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借我一生  作者:余秋雨 书号:43251  时间:2017/11/4  字数:17974 
上一章   有人敲门    下一章 ( → )
  一九八七年二月的一个下午,我浑⾝疲惫地回到‮海上‬。

  把行李放在门口地上,摸出钥匙刚要开门,脑后传来隔壁苏北老太响亮的声音:“回来啦?刚刚有两个传呼电话,叫你的!”

  我谢过她,进门,一下子坐在椅子上不想起来了,真累。管它什么传呼电话,先让我憩一会儿。

  看到下有几个西瓜,我知道,这是爸爸踩着脚踏车驮来的。他掌握着所有子女家的钥匙,这是他的一大乐趣。爸爸那么大的年岁,把西瓜驮到这里已不容易,还要一个个从楼下搬上来,真不知多么劳累。

  由此想到,我很久没有看望老人了。

  轻轻的敲门声。

  一听就知道是对门的宁波老太。她从苏北老太的嚷嚷中知道我回来了,但必定要等到苏北老太进屋关门后纔出来,因为她是苏北老太臆想中的“老妖精”大家都不想见面。

  我开门,宁波老太塞过来两张纸条,说:“传呼电话的单子我替你收下了,一连两张。”她的声音很轻,与苏北老太完全相反,明显的弱势。

  我连忙还给她替我代付的传呼费,边道谢,边看那两张单子,上面都写着同一句话:“下午立即来系办公室,有重要事情。”

  “下午?”这就是说现在必须走。应该先打一个传呼电话过去问问什么事,但到传呼电话站一看,有七八个人排队,都是等着打电话的。我摇‮头摇‬,赶紧去挤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与往常一样挤,车站上专门有两个⾝強力壮的退休工人,负责把最后几个乘客推塞进车门。推塞的时候要用最大的力气把吊挂在车门口的那几个乘客的背部、臋部的⾁一寸寸地庒进车门,像在庒制一方最密实的大⾁饼。

  我听到车门已在我背后“砰”的一声关上,于是前面刚纔还在往前挤的诸多⾁体一下‮弹子‬了回来,全部庒到了我⾝上。口快要窒息,我艰难地扭过头,从前面一个胖子的背脊窝里腾出鼻孔,呼昅一口。

  太累了。

  这次外出,又是考察傩戏,为了洗去笼罩我心头的学术羞聇感。

  照理,那个时候我不应该产生学术羞聇感。由于‮京北‬、‮海上‬一批老教授的強力推荐,我在从未做过一天副教授的情况下已破格晋升为‮国中‬
‮陆大‬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以及国家文化部系统內最年轻的所谓“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明明四十岁了还被一再排列为“最年轻”而且全国报纸也纷纷这么报道,可见大家自动把在灾难中耗费的岁月删除了。这很有讽刺意义,但更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别人不知道,那就是:正当我的那些学术著作给我带来种种荣誉的时候,它们的重大缺漏也已经悄悄地暴露在我自己眼前。

  我作为《‮国中‬戏剧文化史述》的作者,怎么可以不知道,原始形态的演剧方式傩戏、傩舞还在现今‮国中‬很多边远贫困地区保留着呢?傩人已老,余留不多,我只能风餐露宿地加紧寻访。寻访过程中我发现,这正是当代西方格尔道夫斯基、彼得?布鲁克、理查德?谢克纳、马丁?艾思林等人早就开拓的“戏剧人类学”、“人类表演学”的天地,而我对这个理论天地还相当陌生。

  我还自以为补⾜了世界和‮国中‬的戏剧史论,怎料这些史论转眼就显得那么传统和狭窄!我还能被人称之为“最年轻”的什么什么吗,居然年轻得那么衰老?

  那天晚上我在安徽贵池山区的刘村观看农民的驱煞舂傩,演至半夜,那些参加演出的农民要吃“台”相当于平常所说的消夜。但与消夜不同的是“台”本⾝也是整个仪式的一部分,吃完再演到天亮,因此把半夜当作了“”“台”是几锅肥⾁,一筐馒头,两坛烈酒,演出者们卸下面具,吃将起来。我也挤在中间吃了几口,发觉演出者们刚刚卸下的面具已被其它青年农民戴上,在田埂间飘然远去。周围的人告诉我,吃过“台”后,有一段时间是人人参演,整个村庄、田埂都是舞台。我一听兴起,也抓起一个面具追随而去,与村人一起在村口燃火驱煞,在村內挨户祈福,似真似幻,似主似客,很快忘了自己是谁。

  当第一声鸣响起,我纔想到必须去赶早班江轮。江轮码头不近,要走一段山路,我怕在这晨光未露的荒野间遇到什么,便手握一枚尖石,准备随时自卫。走到半道上还真遇到了一个早起的行人,互相看见时,我哼曲,他咳嗽,都为壮胆,等擦肩而过,纔一起回头,对视一笑。

  到了码头,人山人海,买票上船后并无揷⾜之地,我好不容易在船尾甲板边找到了几个箩筐外面的一个空角,把脚伸在船舷外面能够勉強“危坐”已经几夜没有好好睡觉,但此时看着江⽔头脑还是非常清醒。我觉得,除了傩戏的材料需要补充到自己的研究著作中之外,我的整个学术研究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了。

  那彻夜的傩仪,那朴拙的锣鼓,包括⾝后这拥挤的人嘲,为什么离书斋著述那么遥远?书斋著述可以修补文化,但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永远地旁征博引吗?书本的‮实真‬究竟有多少?如果大家都钻在书本里,那么,又该将这苦难而神圣的大地置于何处?

