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借我一生  作者:余秋雨 书号:43251  时间:2017/11/4  字数:11354 
上一章   戴黑边眼镜的青年    下一章 ( → )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命爆发,街头的一切都变了样。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从学院回家。

  周末的家庭聚餐,爸爸经常因下班晚而迟到,但今天他却比我先回家。他历来严肃,今天却很和气。

  吃饭时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已有一种预感,爸爸要宣布一点比较重要的事情。然而一顿饭下来,他什么也没有说。

  放下筷子,他终于开口。他问祖⺟:“妈,还记得阿坚吗?”

  祖⺟一听就笑了:“怎么会忘了他,天下活宝!”

  爸爸扫了我一眼,然后对祖⺟说:“他揭发了我。”

  “揭发什么?”祖⺟问。

  “说解放的第三天,有一个人在江宁路边上掏出一个本子写了一句话给路人看,是反共字句,我看了,没有把那人扭送‮安公‬局。”

  “解放纔三天,没有‮安公‬局啊。”祖⺟说。

  “那也应该扭送解放军。”爸爸解释。

  “真是反共字句?为什么写在小本子上给路人看?”祖⺟觉得难以置信。我理解祖⺟的思路,在政权转移的时刻,传播那样的字句,胆大的可以写在标语上张贴,胆小的可以写在书信里秘传,不管胆大胆小都算合理;只有鬼鬼祟祟地写在小本子上塞给不认识的人看,最说不通。

  “其实本不是反共字句,是“一贯道”的一句说词,那人是“一贯道”的一个传道者,我记得。”爸爸说。

  “你怎么知道“一贯道”的说词?”

  “妈你忘了,我们住在塘沽路时,隔壁不是有一个“一贯道”的道场吗?我和小哥去玩过,听来的。”

  “那你照实说呀!”祖⺟说。

  ““一贯道”也算反动道会门,说不清楚了。”爸爸非常沮丧。

  祖⺟回到本题,问:“照阿坚的说法,他也看到那个人写反共字句了,那他为什么不扭送?”

  爸爸说:“他揭发了我,就成了⾰命群众,自己当然没事了。而且,我是员。”

  “什么?你是员?你什么时候参加国民的?我怎么不知道?”

  祖⺟显然是大大吃惊了。她不知道自己不问政治的儿子,还有一个可怕的政治⾝份。

  “不是国民员,是共产员。”爸爸解释道“这次运动,专整共产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你没当什么权呀。”祖⺟说。

  “所以他们只说我是混进內的。”爸爸说。

  “那你是什么时候混进去的?”祖⺟问。

  “全家搬到‮海上‬以后。那时我工作很努力,就被他们“发展”进去了。”爸爸说。

  “是不是你做那套卡其布制服的时候?”祖⺟问。

  爸爸想了想,说:“差不多那时候。但做那套制服可不是因为⼊,是为了做‮民人‬陪审员,坐在法院里象样一点。”

  对那套制服大家都还有点印象。爸爸穿上的头一天,经过西康路、‮京北‬路口的一家商店门口,就被头顶修屋工程队的油漆浇着了。油漆为深棕⾊,浇在深蓝⾊的卡其布上倒也不太显眼。当时没有专业洗⾐店,爸爸听从别人的建议用酒精擦过一遍,油漆没擦掉,反把边上的深蓝⾊擦得泛⽩了。因此,这套制服肩上一直扛着一小片近似‮湾台‬岛形状的棕⾊漆渍。

  “阿坚为什么要害你?”祖⺟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个问题。

  “倒也不是故意害我。运动来了,靠抢先揭发图个‮全安‬。”爸爸永远从最善良的角度来看人看事。

  他不知道,一旦列为批判对象,他真正的噩运就开始了。

  他,连同着他的老⺟儿,将长时间地成为苦风凄雨中的一个箭垛,任人发

  当事情越来越大的时候,有次祖⺟问他:“把你批判成这样,是哪个上级的意思?”

  爸爸说:“我太小,没有哪个上级会注意我,再说现在他们也自⾝难保。”

  祖⺟问:“那是谁的意思?”

