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林语堂自传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林语堂自传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44 时间:2017/10/5 字数:12063 |
上一章 四、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下一章 ( → ) | |
(一)中西思想法之不同 少时读《亚里斯多德》,使我不胜惊异的,就是读来不像古代人的文章,其思想、用字、造句,完全与现代西洋文相同,使人疑心所读的不是二千多年前古代希腊哲学家所写的,而是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的西洋论著。亚里斯多德的学问,不但是分科的,而且是分析的,对于动植物学、物理学、政治学,甚至对于诗文修辞,都有精细的推论。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Organon)定逻辑的形式系统。后来这逻辑系统统制西欧二千年的学术。西洋学术是出于这系统,所以难怪今⽇西人思想法与亚里斯多德同一面目。后来我回来重读国中经史,就觉得国中思想大不相同。初看时,似乎推理不够精细,立论不够谨严。格言式的判断多,而推理的辩证少。子思言"率之谓道",怎么"率",率什么,子思不肯阐发下去,只由读者去体会罢了。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才觉悟这体会之道,与演绎之理,大大不同。这是中西思想法不同之大关键,就是直觉与推理之不同。直觉就是体会、体悟、妙悟。因这思想法之不同,乃使中西哲学走⼊不同的趋向。要明⽩中西哲学思想之精奥,必先明⽩这思想法之不同,然后可得平衡之论而明⽩利弊。 单以道字而论,国中所谓道,非西洋所谓真理(Truth)。国中人讲天道人道,西洋人也讲天道人道。但是中文道字,西文没有。西文Truth字,讲客观的真理,中文也似乎少这观念。老实说,国中人对客观的确与不确,不大感兴趣。对于行为的是非,乃大感兴趣。中文是非两字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客观的事实之真伪,一是行为之是非,含有道德上的评判。英文便分出真伪之True-false及是非之Right-wrong。我们所谓"各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常常含有道德上之评判,不单是真理之是非。国中之所谓道是要行的,可行之谓道,去行无所谓道。所以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西人言客观的真理,只要是真,虽然远人,为什么不可以为道?这样讲下去,东西思想內容难免就不同了。 大体上,我们可以说: 一、西洋重系统的哲学,而国中无之。系统的哲学就是所谓Systematicphilosphy,就是把一条理论,贯串一切,自己成立一理论的大系统,如康德、黑格尔等。在西洋人看来,你没有系统的哲学,就不⾜当"哲学"二字的名称。系统的哲学,是一种推论的结构,有前题,有证实,有结论的踪迹可寻,如七宝楼台,有轮廓,有基石,有顶层,琳琅満目。国中的哲言,字字珠玑,如夜明宝珠,单独一个,⾜以炫耀万世。又如半夜流星,忽隐忽现,不知来源,不测去向。爱墨生(Emerson)是国美有名的论文家,所说的都是精深的议论,很近国中式。就有人批评他不⾜称为哲学家,因为他有雕金削⽟的名言,却找不到系统的线索。正要听他阐发论据时,他已经谈到别的题目去,也只让读者自己体会去罢。国中思想,如墨子,如王夫之,有精细详切的推论的极少。 二、国中人不重形而上学,因为与⾝体力行无关。老庄有形而上学,但是言简意赅,还是令人自己揣摩。子贡问"死者有知乎?"孔子很幽默答道"等你死后,就知道了"(见《孔子家语》)。一句话把死的问题排开。董仲舒讲,有天人合一之论,是有形而上学⾊彩的。后来宋朝周濂溪、张横渠诸人,都有相当清楚的宇宙论,但这些都是受佛学的影响。