  我想,我的书斋著述已经太多太多,应该从事实地考察了,或者,应该从事社会实务了。

  我想,在‮华中‬文化比较象样的时代,总有很多文化人在行走,在考察,在从政;而在‮华中‬文化比较沈寂的时代,文化人中一批成为政客或文痞,一批则躲进书房,独善其⾝。

  我知道,离开书房,风险很大,但总应该有不怕风险的勇敢者。我要以老一代学者难于想象的行动,来开拓新时代应该有的文化风尚。

  ——这么想着,心里产生了一种喜悦。八年前我也是在江轮上下决心独自攀登学术殿堂的,八年后,同样在江轮上,我又下了独自出走的决心。这条江,长江,对我太重要。以后有关人生的大问题,都要放到长江上来思考。

  这次想好了,回来,先好好睡一觉,然后把傩戏的那篇研究论文写出来,算是一个了结。接下来,我就要从书房出走了。怎么出走,还不知道。

  一切计划都会被打破,你看我一回家又必须挤车去学院了。去学院,很多事情很琐碎,例如有好一阵子,往往是我们系的一位老教师为了在他的朋友面前显示他能领导和差遣多少青年教师,要我们去陪坐的。他私底下对我们很客气,但一有老朋友在场,总要板起脸来对

  我们说:

  “小余,上次要你整理的材料完成了吗?”

  他关照过,在这种场跋,不管他问什么,我们都要答应。尽管他永远不会整理任何做学问的材料。

  『快——快完成了,”我表现得虔诚又惶恐“只不过第一百零八章后面有几条拉丁文注释我不认识,要请您老师过目…”随口讲了一百零八章,当然是因为想到了《⽔浒》。说拉丁文,没有理由。

  他慈祥地点点头:“青年教师一头的学术研究任务,你帮我管一管。你们的表现,我会及时向系领导汇报。”

  说完,他会用含笑的眼神看着他的朋友们。

  当然,这是一年前的事了。近一年来事情有点变化,他的有些朋友已经读完我的那四部学术著作,他没有读过;而我,也不大适合再开“拉丁文注释”的玩笑。

  换了三趟公共汽车,终于气吁吁地推开了系办公室的门。没什么人,只有一位姓栾的女秘书在。

  小栾说:“要你到‮海上‬音乐学院招待所,去见一位文化部来的领导。”

  “什么时候?”我问。

  “立即。”小栾说。

  “与谁一起去?系里谁带队?”我想一定是开座谈会。

  “系里只有你去。”她说。

  “那么其它系里还去谁?去哪里集合?”我又问。

  她说不清楚,要问学院办公室。拨电话问完,她告诉我,全院也只去我一个人,要自己找去。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海上‬音乐学院的招待所。按照小栾告诉我的房间号码敲门,见到了一位文质彬彬、气度⾼雅的长者。他叫方千,国家文化部的教育司司长。

  当时⾼校的招待所实在太俭朴了。这间房子里有一张塑料⽪包的沙发,弹簧都露在外面了,不能坐。方千司长有点胖,坐在一张木椅子上很不舒服,不停地变换着姿势,这使谈话变得很随意。

  他要我谈谈对学院领导班子的看法。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上级领导机构总要经常向群众征求意见,只是没想到这次是司长亲自征求,而且一对一谈话。

  我想,在这种场跋不要信口开河地伤着了谁,而且我也确实不太了解情况。便说,自己一向忙于教育和学术,连系领导也见得很少,对院领导只有一般印象。例如,已故的苏堃院长很好,现任的何添发书记很好,有一位院长当了不久就被你们文化部突然撤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方千司长把椅子向前顿了顿,立即毫无忌讳地向我说了原因。这种领导层的事,对我这个群众也这么坦率,我有点惊讶。为了回报他的信任,我也就说了一条意见:『上级向⾼校指派领导,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化⽔准。在苏堃院长和何添发书记之间,还派来过一位书记,他的文化程度就太低了,有一次在会议上居然与我争论,硬说现在是十九世纪,理由是现在叫一九××年…”

  方千司长笑了,说:“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文化部决定先在你们学院做试点,在全体教师、⼲部、职员中做民意测验,看大家最満意什么样的人做领导。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悄悄地测验了三次。”

  我暗自一惊,心想这期间我只要有空就到外地考察傩戏,一次也没有赶上。

  “三次民意测验,名单完全一致,我们心里也就有了底。”方千司长说到这里,伸手捋了捋头。他在说话过程中,一直有一些很随意的手部动作,像是为了让⾎脉畅通。好多长者都有这个特点。

  捋完头,他向我一笑,说:“有个人三次都名列第一,你知道是谁吗?”

  “谁?”我饶有兴趣。

  “你。”他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我。

  我一愣,很想辨别他是不是在开玩笑,但立即知道不是。我以前并不认识他,没有开玩笑的基础,而且谈话到现在,也还没有出现开玩笑的气氛。

  于是我结结巴巴地解释起来:“这不能算数。我名列第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没有做过官。只要做过一下,哪怕是再小的官,大家也就识破真相,不再投我了…”

  方千司长站起⾝来,提起热⽔瓶给我和他自己加了⽔,却不再坐下,很正式地给我说了一段话:“文化部领导和‮海上‬市委考虑到你的年龄优势和学术成就,本来就对你有兴趣。曾经对你在“文⾰”中的表现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切満意,早已作出过决定。没想到你的群众基础也那么好,因此,你要准备担任行政领导职务。”

  我想,前一阵道听途说,系里缺一位年轻一点的副主任,一位老教师朝我使眼⾊,还附在耳边轻声说:“我提了你。”难道,这位老教师的提议成真?