  爸爸说:“好像是朋友们的意思。”

  爸爸渐渐感觉到,他不应该再与七十多岁的祖⺟讨论这些问题了,甚至,连素来不关心政治的我妈妈,也不必硬拖在里边。想来想去,能讨论的是他的大儿子,我。

  那天,他叫表妹到‮海上‬戏剧学院来找我,要我当天晚上回家,他有事要与我谈。

  当时要在学院找到我可不容易,像全国所有的⾼等院校一样,它早已成一团。我在总务科外面的走道上听到后面有悉的声音叫“哥哥”回头一看是表妹,有点吃惊。不知她已经问了多少人。

  局是由‮京北‬的学生打开的。先是两个⾼⼲子弟,一男一女,好像是‮京北‬航空学院的学生,站在我们学院的⽔泥球场上发表演说,主要是描述‮京北‬的⾰命形势,口气极大,好像昨天刚刚列席完政治局会议似的,闹得我们学院的学生目瞪口呆,发觉自己居然如此闭塞和无知。第二拨演说者来自‮京北‬大学,当时‮京北‬大学已被公认为文化大⾰命的策源地,一个叫做聂元梓的北大教师到‮海上‬文化广场作报告,跟来了一批学生,分头横扫‮海上‬⾼校。他们在我们学院演讲的口气要比上一次北航的学生平稳得多,但越是平稳越见气魄,似乎天下早在囊中,只需他们一步步花时间打理了。

  这两个报告刺了我们学院一些同学,开始造反。以舞台美术系为主,占据了学院的一栋灰⾊楼房,命名为“⾰命搂”贴大字报要推翻学院的现任领导,批斗一切“有问题”的老师,不惜采取“⾰命行动”这时所谓的“⾰命行动”主要是指抄家、打人、关押。这本来都是上级文件规定不允许的,但各校之间的摹仿和传染比文件更加有效。

  我所在的戏剧文学系三年级整个班级都与造反派彻底对立,被造反派们称为“对抗文化大⾰命的反动堡垒”而我则是这个反动堡垒的代表者。

  我与班內的同学们决定与外校联络,去寻找不赞成造反的伙伴。经顾泽民、曹畏同学的引见,找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个叫乔林的同学,他正在中文系组织一个会议反对造反;经李婴宁、惠小砚同学介绍,见到了通大学反对造反的一些同学。但主要还是在校內联络同道,讨论对策。大家谋划了一阵,设计出一个反败为胜的方案,没想到这个方案让我们失败得更彻底了。

  方案的核心,是动员我们学院少数民族班的学员来对抗造反派。他们都是贫苦出⾝,到‮海上‬来读大学,觉得是上了天堂,充満了感恩之情,又都纯净而善良,他们怎么会同意造反派把这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打倒呢?如果他们站了出来,学院的形势一定会扭转。第一次会议确实开得很好,少数民族班的学员同意我们的观点。

  但是,不知造反派同学做了什么工作,到第二次会议,情况全然倒逆。少数民族班的学员明⽩了只有文化大⾰命纔能抵制复辟,只有造反纔能开辟新世界,他们把怒吼转向了学院的领导,把拳头伸向了可怜的老师。这种裹卷着‮大巨‬感情⾊彩的行为既无可争辩,也无可阻挡,我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造反派彻底掌权后,原先跟随我们的一些同学也后悔了,重新学习报刊社论、上级讲话,重新站队。‮央中‬号召,大势所趋,怎么能要求这些同学有更正确的选择呢?在当时,更正确的选择又是什么呢?掌了权的造反派同学们转变立场,但必须把我和少数几个带头对抗的同学放在一边。他们当时都习惯把小事想成大事,觉得如果把我这样的人也团结进去了,那么,成天念念不忘的所谓“两条路线斗争”就失去了对立面的代表。

  这种看法很可笑,却正好成全了我,让我产生了一种英雄气概,心想各路兵士可以转营,堂堂将帅岂能变节,于是⼲脆仿效起明末遗民,把一⾝弱骨強橕成一⾝傲骨,把一脸茫然装扮成一脸冷然。至于心中还在坚持什么,天晓得,自己也不知道。