佛学在国中,能为学人所看重,因为他有这一套形而上学的辩论,是古代国中哲学所无的。世界思想三大系统,一是孔孟思想,二是佛教,三是希腊及西洋思想,而实际上佛学的推论,还是近于亚利安族(Aryan)思想方式,近于西洋,而不能归⼊东方思想的系统。后来宋儒输⼊佛家的⾎脉,成为理学,谈心说,而本谈不到佛家的知识论(所谓"意识"),硬把格物致知套上。实际上,程朱等之形而上学,还是谈不过释迦,没有什么出⾊。 三、国中人不注重逻辑,尤不喜爱菗象的术语。佛家因明之学,不受国中人。别墨好辩,也是自生自灭。庄生评惠施"其道舛驳",公孙龙"能胜人之口,不能胜人之心",庄生言"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就是看不起争辩的词汇。现今西洋学术文字,最明显的就是专门菗象名词之多。专门术语就是逻辑的工具。古人之道常隐于荣华,今⽇之常隐于专门术语。见道不笃,则荣华术语⽇多。国中人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那里是学社会学,常只是学社会学的专门术语而已。凡能深⼊浅出的人,都不肯靠这些专门术语为学问的华冕。以上所举三点,是西洋思想之长处,也就是他们的短处。系统的哲学,主见太深。形而上学易⼊空虚。菗象的名词理论,易脫现实,失了刚健的现实感。 总而言之,国中重实践,西方重推理。国中重近情,西人重逻辑。国中哲学重立⾝安命,西人重客观的了解与剖析。西人重分析,国中重直感。西洋人重求知,求客观的真理。国中人重求道,求可行之道。这些都是基于思想法之不同。 (二)直觉与逻辑 这思想法之不同,简单的讲,可以说是直觉与逻辑,体悟与推理之不同。逻辑是分析的,割裂的,菗象的;直觉是综合的,统观全局的,象征的,具体的。逻辑是推论的,直觉是妙悟的,体会出来的。西洋逻辑是思想的利器,在自然科学,声光化电的造诣,有惊人的成绩。格物致知,没有逻辑不成。宋人讲格物致知,其实是全盘失败的。宋人讲格物,摸不到门径,结果不得其门而⼊。王明拿凳子坐看园中竹子,想格出竹子之理,格了九天便病下来。结果退下来,说"反求本,便是格物",实在是很勉強的说法。朱子虽言"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原则上很好,略如西方笛卡儿所说。实际上逻辑辩证法还没有建立,如亚里斯多德之Organon及佛兰瑟·培的NovumOrganon树立科学的辩证及试验的方法。朱子所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不过是推类至尽的意思,但不同类而要推知其理,就犯上逻辑上的大⽑病。程伊川谓"万物皆备于我",就是犯这⽑病。所以宋人格物是失败的,也是国中科学不能条畅发展的原因。 但是逻辑这种利器,也是危险的。行之于自然科学可谓无孔不⼊,无往不利;用之于人类社会安⾝立命之道,就是"行不得也么哥"。凡人伦大端,天地之和,四时之美,男女之爱,⽗子之情,家庭之乐,都无从以逻辑推知,以论辩证实。温莎尔伯爵夫人最近一本书,叙述她和退位的英国皇帝的恋爱,书名叫Lovehasitsreasons.语出巴斯葛的名言,"爱情有他的理由,非理智所能知道的"。这是双关语"Lovehasitsreasonsofwhichreasonknowsnothing",不仅此也,凡人生哲学的大问题,若上帝、永生、善恶、审美、道德、历史意义,都无法用科学解决。上帝不是一个公程式,永生并非一个三段法,善恶美丑都无法衡量,无法化验。无法化验则无法证实,无法证实则无从肯定或否认。所以伦理系统,建立不起来。今⽇的社会学家,因为要科学,要客观,闭口不言善恶。今⽇的哲学家,闭口不言伦理,今⽇的存在论家,闭口不言人生意义,甚且否定人生意义。今⽇之大思想家闭口不言上帝。凡逻辑无法处置的问题,都摈诸门外,绝口不谈,一谈就不科学。这是今⽇西方学术的现象。 所谓直觉,常为人所误会。直觉并非凭空武断,乃其精微危一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直觉不是没有条理,是不为片面分析的条理所蔽,而能统观全局,独下论断。秘书每长于议论,部长却应有明决之才。此乃直觉与逻辑之辨。女人向称有六感,乃近于部长之才。