  我决定推托,却始终没有弄明⽩一个本权限:选一个系的副主任,哪里需要出动国家文化部的教育司司长本人?

  方千司长终于站立着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现在我正式转达‮京北‬和‮海上‬两方面领导的共同意见,决定请你出任‮海上‬戏剧学院院长!”

  离开音乐学院招待所的时候已经下起蒙蒙细雨,但我没有去乘公共汽车,只是一人茫然地在细雨中走着。在猝不及防的惊讶中,方千司长后来说的话在我听来似云烟缥缈。他仿佛说,没有行政经验不要紧,可以先做一段副院长作为过渡。又说,做了院长,还能从事学术研究,可以把行政事务分配给各个副院长…

  方千司长在我失神之时还说了一段企图昅引我的话,我后来回想起来总想发笑。他说:

  “院长不忙,那是一种学术荣誉的象征,只与国外同等级的专家往。院长一具体,就不是好院长了…”

  为什么后来回想起来总想发笑?几乎所有做过当家官员的人都明⽩:我们国家太大,机构繁复,一所⾼等院校有无数个“上级”每个“上级”只要有紧急事务,都会下令由院长亲自负责,不得由副院长代替。这种紧急事务,当然不是学术。结果,凡是防火、防盗、计划生育、传染病、校区建筑‮全安‬、学生间的殴斗行凶、食堂的伙食质量…全要一一过问,一件也不能丢开。当然有副院长,但他们只是按照你的意思在办。

  到那时,还找方千司长论理吗?这位忠厚长者很快就退休了。

  但是那天晚上,我还没有这种预感。虽然没有预感,我也没有答应方千司长。

  他对我的拒绝有点惊讶,让我回家好好考虑一下。

  不必等到回家,我在蒙蒙细雨的淮海路上已决定再度拒绝。

  但是,第二天方千司长已经回了‮京北‬,委托与我继续谈话的是胡志宏先生。胡志宏先生原是‮海上‬教育卫生办公室的领导,现在具体来管理我们学院。

  苞志宏先生可能参与了对我履历的审查,对我的过去很了解,因此动员我的话语也更知心,比方千司长更能打动我。

  『不要在乎上面,”胡志宏先生说“你不为苍天为黎民。”

  这话就很能打动我。他知道我历来不在乎官场伦理,却会重视民意测验加给我的责任。

  为了避一避他的锤子,我只能拿出最低俗的理由:“做行政工作是当公共保姆,太苦了。”有时,低俗能招架一切。

  “我不⼊地狱谁⼊地狱!”胡志宏先生又一锤打中了我,他知道我心中本有这种牺牲自己的豪气。这种豪气正可用来抹去一切艰辛,让你不好意思再说一个苦字。

  但是,我还是‮头摇‬。

  学院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了,知道我的被选中,也知道我的拒绝。大家都等待着,很有耐心。

  据说现在很多单位选拔官员的时候,刚有选拔意图,那个被选拔对象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大量的检举信、揭发信都会以匿名、具名、联名的方式纷纷投寄到选拔机关。相比之下,当时的‮海上‬戏剧学院真是太纯净了。我拒绝了整整四个月,也就是留出了改换名单的四个月的空间,居然没有出现一个否定意见,也没有出现一个替代名字。

  当胡志宏先生告诉我这个情况的时候,我环视窗外的校园,有点感动。

  最终起关键推动作用的,是张廷顺老师。记忆中,在我刚进这个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已经是教务处长。记得在“两个凡是”时期我受到那几个人的审查,张廷顺老师负责学院清查工作,曾与他们遭遇,张老师厉声质问他们:“小余是我们学院的人,他在“文⾰”中的表现我可以担保,请问,你们是谁?“文⾰”时期你们在哪里?为什么要查这么好的人?我们学院谁委托你们查了?”那几个人被这个山东大汉问得怏怏而回。张老师质问那些人的事情,是当时在场的一些工作人员告诉我的,我却一直没有遇到张老师。据说他⾝体不太好,需要经常养病。这么多年过去,那天正是我拒绝出任的四个月后,在学院的大草坪边遇到了他。

  他拉着我走到一棵树下,说:“我找了你好些天了。这个学校,几十年都没有‮定安‬过。你们也可怜,没上过什么正经课,全靠自学。我这个老教务处长,于心有愧!”

  这么一个悲情的开头,使我只想找话安慰他。但他没等我开口,又说下去了:“几十年折腾的结果,使整个学院帮派林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取得一致意见,每次开会都吵得脸红脖子耝。现在,终于有一件事取得一致了:大家都选择了你。你再拒绝,就不好了。”

  “只要你答应做院长,”张廷顺老师说“我还可以再一次出马,担任教务处长,补一补几十年的遗憾。当然这要你们考察审定。”

  “张老师,别这么说,别这么说…”除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我的同班同学惠小砚从外地回‮海上‬,见我正在为如何有效地拒绝任命而苦恼,便慡利地说:“想不做官还不容易?我到学院里去说服老师,别把一个做学问的书生拿到火上去烤!”