  当时一直陪着我不离左右的,是同班同学吕兆康。

  那时的校园,人头攒动,忙忙颠颠,我们两人每天六次从宿舍到食堂,又从食堂到宿舍来回行走,走得很慢,旁若无人,用筷子敲着碗。穿行在标语丛中,无所见,穿行在⾼音喇叭底下,无所听。几十年后外系同学说起对我当时的印象,都还记得我手里必有一个空碗,⾝后必有一个同学,走过时必有一阵木然而又⾼傲的敲击声。

  真正让我产生傲气的,倒是后来看到的一些事情。

  说起来,我对学院造反派的首领们虽然没有好感,却也不強烈厌恶,因为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了事,上了当,后来又遭了难。尽管他们当时从来不愿正眼瞧我一下,而我却从旁仔仔细细地看过他们。他们天天想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想着‮国中‬⾰命和世界⾰命,因此所发表的言论都空洞而狂热,却不会针对某个具体的老师、某件具体的事情。对于他们,我也有两点瞧不起:一是他们在校园里时时皱着眉头装成思考者的模样,却从来没有‮立独‬地思考过什么,因为他们的造反是按照上级文件的指示进行的;二是他们要打倒的人在当时早已是弱者,并没有还手之力,因此打倒的举动一点儿也不英勇。相反,在当时的情况下保护可怜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倒是需要有一些勇气的。

  最叫人瞧不起的,是泛涌在这些造反派首领背后的一大堆浑浊的泡沫。如果说,几十年后时过境迁,我还能与当年的造反派首领握手叫声“老同学”甚至成为朋友,却绝不可能对那堆泡沫这样做。学生中打人打得最多、最凶的,一定是那些哭着、喊着的“反戈一击”者,他们一开始不敢参加造反,后来看到形势大变,造反成了最‮全安‬的选择,便转过⾝来大打出手,而且主要是打老师。更让人恶心的是老师队伍中的某些人物,起先也许是以揭发别人来自保,后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天天揭发,月月揭发,年年揭发,揭发对象全是同事。再加上一些卑劣的人事⼲部,三天两头从档案里抛出几条没头没尾的材料,变成大字报公开张贴,于是“项目组”林立“批斗会”不断,任何最不可能成为斗争对象的人也不能不天天提心吊胆,全院终于陷⼊了一种彻底的混

  据我所知,‮海上‬和外地的绝大多数⾼校,情况基本相同。

  什么是“文⾰”灾难的民间版本?我以一个过来人的⾝份提请研究者们注意这样一些场面,而这些场面并不仅仅出自我们学院——

  一位文质彬彬的老者站起来,指着另一位站着的老者柔柔地说:“我希望你好好回忆一下与反⾰命分子潘汉年的关系。那年他来这儿,你离他只有一步之遥,他与你随意说笑,我虽然听不见,但相信反⾰命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他临走时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难道能否认,这不是一种责任的托?”

  一位中年女子对着另一位也是中年女子的负责人喊一声“你无聇!”让全场吓了一跳。接下去的愤怒话语是:“你居然当着那么多⼲部的面公然说,你年轻时翻过那本书!作为一个⼲部,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女人,你居然说得出口!广大⾰命同志,你们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书吗?我实在说不出口,但今天只能红着脸说出来了:金——瓶——梅!”说完她似乎要立即晕倒在台上,好像猛烈的怒火已经烧⼲她的精力,好像她说出那三个字已经使她丧失了全部贞。一位惊慌不已的女学生把她扶了起来。

  这次飘然上台的是一位副教授。当时评个教授很难,因此副教授已经満头⽩发。他在规劝他的一位好朋友:“只要放下包袱,再大的错误也能得到⾰命同志的原谅。作为老朋友我请你回忆一下,一年前你曾经在教研室提议,开一个⽑主席诗词讨论会。⽑主席诗词只能学习,怎么能讨论呢?难道你心中觉得还有争议的余地?因此你提出这个议案后,我沉默。我只是沉默,没有斗争,这是我的问题,我今天应该向⽑主席请罪,但是,你呢?”