女人常知某人是真朋友,某人不可,谓之第六感,而理由说不出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是没有据,而是所据难以分析,在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之间耳。我们常言某人相貌似广东人或江浙人。这是据以前的复杂的印象,却难作"广东脸"或"江浙脸"的定义。这样讲,直觉仍是据经验而来。古者贤君,每有知人之明,先觉之见,就是据这种经验,而为论断。其间貌合神离,或口藌腹剑之徒,毫厘之差,精微处惟凭孟子所谓眸子而鉴察之。 且凡天下之事,莫不有其理,亦莫不有其情,于情有未达则其理不可通。理是固定的,情是流动的。所以我在《吾国与吾民》书中说:西人断事之是非,以理为⾜,国中人必加上情字,而言情理,⼊情⼊理,始为妥当。因为我们知道,理是定的,推演的;情是活的,须体会出来的。近情合理始是真知,去情言理,不⾜以为道。这是国中人思想法之特征,所以生出国中之近情哲学。情字用法,亦西洋所无。大都指变动之情势。(参见《论情》篇)。若单言"状况",指固定的,亦可以英文Condition表出,若言"情状"则必有深一层的理会。孟子所谓"苟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良吏断狱,亦必廉察其情。凡吾所谓"民情""军情""敌情",都含有形容难以数字表出之情势。耶鲁大学诺尔摄教授常论中西思想之不同,也说国中人所见的宇宙万物,是"未经分析无已进行的动流"。这动流是难以逻辑切开的,菗刀断⽔⽔长流。这是精微之处,也只好用体会体悟方法觉察。这就叫做直觉。 (三)逻辑与西洋哲学的困扰 国中人思想法重直感,西洋人的思想法重逻辑;西洋人求知,国中人求道,因此中西思想重点趋向各不同。求道就不能不把知降一格,把行字提⾼一格,而所谓求知的知也变质了。结果二千五百年之国中哲学经过任何变化,不离道之一字,而成为实践主义的思想。道就是路,就是子路由也所由的路。此地先讲西洋哲学,因为偏重逻辑所发生的问题,及所遭的困扰,与最近稍为补正之办法。 逻辑之用处在于辩,不辩则无所用乎逻辑。但是辩有个范围,辩也者有不见也。执不可辩而辩之,问题就多起来。佛兰瑟·培早已看得清楚,说我们认识自然,只能观察自然,不要存在任何成见,也不应离开视察去追求幻想万物之起源(cause)"哲学之坠落,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寻找爱神(Cupid)的⽗⺟,(按爱神原无⽗⺟)…但是哲学家却按辩论的义法,推演出来逻辑及数学的琐屑结论,极平常的意见,及越出自然界的范围,想⼊非非之见。"(OnPrinciplesandOriBgins,1623-1624)这就是庄生所谓好辩之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之昧终。"昭文鼓琴,师旷技策,艺术之事,⽗尚不能教其子,师不能教其徒弟,而况天地之奥,宇宙之秘。故非所明而明之,结果沦于饾灯章句,坚⽩异同之黯昧,及琐屑无⾜重轻之意见。 这倒成一个大问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故哲学家好言度数道术,而结果"各为其所焉以自为方"。形而上学的问题,常常辩无终极,而结果莫衷一是。万物本原谈呢?不谈呢?谈则扑朔离,不谈则哲学范围⽇益缩小。逻辑之为物,善于剖窍导窾,分析毫厘,但是功夫愈精,愈近于坚⽩同异之论。就使不谈本原,单讲事实,但是一加分析,穷究起来,什么叫做事实?这一问题,也就变成哲学的问题。事实是零片的、间断的,(术语叫做atomistic)如剑桥罗素所主张。或者是不可割裂,不能立独,必有关系的,去其关系牵连某时某地之情境,不⾜知道"事实"之真谛,如牛津莱利(F.H.Bradley1846-1924)所主张。这种精细之分析,讲到几微处,就同于文词上的捉蔵。历代反对这种诡辩的作风,也不乏人。最近风行的"逻辑的证实主义"(LogicaPositivism)本就反对平常哲学所用的名词,要给他肃清一下。Wittgenstein(1889-1951)算是其中之发言人,他是奥国人,后⼊英籍,在剑桥讲学。