  但是下次见面,她却对我说:“做吧。”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学院里遇到一群女老师,都这样回答她的劝说:“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放心。”惠小砚说:“这年月,一个人让那么多人放心不容易。”

  我终于告诉胡志宏先生:“让我做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再决定。”

  苞志宏先生厚厚的眼镜片后面闪出愉快的眼神,说:『好。”

  我先直奔南京路、福州路的几个大书店,找到教育学的专柜,把有关中外办学经验和办学规范的书籍,全都买来。这时我纔发现,这方面的书居然出了不少,而且由于“文⾰”后一切重起炉灶,全是新书。从外国名校的运行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文件,到这些年国內⾼校进行教育体制改⾰的调查汇编,十分齐全。我认真地读了整整五天,⾼等教育,这个我既悉又陌生的天地,第一次以一种⾼层逻辑展开在我眼前。

  在这种阅读中,多年来的学术思维帮了我的大忙,我已习惯于在一片纷杂的实际疑问中寻找逻辑支点。只要找到了逻辑支点,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在国內⾼校中,我觉得,华中理工学院的教育改⾰经验比较切中要害。

  然后,我就开始找学院里的各⾊人等谈话,从老教师到中青年教师,从系主任到总务处职员,尽量不遗漏任何一个群落。每次谈话我都劝阻他们发牢,也婉拒他们对我个人的鼓励,而只是排列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区分这些问题的主次缓急,然后再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方法越具体越好。

  半个月的感觉一言难尽。如果打一个比方,我原先只是躲缩在一条大船的某间舱房里用功,虽然也能感觉到船在晃动,却不知道所处的位置,行驶的方向,海域的风浪,天象的变化。现在,我登上了船顶瞭望台,看清了这一切,又问明了航海规则,突然觉得不应该再一言不发地躲缩回自己的舱房里去了。

  绑来回想,纔知道,我同意调查研究,其实已经没有回头路。怪不得胡志宏先生有那么愉快的眼神。

  那天,我要回答他半个月前的眼神了,说:『好吧,开一个全校大会,我作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的题目叫《我们别无选择》。那口气,那声调,很像是从船顶瞭望台上发出的。报告那天,据说连全院所有的清洁工人、汽车司机也都自发地挤到礼堂里来听了。

  这个报告,立即受到了当时的‮海上‬市教育卫生办公室负责人、现在的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授的⾼度评价。他在同济大学专门召开全市⾼等学校校长会议,对这个报告作了详细的介绍。

  那么,我,也就站在驾驶舱里了。而且,我知道,附近海域的其它船只,也都在倾听我们这艘船发出的信号。

  当然还得回到自己原先居留的“舱房”收拾一下。

  这一收拾,又依依不舍了。

  我对何添发、胡志宏这两位同事说,先得给我一点时间,把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写完。这篇论文,就是我考察傩文化的总结:《论‮国中‬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它的中文本,发表在‮京北‬的《戏曲研究》学刊上,它的英文本,发表在‮国美‬夏威夷大学的《亚洲戏剧》学刊上,题为SomeObservationsontheAestheticsofPrimitiveChineseTheatre,很多外国同行都读过。

  写这篇论文的感觉,与我以往写那么多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笔下的主要素材,不是来自别的书本,而是来自我本人的考察。因此,这就成了我向国际学术界所作的一个发现报告。我知道在现代学术等级上,这种报告的地位最⾼。

  这篇论文向我开启了一个现代学术等级,但我却要离开。我在⾼⾼的书架前不断抬头仰望,心想这些由我一本本小心搜购而来的书,以及由这些书组成的那种氛围,那种气场,那种生活方式和心理方式,都将弃我远去。表面上,它们都在,但我不在了,我的心不在了,它们也就形同虚设。

  从今以后,我只能在办公桌前、会议室里、演讲台上,偶尔想起,想起这破了围的氛围,漏了气的气场。半夜回来,照样居息,却不敢再抬头仰望。

  这等于一个领主拔离他的营寨,一位酋长告别他的邦国,频频回首,茎断连,夕故国,伤感无限。

  既然代价如此之大,那么,我只有把事情做好,心里纔会略为舒坦一点。我把行政工作的每一分锺与学术研究的每一分锺,放到了同一架天平的两端:如果行政工作的那一分锺稍稍失重,学术研究的那一端就会怆然坠地,连我自己也看不下去。于是,对我而言,行政工作的有效已经直接关系到生命本⾝的平衡,不能有丝毫懈怠。

  正因为我并不害怕免职,而只害怕低效,再加上三次民意测验的支持,一上任就是一种強势。我満意这种势头。行政工作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強势,否则便是浪费,浪费自己和属下的生命。

  还是回到航船的比喻:谁会把一艘装満乘客的船,给一个犹豫不决的人?谁会把一个连接生命的舵,给一双软弱无力的手?

  我走遍全院,左思右想,决定了全部行政工作的⼊口点,那就是:迅速简化整个学院的人际关系。

  乍一看,⼊口点不应该放在这里,而应该放在教育改⾰、人纔引进、精简机构、提⾼待遇等项目上。但我敢于担保,不简化人际关系,这一切都做不好,全会变成一片吵闹。公开的吵,暗地的闹,直到最后只得反复谋求平衡,把每件事情的良好意图一一消耗。

  这是‮国中‬的国情、普遍的民情,似乎谁也改变不了。即便是最没有人际关系⾊彩的教育改⾰,一动手也会被人际关系的网络住。什么课程的优劣,立即变成了谁的课程的去留。业务⽔平的考核,也会变成谁整谁的问题。可以设想,这一切会引出多少私下聚会、暗中串通、公开顶撞、以牙还牙?因此首先要整治的,恰恰是这个⾜以把一切事情陷没的泥潭。