  一位记好得出奇的先生又抢过了话筒:“忘了?你可以健忘,却不可以抵赖。我提醒你吧,是在十三年前,一九五四年三月十六⽇下午三时二十分左右,你说了一句有关刘少奇的奉承话。在第二会议室,你坐向朝南,左边三个人,右边两个人,名字我就不一一点出来了,由他们自己站出来揭发。你说那句话之前还清了两次嗓子,讲完后喝了一口⽔,茶杯是蓝⾊的,你真的忘了?”

  两个戴塑料眼镜的学生搬着五六本书、一大堆杂志、教材上台了,这种情况很少见,像是当场要公布什么罪证,全场立即安静下来。其中一个皱着眉头说:““文⾰”以来,大家热衷于批判走资派,但是大学和其它单位不同,最需要批判的是反动学术权威!”这话初一听有一点逻辑,发言者感觉到大家的注意力已被调动,口气更加昂扬起来:“什么是反动学术权威?那就是假权威,不是权威!我们战斗队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已经从全校教授、副教授的著作、论文、教材中找出他们是假权威的证据六百多条,真是触目惊心!这六百多条证据,将在《红卫兵战报》和《‮海上‬工人造反报》上同时刊登,现在,请我们的副总指挥选读其中一小部分。”

  站在他⾝边的就是副总指挥。那个人拿起一本书,翻到夹着红纸条的地方,开始“说文解字”说的时候还会经常去翻边上的一本字典,上面夹着很多⽩纸条。他的发言时间太长了,终于有一个穿着红背心的学生冲上台来,大声地背诵⽑泽东语录来阻止:“⾰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但台上那两个戴塑料眼镜的学生没理他,继续边翻书边讲。穿红背心的学生为了表示抗议,下台后愤而离场,跟着他离场的还有近百人,但整个会场至少有七百多人,绝大多数留下了,津津有味地听着。不是认真地听“说文解字”而是‮奋兴‬地听一个个昔⽇的大专家如何在专业上被两个造反派书生顷刻之间咬得千疮百孔。全场弥漫着一种‮感快‬。

  …

  这些发言,一般都能发起一片片很夸张的口号声。没有夸张的是,被揭发的那些人大多不能回家了,包括那些被揭露的“假权威”在內,而且免不了受⽪⾁之苦。

  只要上台发过言的人,第二天走在校园里便步履轻松,别人对他们也不敢小觑,总以为他们上台发言一定获得过当权的造反派的批准,至少没有被造反派阻止。这种心理气氛,极大地鼓励了大揭发和大批判,下一次大会也就开得更热烈、也更残酷了。

  那么,我可说说我的概括了:“文⾰”灾难的民间版本,是用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游在街角、埋蔵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怈的机会,而且把这种发怈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

  “文⾰”时期在民间的风云人物并不很多,他们各自的活动时间也并不很长,真正长时间大行其道的,是每个单位的失败者、嫉妒者、投机者、错者、无聊者,这些人由于特殊的政治机遇,成批地变成了诬陷者、栽赃者、报复者、怈愤者、审判者,而且都学会了装扮,装扮得大义凛然。

  这便是我在冷然傲然中的观察,这便是我与吕兆康四目一对便互相领悟的世态。

  说得再大一点,这也使我历来不大看得起那个总在夸张其事、总在偷袭别人的文人圈。我太了解他们。

  那天表妹在校园里呼喊我时,把我的心情立即带到了另外一个天地,冷然傲然的表情剎那间烟消云散,我赶紧问:“家里怎么样了?”

  表妹转达了爸爸叫我晚上回家与他讨论重大事情的指令,我朝她点点头,心想,我爸爸只与祖⺟、妈妈、叔叔商量大事的时代已经结束。

  学院后门有七十六路公共汽车,乘⾜五分钱的最低票价可到胶州路、余姚路口。再步行二十分锺,到达江宁路、海防路口,那个十年前从家乡搬来的家。

  祖⺟还是趴在台上看,今天她不是在闲看街景,而是在等我。

  桌上放着一碗酱油百叶结,爸爸微笑着推到我面前。我说已经在学校吃过饭了,便坐下谈正事。妈妈在里间没有出来,祖⺟招呼了一下又回到了台,他们有意退避,让两个男人第一次平等对话。

  爸爸说:“我的问题开始大了。一个当年同事,叫赵庸,你见过的,揭发我在一九五三年参加过一个座谈会,为一位私营企业家说了好话。他当时作了记录,现在把记录上缴给了造反队,成了罪证。”

  我问:“这有什么罪?”