他就于一九一八年声明放弃哲学,认为哲学是"生于狂妄",而那些形而上学的讨论,连他自己的名著《逻辑哲学论》(TractatusLogico-Philosphicus)在內,都是胡说(nonsense)。我们所以喜胡说,就是因为可以在哲学名词上翻筋斗。他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主张哲学的目的,应该在于去疑辨惑,而必须脫去术语,回到语言文字的平常意义。这岂不是同于庄子"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经过多少困扰辨惑所得到的结论归宿吗?庄子意思是庸者用也,是指实用,又庸是庸常,就是应当回到文字语言平常实用的意义。 辩也者,有不见也。非所明而明之,就要以坚⽩之昧终。实际上我们读西方哲学,就好像公孙龙复生,而我们所读的连篇累牍,好像就是别墨派坚⽩同异两可之辞。今⽇西方哲学,诡辩雄才⽇以逞,而立⾝安命之道⽇以穷。执不可辩而辩之,就可生出不须有的无谓的纷扰。姑举一二例。 中世纪的僧院哲学(Scholasticphilosophy)就有很多的例。譬如耶稣死后,三⽇升天,这三天两夜中耶稣在那里,就是莫须有而大可不必的争辩。是在地狱,是在天堂,谁也不知道。但是那些和尚纯以理智论断,偏偏知道耶稣是在地狱,而且非常自信,列为信条(使徒信经)。历史上最重要的是"三位一体上在"之辩。因这争辩,在第十一世纪希腊公教脫离罗马天主教而立独。 "体"是体质(Substantia),"位"是人格(Persona)。我想上帝之"体"质大可不必谈吧,以体质、人格论神,本来就不应该。但人是有头脑的,有头脑就须把三位上帝弄个清楚。他们用理智断定三位上帝体质是一样的,而人格中却是立独的,断然而无疑(见AthanasianGreed)。今⽇教会,这项信条还明明的摆着。且必须把三位关系分析停当,然后三位神可以各归⼊他们的逻辑鸽屋里。这就大费争辩了。三位都是与宇宙俱来,不是创造的,而耶稣独是神⽗所"生"。但是圣神既非所生,那末,圣神是怎样关系呢?那些僧院学者断定:不是"生",而是"出"(Proceedeth),这种玩意儿只有学者⼲得出来。解者自解,听者自听,但是如果你说圣神是上帝所"生",便是琊道,应驱逐出教。他们是那样心雄万夫,判定上帝的关系了。然而事情尚未完。圣神是直接 "出"于神⽗或是间接"出"于神子?真有这回事,因为这直接间接之争辩,希腊公教脫离天主教而立独,以异端琊教相视了。 再如概念是实真或是虚名(RealistandNominalist)之争辩,一直发源于柏拉图之所谓象及亚里斯多德之所谓范畴(即分类)。同类同名,是否名同而已,还是别有立独之象在先?一直到十一世Abelard之时,那时争辩犹甚烈。在ABbelard初办巴黎大学之时,巴黎大学生就为这争辩在街上打架。十七世纪巴斯葛(BlaisePascal1623-1662)时犹争辩未已。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海涅(HeirrichHeine)描写神道学生的争辩,也是如此。海涅是个通人,又是幽默大家,写来真有趣。今⽇二十世纪萨尔忒(Sartre)犹汲汲争辩esse及existentia(BeingandExistence)之先后异同,而萨尔忒之所以有资格称为哲学家,就是他在辨"常有""常无"及"存在"的书中LEtreeCtleNeant能详细剖析这些菗象观念之精意。 西方这种精微的分析,起于逻辑,故重于知。所谓知之辩论,不但指知识论(episte摸logy)之知,而是广泛的凡事物之理的知。这倾向当然着重于知之是非,及菗象的分析。但是合六之內,圣人论而不议,舂秋经世,圣人议而不辩。菗象的辩论愈多,则人生立⾝安命之道愈丢在脑后。后来这所谓知,即科学真确可以证实之知。凡无法适用科学证实的问题,都闭口不敢言。开其端者是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儿(ReneDescartes,1566-1650),所以巴斯葛说:"我不能原谅笛卡儿"。我也不能原谅笛卡儿。因为他的影响后人,必然削减哲学之区域,凡人生立⾝安命之大本大经,不能证实的,摈之门外,不敢谈而不屑谈了(见上第二段)。请问礼义廉聇,国之四维,有什么方法可用逻辑去处置? 