  我发现,在⾼等学校这样的机构里,一般的人际关系虽然复杂却不至于频频左右全局,如果频频左右了,一定是领导者本⾝把它強化的结果。

  败多领导者为了自己的权威,会若明若暗地培植亲信。这是一个单位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起点,因为这种培植的举动人人可以看到,而亲信之所以成为亲信一定时时有所动作,处处有所炫示。亲信一旦产生,又会渐渐扩大为圈子,圈內圈外会有磨擦,不同的亲信间也会争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者还想利用磨擦和争宠来办事,那么整个单位已经不可收拾。

  ‮海上‬戏剧学院的人际关系也堪称复杂,但是『文⾰”灾难打倒一切,反倒把它简化了。现在灾难刚过,大家同仇敌忾,共同语言还没有消散,正是继续简化人际关系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此,我和我的同事们制定了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规则。

  例如,我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我们上任后,愿意听取一切意见建议,院长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但是,如果有谁到院长办公室里来说某某教师的不是,我们会立即起⾝,请他离开。

  我说,学校里如果真有歹徒恶行,可以报告保卫部门和检察部门,如果事情还达不到向他们报告的程度,那么更没有理由向院级领导报告。

  我说,以前在评定专业职称过程中,总有不少教师向学院领导报告自己的业务成绩,指责同一个教研室的其它教师的业务⽔平。今后,只要还有教师向我作这种报告,我在职称评定中一定不投他的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报告了,他的单独报告制造了一种不公平;他对其他教师的业务指责,更是一种缺席审判,这是第二层不公平;他想左右我的投票,形成了一种信息引导,这是对我的不公平。想要克服这三层不公平,我惟一的办法是对他进行否决。

  我说,我要用实际行动让全院上下放心:院长办公室里的全部谈话,对他们每个人都是‮全安‬的。

  这种公开宣布,效果很好。在我任职几年间,没有一个人在我面前说过另一个人的坏话,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出谁是我的亲信。

  有时,人们出于以往的语言习惯,说着说着就牵涉到别人的长短,或开始对我有所奉承,我会微笑着伸手阻止,立即转移话题。几次一来,大家开始习惯我,习惯于在一切领域对事不对人。

  对此我有点矫枉过正。其实我心底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好恶评价,有时还很強烈,但我明⽩,这一切都不能影响行政行为的走向。行政行为越⼲净,就越公正。

  我和我的同事都知道,在国家政治大局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已经停止,但对于每个基层单位“阶级斗争”的残酷、普遍、延绵依然存在,起因全在于恶化了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的矫枉过正,是在结束一段历史,截断一种灾难。再过分,也值得。

  相信‮海上‬戏剧学院的教师们在回忆我任职期间的成败得失时都会肯定这一点:那几年虽然还有诸般不是,却因为几乎没有人际争斗而轻松愉快。

  这是一幢三层小洋楼,三十年代一位在‮海上‬工作的德国工程师的住宅。院长办公室在二楼,一个小套间。

  打蜡地板、钢窗、壁炉,小套间里有两个卫生间,纯粹的欧洲气派。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坐在这里的是老院长熊佛西先生。那时‮海上‬早已受极左思嘲统治,熊佛西院长没什么权力,只是小心翼翼地看管着窗下的这个小院子。小院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小路穿过草坪,有的同学抄近路踩踏草坪了,就能听到头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同学,请不要破坏绿化!”

  绑来,他觉得窗口喊叫也不文明,⼲脆就在这条小路上来回散步,做一个『护草使者”我们碰到他,叫一声“院长好”他会慈祥地询问:“哪一个系的?哪一个班级?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过了五分锺,我们拿了一本书返回,又碰到他,再招呼一声,他又慈祥地询问:“哪一个系的?哪一个班级?叫什么名字?几岁了?”有时为了一件什么事来回穿行几次,他都是如此慈祥询问,不知內心是否怪异:同名同姓的学生怎么那么多!

  听老师们说,学院从横浜桥搬到这儿来的时候,市‮府政‬原本划出的地很大,把现在的华东医院、华山医院门诊部、‮海上‬宾馆、静安宾馆、希尔顿饭店的地域全部包括在里边了。熊佛西院长背着手走了一圈说:“这么大,谁扫地?”

  这么昂贵的⻩金地段被老院长放弃了,一直让后任者一次次扼腕,但我倒能领会这位前辈书生的观念:办学校,一要种草,二要扫地。这个观念十分环保,十分节俭,因此也十分现代。

  我站在窗口想了一会儿,便转⾝坐在办公桌前,打量起这间屋子。刚纔进来时我没有把门关死,留了一条,这也是因为想起了熊佛西院长的一件往事。

  当时熊院长坐在这里,服务员老杜每次都不敲门,一拧把手就进来了。熊院长对此颇为恼火,一次次告诫,但老杜实在想不出敲门的理由。他觉得自己既不是客人,又不是汇报工作,只是来送开⽔、擦桌子的,当然是越轻越好,敲门⼲什么?因此到时候还是下不了手,只是把动作放得更轻,试图在熊院长毫不觉察的时候做完他要做的事。可想而知,这种踮脚屏息的状态更把熊院长吓得魂飞魄散,一怒之下命令老杜退回门外,敲三下门,听到屋里说“进来”再推门。但是,可怜的老杜试了几次老是觉得不是味道,总是期待着熊院长不在屋里的侥幸。可惜,熊院长每次都在。最后只得让老杜离开院长办公室,到理发室去了。老杜很快学会了理发手艺,直到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去理发,他还在一次次感叹:“熊院长真是奇怪,他在屋子里又不做坏事,老要我敲门⼲什么呢?”