  爸爸答道:“他们说,这是在解放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刚刚开始战斗的时候,站到了资产阶级一边,所以说我是阶级异己分子。”顿了顿他又轻轻地补充了一句:“昨天斗争会,给我挂的就是这么一块牌子。”

  “他们对你挂牌斗争了?…动手没有?”我没说“打”选了“动手”这个词。

  “没怎么动手。”爸爸回答得很暧昧。

  让他更伤心的是昨天当场再一次被朋友出卖的情景。他说:“最可怕的是赵庸上缴记录这个动作,好像既有证人,又有证据,一定有大罪。他又是我过去的同事和朋友,因此他举着笔记本上台时,下面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情景我能想象。

  我想了想,说:“必须立即拉回到你当年发言的实际內容。”

  爸爸说:“我记得,那天是看了报纸上陈毅市长关于团结私营企业家的报告,主持会议的人要我们谈体会。”

  我说:“那就找出当年陈毅市长的报告,与你的发言对照,揭穿赵庸的把戏。”

  但是,兵荒马的年月,哪儿能翻得到十多年前的旧报纸?爸爸想了半天突然记起,当时好像出版一种年鉴的政治书籍叫《‮民人‬手册》,上面一定有,图书馆也可能有保存。

  我想,惟一的出路,就是到我们学院的图书馆动脑筋了。但是图书馆在文化⾰命一开始就已经被查封,怎么办?

  ‮海上‬戏剧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大多是有“历史问题”的人物,不能教书了,却又懂书,就去管书。在这些管理员中,与我关系较好的是“右派分子”蔡祥明先生。前一阵学院有大字报揭发,说他有可能是“逃亡地主”

  人们说起“逃亡地主”就立即产生了一系列想象,好像罪大恶极的“⻩世仁”、“刘文彩”害死了很多“喜儿”之后仓皇逃窜,逃到‮海上‬一所大学的暗书库里躲着,这实在太有昅引力了。但大字报贴出来那么久,农民造反派并没有来抓他,这是怎么回事?我因为有一个“破产地主”的外公,大致能想象事情的基本面目,很可能是蔡祥明先生的老家有点钱,但他却一直流落在‮海上‬。

  我敲开了蔡祥明先生住所的门。那是教学楼东边一排小平房中的一间,三平方米左右,只能放一张小。我问起“逃亡地主”的事,谁知他一说比我想象的还简单,他曾对什么人说过,这宿舍太小,家乡房子大。“逃亡地主”就是从“家乡房子大”这个说法一步步“推理”出来的。

  我对他说,这事倒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有风吹草动还是会有人顺着这个罪名胡言语,因此应该把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写出来,还要把那天关于“家乡房子大”的谈话过程写出来,作为申诉上去,也算备个案。

  蔡祥明说他不会写这种东西,求我帮他写。又说要写这么多內容费事,这房间连一张桌子也没有,问我能不能菗时间到书库去写。

  这正合我意。我一心想着《‮民人‬手册》。

  那天我在尘封的书库里给他写好了申诉,他说昨夜反复思考还是暂时不上去,而且也不知道要给谁,暂且放在手边,等到有事时再。我同意他的做法,却早已在东张西望间看到了那一大迭《‮民人‬手册》。

  我提出要翻翻《‮民人‬手册》,他没有阻止,因为这个书名不会给他带来“散布反动书籍”的罪名。他说他要暂时离开一下去开会,一小时后回来,放我出去。

  等他走后,我连忙找一个凳子爬上去拿下两本《‮民人‬手册》,很快找到陈毅市长的讲话,还摘录了他正面评价‮国中‬民族资本家、私营企业家的几段话。

  抄完之后我舒了一口气,站起⾝来重新打量这个书库。

  书库本不陌生,但被查封了那么久,今天见到,如逢狱中亲人。这么多亲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没有出狱的时⽇。其实,没有它们,真正被囚噤的反而是我们。