总而言之,我们看见(西方人也看见)科学知识之节节前进,虽然常常调整,但是是一种稳扎稳打的办法,而哲学的悬空理论,几千百年来,讲来讲去,尔是我非,尔非我是,重翻旧案,毫无进展,所以亟思改善,赶上科学的方法,而且治哲学的人,多半是治数学的人。世事茫茫渺渺,惟数学与逻辑为可靠的工具,所以现代哲学思想乃为数学所统制。十七世纪的巴斯葛就是数学巨擘,笛卡儿出⾝,也是以科学与哲学合一为职志,近人若罗素及A.N.Whitehead更是明显的例。罗素自⾝以数学名,他的企图就是要把数学归⼊逻辑范围,或者整理逻辑,使能容纳数学。数学与逻辑是科学的工具,所以大体上,今⽇哲学已成为数学的附庸,道跑那里去了?谁管?这是今⽇西方哲学所以脫离人生的空虚现象。 衬救之道,今⽇哲学有二条恰恰相反之道:一是摒开一大部分不谈,而使哲学纯粹科学化。这是所谓"逻辑的证实主义"。意思是把上帝、永生、灵魂、善恶、爱情这些名词完全摒开。他们以为这些名词,不但混杂含糊,而且了无意义(Senseless),应专以科学的"证实"(Verifiability)为主。所以生出现代风行的新的《语意学》(Semantics)。这些人专在研究语义之变化范围与构造。另一方向,即所谓存在主义,或有神论(如Kierkegaard)或明⽩的无神论(如萨尔忒)。以上走第一条路的人所不谈的,这些人乃大谈特谈。总而言之,又回到人生切⾝道德问题,而社会人生良心自由乃成为研讨之中心。他们对人生之负责,如Sartre,Camus虽然是无神论,却能使人肃然起敬,而他们所觉得在黑暗里的摸索哀鸣,更使人可怕。 在这混场中,有几个人是矫立不倚,形神俱⾜的,一是GeorgeSantanaya(1863-1952)因为他是主张妙悟的,叫人无法归类。一是国美诗人WaltWhitman(他说"我就是我",不像笛卡儿乞求哀怜于他的Cogito来证明其有我相)。在哲学上,最近于国中思想的有两位。一是上文已经说到十九世纪英国唯一的大哲学家莱利。他文字佻挞,批评各种支离破碎之论,体无完肤,而重立情感(feeling)在哲学上的地位。又一位是法国柏格森H.L.Bergson(1859-1941),独创直觉与逻辑对立之说。他的巨著《时间与自由》,在法文原名简直是同于王明的"致良知"(EssaiSurlesdonneesimmediatesdelaconscience)而能为直觉树立充分的哲学基础。因为法国人头脑有这一点妙语,在我们国中人看来是非常完満可喜的,而实际上是与数学派的哲学家背道而驰的。所以莱利普通人不甚了了,而柏格森煊赫一时,因为他有"创造的天演论",为人所注意。实际上,他们还不会懂得柏格森。 (四)有⼲劲与无⼲劲的儒家 我有一句话想说说,儒家正心、诚意、修⾝、齐家,自然是儒道之中心思想,也是儒道的本源,也是吾国思想系统所以独异于西方哲学,而⾜以救西方专求知不求道的空疏迂阔之谬。但是西方虽无儒学,却能生出很多的名相⼲才,(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之Gladstone,Disraeli及国美之佛兰克林、林肯等。)远超过清代以名臣兼名儒的朱学者流。如何使儒学适合今⽇世界,由致虚守寂的静的儒道,变为有作为有⼲劲的动的儒道而成为一种活的力量。——这倒是应当推求的本问题。我想孔孟強哉矫哉活泼泼的道理,经过宋儒受佛学的熏陶,由动转⼊静,而沦于半禅定或准禅定的状态,是个国中的差错。要回复孔孟教人的力量,非夺朱回孔不可。 上文已经说过,国中二千五百年来的思想,无论如何变化,千锤百炼,不离其宗,总是实践第一,这才是东方思想的本来⾊彩。做人是第一,文章好不好在其次,读书不读书也是工具,并非目的。弟子⼊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明是孔子之明训,人做好了,还有"余力",才去读书。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曰不曾读书,我必说他已经读过书。"(子夏)孔门看来,读书不是那么要紧,为什么呢?孔门求可行之道而已,平易笃实,直截了当。孔子不曾讲本体,也不曾讲功夫,更不谈与天道。后来佛学东渐,晋唐极盛,国中思想,已是禅家的天下,宋朝大儒,没有一个不是学过禅。