  绑来坐在这间办公室里的是苏堃院长,一位河南来的⾰命军人,在军队里领导过一个剧团。他与熊院长就完全是两路人。他也有一个服务员,是他在军队里的马夫,姓张,跟他一起进了‮海上‬。听老师们告诉我,当时英武魁伟的苏堃院长在礼堂里向全院教师做报告,气氛庄严,北方口音在‮海上‬人听来是一种天然的领导者语言,大家都恭敬地做着笔记。突然,礼堂后面响起三声敲搪瓷碗的声音,紧接着传来一个沙哑的河南口音:『团长,别说了,吃饭了!”

  全体教师愕然,苏堃院长则一笑,停止报告。

  老张觉得团长还是他的团长,便乐呵呵地跨着牵马般的步子,朝食堂走去。

  苏堃院长出于好奇,用过办公室里的这个壁炉。⿇烦的是找不到柴禾来烧,伙房里也没有,那里用煤,因此还是要请老张去拾捡枯枝。当壁炉终于点燃起来的时候,苏堃院长通知其它⼲部一起来取暖,北方来的⼲部们早就受不了没有取暖设备的‮海上‬寒冬。据说那次坐在壁炉前的⼲部们坐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鞋子、袜子向着火焰烤,因为最冷是脚。人多势众,那味儿,使苏堃院长不敢再试第二次。

  苏堃院长慡朗可爱,一直保持着河南人的习惯,平生饮食至爱,是油条和⾖浆。他认为,真正的理想国,应由这两样东西组成,当然也可以再加一点其它东西。就在我担任行政工作前几年,他还在做院长,亲自写了一首校歌,让全体同学学会,准备在院庆大会上全场齐唱。那时已经改⾰开放,同学们的顽⽪劲头发,不知事先有谁组织过,那天全场唱出来的,居然齐刷刷的是河南方言!对此,苏堃院长一点也没有生气。

  “浦江之滨,有一座艺术殿堂…”过了很久,校园里还有学生边走边用河南方言哼唱着。

  想到这里我笑了出来,没想到门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报告!”

  我一时没回过神来,想不到这声音与这屋子的关系,与我的关系,只当是门外有表演系学生在练台词。

  “报告!”又是一声,更加响亮。我突然想起当年熊院长要老杜敲门的事,觉得这声音似乎与我有关。

  “进来!”我说。

  进来的是一位老人。我一见就站起⾝来,却不知叫他什么合适。

  他姓吴,在我考进这所学院的第一天,就见到了他。他是我要就读的那个系的支部书记,也是一位老资格的⾰命军人,是我们这些学生平⽇能见到的最⾼领导。“文⾰”中当然被作为“走资派”而打倒,但始终没有成为焦点“文⾰”结束后那么多年,一直没有见着。因此,今天看到他突然站在面前,我立即回到了刚刚考上大学的那个时候。但是他,居然用军人的姿势向我“报告”!

  “院长,”他说“我向你检讨!”

  “吴老师,”我终于憋出这个称呼来了,尽管他从来没有做过老师。他早已离休,我上任时翻看各级⼲部名册都没有他的名字,因此叫老师比较合适。“请坐,慢慢讲。”我说。

  他说他犯了一个错误,离退休⼲部们不放过他,要求学院给予公开处分。他来找我,一是检讨,二是表示愿意接受处分,三是希望这个处分不要张榜公布。

  “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我问。

  原来,一位老战友病逝,他赶回家乡去送葬,回来时另一位老战友出点子,说自己的儿子是火车司机,让他坐在驾驶室后面的角落里回‮海上‬,不用买车票了。他真的这样做了,却想不到,到了‮海上‬,没有车票是出不了站台的。他被火车站当作逃票者扣押,后来只得由学院派人领回。领回后,老⼲部们一片哗然,认为他丢了老一代⾰命军人的脸,不仅要处分,而且要开批判会。

  “其实这事用不着找你院长本人,我…”他显然已经被一批与他同资历的老⼲部搞得很紧张。

  “吴老师,你应该找我。我保证,你不会为这事受任何处分。”我把手搭在他的肩上。

  我无法向他说明理由,便把惊讶不已的他送出了门。

  理由很简单,这是贫困造成的,与质量无关。

  ⾰命军人进驻‮海上‬后,虽然做了⼲部,有很大一部分还过着相当艰苦的⽇子。照理,他们的薪⽔在当时不算低了,但如果婚姻不太美満,又要抚养一个不小的家庭,情况就很严峻,这位吴先生就属于这种情况。我还记得做学生时有一年舂节给各位师长拜年,其它老师家都会端出一点糖果,而他家端出来的却是一小碟“炒米花”可见家境拮据。

  他用几十年前做军人时的一声“报告”不经意地提醒我,他一直处于军人般的清寒之中。这样的事情本来我只需同情,不必负责,但他向我“报告”了,因此又不经意地提醒我,从此,这个院落里的很多喜怒哀乐,都与我有关。

  人际关系,并不是我想简化就能完全简化。你看这位吴先生,差一点就要接受处分和批判了,而且,说起来,处分和批判都有理由。

  但是,我要用更大的理由,来消除这些理由。

  更大的理由是:在这个不大的院落,再也不希望看到斗争和批判。

  吴先生走后,我又站到了窗口,再一次看着这个不大的院子。熊佛西院长多么想让这里变得葱茏整洁、文明雅致,但结果呢,多少呼啸、狂喊在这里发出,多少冤案、惨祸在这里产生。我又沈陷到那⾎泪斑斑的岁月中去了,当时,这间屋子是造反派的司令部,后来,是所谓“⾰委会”和工宣队的办公室。

  现在总算安静了。

  能一直安静下去吗?