  一小时后,我跟着蔡祥明先生悄悄地离开了书库。三小时后,陈毅市长的话已经写在爸爸的申诉报告中。

  我为我的工作效率而⾼兴。

  但是,谁能想到,正是我的这个举动,给爸爸带来了灭顶之灾。

  两个星期之后我知道了事情发展的具体过程。

  造反派收到爸爸申诉后认为是“翻案”开了一个小型的批斗会。爸爸又一次复述陈毅市长当年的讲话內容,造反派便大声呵斥道:“你知道吗,陈毅也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上的人物,‮京北‬已经开始批判了!”

  爸爸完全不知道这惊人的消息,随口嘀咕了一句:“对陈毅这样的人,不能过河拆桥。”

  “停——余学文!”一个陌生的声音尖利响起,爸爸抬头一看,是一个戴黑边眼镜的圆脸小个子男青年,以前从没有见过。他喊“停”后好一会儿不再有声音,无论是爸爸还是批斗会全场,都在等待。

  戴黑边眼镜的圆脸小个子男青年在喉底轻轻笑了一下,终于开口。下面这段,是他与我爸爸的问答——

  问:你刚纔是说,对陈毅这样的人不能过河拆桥?

  答:唔。

  问:你过去学过语法吗?

  答:学过一点,忘了。

  问:“主语”没有忘吧?

  答:这没忘。

  问:“对陈毅这样的人不能过河拆桥”这句话,主语是谁?你是说谁对陈毅这样的人不能过河拆桥?

  答:我们。我是说我们大家对陈毅市长都不能过河拆桥,不是专指你们造反派。

  问:专指我们造反派倒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那么年轻,无权无势,说得上对陈毅过河拆桥吗?

  答:我说大家。

  问:什么大家?你的级别有多⾼?

  答:我没有级别。

  问:一个没有级别的人能对一个政治局委员,一个国务院副总理过河拆桥吗?

  答:可能用词不当。

  问:你用词很当。你说对陈毅不能过河拆桥,是在说一个人。这个人的⾝份和地位,可以把陈毅当作渡桥和工具,你老实说出来吧,你究竟是指谁?

  答:…

  问:触及要害就不吭声了吧!其实你刚纔躲来躲去,就是在躲主语,躲要害。既然这样,我不能不在你面前⾼喊一声口号:誓死保卫伟大领袖⽑主席!

  …

  ——从那天晚上开始,爸爸的问题质变了。

  我听了爸爸对这个过程的叙述,头也晕了。“你这么一个小人物,怎么也碰不到上层政治啊。”我说。

  “不,全连上了。那次批斗大会后,我的另一个老朋友张茂宏揭发,说“文⾰”开始后不久我在路上对他说过,陈丕显打不倒。”

  “你说了吗?”我问。陈丕显先生是文化大⾰命之前‮海上‬市的一位负责人。

  “很可能说了。”爸爸说“我在广播里听过他的报告,口气温和,也比较实事求是,不像是坏人。而且全部打倒了,这个城市谁来管?”

  “你这是瞎心。”这话我刚说出口就后悔了。爸爸并没有瞎心,他只是在走路的时候与一位老朋友随口聊天罢了。

  “他们说我既为陈毅翻案,又为陈丕显翻案,因此是刘少奇、邓小平的孝子贤孙。”爸爸说。我没想到爸爸头上已经庒了那么多帽子。

  这显然是‮国中‬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在现代的变种,可称之为“大批判文化”这种“大批判文化”一旦与前面所说的“大揭发风嘲”相遇合,其效果近似于核裂变。“大揭发”有本事把一丝风影说成铁证“大批判”有本事把一声咳嗽判成大罪,结果,只要它们一连手,天底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快速成为元凶巨恶、窃国大盗、杀人魔王。

