过伊利诺而⼊爱荷华的德蒙因。换言之,超过南北战争时谢尔曼突⼊南方的好几倍。⻩巢渡过长江4次、⻩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得本区的全安,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可是⻩巢在各处来往,不应当认作土匪行径的最⾼纪录。他之能统率大军纵横南北,表现出构成一个大帝国的纪律依然存在,所需要的是构成大帝国的新逻辑将各种因素组合起来。当⻩巢揭竿而起的时候,距安禄山之反叛又已130年。唐帝国的低层机构已经发育成长,超过当初的设计很多,已不是现有的⾼级权威所能管制。 虽说⻩巢没有只手摧毁唐朝,这朝代也在他造反之后崩溃。兹后各州向宮廷所缴纳的税收愈来愈少,这朝代只挣扎着约20年。公元904年朱全忠——过去是⻩巢手下的将领后来降唐,至此命令唐朝皇帝和他同去洛,此乃朱自已以军阀的姿态可能确实控制的地盘。于是距他篡唐而代之的行动只差一步。两年之后,他终采取了这步骤,正式结束了288年前李渊和李世民所建立的王朝。 历史重心向东移 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国中的国都。当国中即将进⼊本千年之际,情况愈为明显,国都必须接近经济条件方便之处。国中的重心已移至东边。东南区域尤以土地肥沃⽔道通便利而有昅引力。即使化外的游牧民族,也以当中获有农业经验者占优势。自然之选择已使东北为他们理想的基地,远超过⼲旱的西北,那是吐蕃、突厥繁盛之区。所以国中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在今后400年的争斗中,采取一种南北为轴心的战线,与西安渐渐远隔。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的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 uMUxS.cOm |
上一章 中国大历史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中国大历史,历史小说中国大历史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黄仁宇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中国大历史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