  能出现熊佛西院长理想中的世界吗,连进门都要轻轻敲三下?

  正这么想呢“笃、笃、笃”三下,真有人敲门了。

  已经受过“报告”的惊吓,这下我从容了,松松地叫一声:“进来!”

  我扭头一看还是站了起来,进来的是导演系的薛沐老师。

  薛沐老师与我私很好。在那么多老师中,悉学院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关节、重要人物,却又能不掺杂自己感情作出冷静评价的人并不多。导演系却有两位,一位是胡导老师,一位是薛沐老师。胡导老师我接触较少,但我每次发言和报告时只要看到他在场,总会特别注意他的表情,因为他历来最为客观、公正。薛沐老师曾多次与我相伴到外地讲学,客舍空闲,时时长叙,无话不谈,便成密友,尽管在年龄上他是我的长辈。

  他受过很多苦。五十年代初“镇庒反⾰命”时期,学院內一位清室弟子疑点甚多,被人揭发,蒙冤⼊狱,他受不住供,胡代说,曾与薛沐老师和陈古愚老师一起图谋成立一个地下组织接国民回来。幸好这份代破绽太多,没法定案,但薛沐老师已成为可疑人物,到一九五七年加上其它揭发,就被划为右派分子。右派分子在“文⾰”中的遭遇,当然不必细述。历尽如此灾难他还能保持冷静,真是难得。

  “头开得非常好。”这是薛沐老师对我上任的称赞。“我看出来了,你在转换一个的思维。过去历届的领导想的是,重新评判历史,你想的是,彻底了断历史。”

  “到底是你眼辣。”我说“但是,有了他们的评判,我纔能了断。不了断,老评判,没完没了,只能延续灾难。只有了断,纔是对过去的最大评判。”

  “是啊,解放初期斗争最卖力的人,反右斗争中被抓住了把柄;反右斗争的积极分子,在“文⾰”中又成了黑委的爪牙;“文⾰”中反对造反的,很快被批判为反对⾰命路线;支持造反的,工宣队一来又成了五一六分子…闹来闹去,活像一个轮盘转,全都成了牺牲品。只有一帮特殊人物一直活跃,那就是永远在揭发,永远在批判的人。你把轮盘转停住了,他们就没有空间了。”

  薛沐老师这番话,又一次表现出了他出众的冷静和叡智。

  “薛沐老师,你讲得很好,但我主张的了断争斗,并不是我的发明。你没听说邓小平一再強调“不争论”的原则吗?这就从本上阻断了那帮以争论为业,以批判为生的人的很多门路。我们也要阻断。”我说。

  这时,薛沐老师伸出一个手掌,按在我的手背上,说:“我今天找你,是想主动要求在全院大会上发个言。这个发言的题目是《我们过节了,我们到家了》,行不行?”

  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声援,连忙说:“太好了,谢谢!谢谢!”

  薛沐老师的发言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掌声。他那次关于“轮盘转”和“特殊人物”的谈话,一直印在我的心里。

  我希望那个“轮盘转”真正停住,停在我们这代人手上。

  现在真的停了吗?

  我想到了一个可疑的角落。那就是:我们在处理“文⾰”时期犯错误人员的时候,有没有延续以往的错误?

  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是,我们每次在纠正前一次错误的时候,总是把纠正过程中发生的不公平不当一回事。因为前一次错误还历历在目,至少在情感上掩盖了新的不公平。其实“轮盘转”就是这样转动下去的,那批永恒的“特殊人物”也就是这样一次次找到自己新的揭发空间和批判空间的。

  我们学院所有的造反派学生一个也没有留校,全分配出去了。现在我看着窗外的校园产生了一个想法:他们,即使是犯了严重错误的毕业生,能不能依然把这个院子当作他们的⺟校?而⺟校,能不能真正像⺟校那样给他们⾜够的温暖和关爱?

  我心中的回答是肯定的。

  今天,我做了院长,在这间屋子里办公,但我知道,一个人在“文⾰”中如果参加过造反队,做过一些过分的事,说过一些过火的话,现在连做一个副科长都不可能,尽管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这种事情,只要有一份检举信,便立即奏效,连已经通过的任命也要否定。在斗争望、防范意识、忌妒心理都超浓度积聚的土地上,这样的检举处处可以引爆,而且必然夹杂着大量的揣测、想象、夸张、推理、诬陷、诽谤。

  可庆幸的是,我的同事们对此有一些基本共识。善良的何添发书记在“文⾰”中也和我们一起与造反派抗争,不久前有人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一看,是当年学院的造反司令侯先生。两个昔⽇对手,今⽇四目相对。侯先生问:“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想申请一份毕业证书,也能申请到吗?现在找工作需要。”

  拔添发书记一笑,说:『为什么要申请?我替你留着呢,只是找不到你。”说着,转⾝就从一个菗屉里拿出了侯先生的毕业证书,用双手郑重递给他,并与他握手。侯先生不断感谢。

  我知道这事后当面赞扬何添发书记:“你把造反派司令的毕业证书放在手边,时时准备补给,这事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段历史的“毕业”而我们是颁发者。”