  爸爸的那些“老朋友”、“当年同事”突然热衷于揭发,已经使爸爸无招架之力;又不知从哪里闯进来这么一个戴黑边眼镜的圆脸矮个子男青年,核裂变立即形成。

  其实遭殃的岂止是爸爸,当时‮国中‬的万里山河,几乎全都沦陷于由大揭发和大批判融而成的灾难之中。

  爸爸不能回家了,关押在单位的一个小房间里,只有星期天看守人员休息时纔被允许回家拿点⾐物。批斗会每三天开一次,后来觉得內容太重复,大家听厌了,就改为一星期一次。

  最恐怖的事情是薪⽔停发。这是我一直不想开启的记忆闸门,其中储积着太多的悲苦,怕一时噴泻,连我自己也受不住。但这是全家的承受、老少的煎熬,这是灾难的核心、琊恶的杰作,我岂能避过?

  爸爸薪⽔停发后,单位里只发放“生活费”当时全国“被打倒对象”的生活费标准是统一的,即每月二十六元‮民人‬币。

  我至今不知道是‮京北‬哪个部门订下这么一个数字的,查遍所有的“文⾰”史料都没有查到。然而,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冤孽般的数字,天天在脑中盘算,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也许是什么人耝耝划定一天一元,扣去四个星期天,变成了二十六?

  但是,他们算的是单人。他们真的不知道吗,在当时,很多“被打倒对象”有着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很可能只有惟一的经济来源?

  而且,他们真的不知道吗,所有的人在星期天也要吃饭?

  当时在我家,这每月二十六元的‮民人‬币需要养活以下人口:

  首先是爸爸自己,关押处并不免费管饭。那年他四十五岁;

  然后是祖⺟,那年她七十五岁;

  妈妈,四十四岁;

  我,二十一岁;

  表妹,也是二十一岁;

  大弟,十八岁;

  二弟,十一岁;

  小弟,八岁。

  一共八个人。没有其它任何收⼊,当然也不可能保留存款,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一角。再扣去房租和⽔、电、煤的最低费用,每人每天七分。请当代青年不要误会,这不是指零用钱,而是全部生活费。

  爸爸在关押室里天天算这笔账,但他已经失去橕持这个家庭的权力。这个权力,已经落到我这个大儿子⾝上。

  当爸爸在关押室里期待着叔叔的时候,祖⺟和妈妈也在家里期待。她们商量几次,也不知如何去信。那天祖⺟下了决心:“再不去信,全家快饿死了,叫秋雨写,赶快寄!”

  据这个决定,妈妈亲自摸到学院来找我。

  妈妈认识我小学的全部同班同学和中学的部分同班同学,却不认识我大学里的任何一位同学。她来到我们学院后到处打听,最后终于经一位外系同学指点,找到了我的同班同学唐乃祥。

  唐乃祥安排她在我们宿舍边的一处树下等着,自己则与另一位同班同学王建华分头在校园里找我。

  当时的校园,更混了。

  “⾰命”没有带来一丝一毫期待中的昂扬气氛,无序的结果只能是无聊和无聇。此刻整个学校由谁在掌权已经全是表面文章,角角落落弥漫着一种既残酷又低劣的嬉闹。

  前些天传来一个笑话,说表演系一个姓彭的学生拿着道具去恐吓古典文学教师陈汝衡老先生,声言⾰委会已作出毙判决,由他来执行。陈汝衡先生哪里能够辨别的真假,被那个学生到墙角后,突然转⾝跪下祈求道:

  小将,小将,

  不要开

  我下有儿,

  上有老娘…

  讲述这个笑话的是戏剧文学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笑骂道:“这个老家伙,临死求告还押韵!”

  这几句说辞,几乎是‮国中‬传统故事中一切不幸男儿的委屈之声、⾎泪之言。我从那个青年教师的笑骂中快速逃开,暗自擦泪。

  记得唐乃祥同学终于找到我时,第一句话就是“你老娘来了”说完一笑,大家都想起了那段说辞。 UMuXS.cOM
上一章   借我一生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借我一生,综合其它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余秋雨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