虽然立意辟佛,然而既⼊其室而其戈,实际上已是援佛⼊儒。禅家要清心寡,我们也来清心寡;他们明心见,我们也来明心见;("见"二字本是禅宗"直指本心见成佛"之语。)他们內视看看自己肚脐眼想我们未出生以前气象,我们也来看看"喜怒未发时气象"。由是不禅定,也已半禅定了。颜习斋所谓"坐静內视论谈天而国亡"。就使东晋之亡,亡于清谈,南宋之亡,理学独能辞其咎吗?"无事袖手谈心,临危一死报君王",心已明了,已见了,于国家何补? 向来儒家,就是儒。至少我少时所看见的村学究,没有一个不是畏首畏尾,踧踖不安,嗫嚅耳语,正襟危坐之辈。那里知道他们是为要明心见,"戒慎恐惧"、"常惺惺",为程朱所教来的?若说这些踧踖不安,嗫嚅喔咿,说话呑呑吐吐,一生不曾看过张口大笑一回的老儒生是孔门的真弟子,我心里就不服。不必说不会踢⾜球,不会游泳,就是以六艺而论,箭、骑马都不敢来。是孔子之所长,乃彼辈之所短,孔子之所短,乃彼辈之所长。钓而不纲,弋不宿,可见孔子有钓鱼箭的相当本领。至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明山公园,风乎草上路上,唱歌归来,更是孔门中人所不敢为而不屑为的鄙事了。最近澳洲首相虽然浮海而亡,然而他是动的,非静的,这力量哪里来的?也不见得是他们得天独厚,还是教养的不同吧。 大概宋儒理障,曲解儒道有三: 一、格物致知,转⼊穷理读书。这本来不能完全怪他们。以今科学眼光,自然不能不说他们格物不得其门而⼊,是全盘失败的。《大学》格物致知第五章已亡,朱子窃程子之意以补之,补的不好。本来知至而后意诚,在我看接不起来,知是外物之知,意是內心修养,范畴不同,不易联系,(不能说地球绕⽇意就诚,⽇绕地球意就不诚)。那时大家都以"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理相同,给他硬联起来。也不仅是程朱而已,陆象山也是这个想法。但是朱子解为穷理,而穷理只在读圣贤书,由是格物变为读圣贤书,物也可不格了。说格而未尝格,在当时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释,由是朱子之学,重学问,重工夫,也算是很负责,比起空谈心,当下承当一派,也很可取。李二曲说:"晦庵之后,堕于支离葛藤,故明出而救之,以致良知,令人当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谈本体而略工夫"(南行述)。 二、明心见,这种禅宗的道理,是使儒道由动转⼊静的最大原因,《易经》言万物生生不息,本来是动的。生生不息,无一非动,无时不动。不在动字着想,只求致虚守寂,是背乎⼊世之常理,禅宗本来是极聪明人的道理,是国中人的智慧碰上印度佛学所引起的反应,不关达摩。达摩面壁,由他面壁,不言之教,无言之辩,庄子早已言之。但是禅宗乃出世之学,非⼊世之学,以出世之学行⼊世之道,自然要出⽑病。我们知道变易,生生不息就是动,由动可以见,喜怒哀乐,喜有喜容,怒有怒容,喜怒未发,有什么"气象"可言,观有何益?陆桴亭评程朱"静中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说得好:"尝于夜间闭目危坐,屏除万虑以求其所谓中(即未发气象)…或一时強制得定,嗒然若忘,以为此似之矣。然此境有何佳处,而先儒教人为之。…故除却戒慎恐惧,别寻未发,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虚寂灭"。 圣人何曾教人这个样子? 向来反对这种不务实地做事,谈空说理之人甚多,不必说颜习斋指出程朱教出"弱人、病人、无用人"如"妇人女子"之弱书生,费燕峰说得尤透彻:"后儒所论,唯深山独处乃可行之,…果静极矣,活泼泼地会矣,冲汉无朕至奥,心无时不在腔子里,无不复,即物之理无不穷…亦止与达摩面壁天台止观同一门庭,何补于国,何益于家,何关于政事,何救于民生?"他们都是明末清初亲感到亡国之痛。所以顾亭林也深感末学之空疏以致亡国之祸,所以坚决排除明心见之流弊。"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百人,…而皆与之言心言,舍多学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之⾼于孔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也。""是故也命也,孔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 三、理之辨,这更是学佛不成转而学儒者的话,也是宋儒戒慎恐惧由动转⼊静的大原因,释迦来心理学,所以他们也来心理学,而作为天理人之辨,一心求"人净尽,天理流行",仿佛人就是人生苦海万劫不复的孽障,求天理流行,必先断去人,而后涅槃可得也。这话一点也不冤枉程朱。他们最怕心不见理不明,就是因为"物"所蔽,求其不蔽,只有静之一法,只有戒慎恐惧,一尘不染,然后能修到老寡妇死⽔不波的心境,一切无动于中。这岂是所以应世用世之方?人生岂能无,无又何必有作有为,生生不息?戴东原极辟理为二之谬,而谓圣人必顺人之情,遂人之。颜习斋明言,"之不存,将安附?"所以那些去言,或存天理、灭人的话,都是犯幼稚的⽑病,未曾晓悟情之为物。王夫之最好,他说:"天理即在人之中"。去人而言天理,都是寥阔迂谬之谈。依我看来,王夫之最合现代人的心理学。他论之动最好:"与其专言静也,无宁言动,何也。动静无端者也。故专言静,未有能静者也。效体静之而效动,苟不⾜以效动,则静无矣。既无,又奚所静耶?效于才,才效于情,才情之效,皆以动也。…故天下之不能动者,未有能静者也。"所以如果说静胜于动"是圈豕贤于人,而顽石飞虫贤于圈豕也"。 总而言之,宋儒的理学在孔学演化中的过程,是一种差错的扭转,使孔门平易孝弟忠信重实行的教训,转为迂阔空疏之谈。朱子之平实笃学,自然可以敬佩,只可惜他不走明道存养的大道,而⼊伊川冷若冰霜的迂径。影响所及,支杂破碎,遂引起明代心学之反抗,卒使清儒并宋明之学而弃之,而思汉学之复兴。至少在今⽇"存天理,灭人"是万万讲不通的。人净尽,不是天理流行,而是寂灭虚空,有违上天好生之德。此话还是现在不要讲好。若张子西铭,民胞物与,却是有活生生的力量,宋儒也有伟大可喜可佩之处。伊川自言"千年来无真儒",而他弟兄独得千载不传之秘。其实千年来不曾援佛⼊儒,援佛⼊儒自伊川始。岂援佛始可以称真儒?从此而使天理人分为二物,儒者一味戒慎恐惧,而戒慎恐惧遂为儒者之特征,所谓"常惺惺"者,结果不免为假惺惺。此儒家之所以不是出家人,而似出家人懦弱无能之真因。 今⽇的世界是动的世界,是各国称雄并驾,⽇⽇改进,时时改进的世界。我们再要半禅定,准禅定,即不⾜以自存。 今⽇世界也是功利世界,儒家非无利用厚生学以致用之精神,西方文化之庒力何在?就是赶我们在利用厚生学以致用着想。我敢相信,亭林复生,不易斯言。颜习斋提出,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值得我们详细体会。荀子人定胜天之论,也是合于科学实用精神。我常想,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是那里科学馆的最好的碑铭。"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裁"字依王念孙改)是那里农林馆最好的碑铭。"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是那里⽔利局的碑碣。"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是那里化学馆的匾额。"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应该是那里原子炉的箴言,这样驱荀韩,直追孔孟,是可以使儒家恢复本有的力量。 UmuXs.CoM |
上一章 林语堂自传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林语堂自传,综合其它林语堂自传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林语堂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林语堂自传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