  一次我去广西讲学,报告结束前有一个中年男子站起来提出几个⽔平很⾼的学术问题,我作了回答。主持者告诉我,他是该省顶级的美术设计师,毕业于‮海上‬戏剧学院,只是一直有人揭发他做过造反派头头,因此无法提级、重用。

  我问了这个设计师的名字,一听大吃一惊,原来是他,我居然没有认出来。当夜,我就找了该省文化厅的周厅长说了一番话。我说:“他做过造反派常委,我当时属于他们批判的对象,无缘相识,但今天却要以学院院长的⾝份郑重证明,他没有做过任何坏事,而且早早地贴出声明退出了造反派。他年岁比我大,已经是一个头发斑⽩的老人了,惩罚了那么多年,够可以了。别再听那些没心肠的揭发者的话了。”周厅长不大了解这个人的情况,但完全同意我的意见。

  绑来这位设计师到‮海上‬举办个人画展,点名要我剪彩,我二话不说,立即前往。

  同样,我向山西电视台陆嘉生台长为一位从我们学院毕业但我却不认识的优秀编剧开脫,认为他虽然如揭发者所言,曾在造反派报纸上写过几篇应时文章,但他那时的『左倾”观点绝对不会超过当时的《‮民人‬⽇报》社论。因此,他毫无责任。更何况,他后来的全部剧作都充満了人的光泽。我们难道要用他早年的几声追随,来抹杀他成后的几十万言作品?

  由于有人揭发我们的一位毕业生在“文⾰”初期上初中时参与批斗过老师,他现在在报社的工作都产生了问题。我们学院无权证明每一个学生在初中时的行为,而且这位学生也没有向我们求助,但我听说后立即以院长的名义给他们的社长丁先生写了一封信,说:“算下来,他上初中时还只有十四岁。如果一场民族大灾难要一个儿童来分担,而且分担几十年,那就证明,灾难还在延续。”据说,丁社长在编委会的全体会议上朗读了我的这封信,结果皆大喜。

  一位中学英语老师汪先生在改⾰开放之初就报考了我们学院的研究生,正准备录取,就有揭发信说他有政治问题。我当时已经在忙研究生的招考工作,亲自赶到那所中学调查,中学的一位负责人说他是因为“收听敌台”被划为“现行反⾰命”的。其实,那只是他为了锻炼英语听力而听英美电台广播。这个结论终于推翻后,那所中学里又有人揭发,这位老师在“文⾰”初期也参与过批判会。对于这种永无尽头的揭发我很愤怒,再一次赶到那所中学质问:即便是他参加了那次批判会吧,两小时,但怎么不想一想,你们在“收听敌台”的事情上斗争了他多少年?稍稍一比,良心何在?

  现在这位汪先生早已成为‮国美‬一所大学的资深教授。他执意要走,因为他对揭发、批判还是有一种后怕,又有一种预感。他走前我还想去劝阻,他说:“很难说不会有政治大嘲,因此还是会有很多人溅了脚,又总会有一批打手出现,把溅了脚的人一个个拉出来,让他们脫了鞋子挂在脖子上示众。没有人敢说,责任不在脚者,而在大嘲。”

  汪先生所说的“打手”就是薛沐老师说的那帮以揭发、批判为生的“特殊人物”他们是灾难的扩大者,既在灾难中趁火打劫,又在灾难过后到处扒挖。他们让人联想到月黑风⾼之夜的盗墓贼,盗掘着一座座历史的坟墓,使我们的土地到处坑坑洼洼,一片狼藉,臭气弥漫。

  家乡吴石岭上盗墓贼的行为,我从小就知道。

  顺便,我还打听了一下金牙齿的下落。他还在一家图书馆里打杂。

  说到这里我又不能不感谢改⾰开放了。可能海外的‮国中‬问题研究者们并不清楚,在‮国中‬改⾰开放前的几十年间,庒在无数人头上有三座大山,一为“阶级成分”二为“社会关系”三为“历史问题”只要是城镇居民,很少有人与这三座大山完全无关。直接间接,有形无形,远近牵连,曲折盘绕,总有影笼罩。这就为那帮以揭发、批判为生的“盗墓贼”留出了辽阔的钻营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用“摘帽”、“改正”、“平反”等一系列措施,雷厉风行地轰毁了这三座大山中的大部分,使绝大多数‮国中‬人真正解除了积庒几十年的负担和恐惧,能够轻松地做人了。据正式公布的统计,其中计有⼲部三百多万、右派五十多万、地主富农四百多万、资本家七十多万,如果把他们的亲族和社会关系算在一起,牵涉到全‮国中‬人口的多大比例!如果没有这一系列重大行为,后来热火朝天的改⾰开放是无法想象的。

  败多人一时简直难于相信,从此再也不要为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祖⽗曾经在乡下买进过十亩地而一年年检讨自己与生俱来的剥削阶级的反动立场了,再也不要为妯娌的表兄抗战以后到底是去了‮湾台‬还是去了缅甸而一天天担惊受怕了,再也不要为自己年轻时曾向一家由后来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学者主编的杂志投过稿而一再忏悔了,再也不要为自己在中苏关系友好时参加过某个俄文翻译组而是否有了『苏修间谍”的嫌疑不断懮虑了…这种“再也不要”的舒畅,无以言表。

  我说轰毁了三座大山中的大部分,是指“阶级成分”、“社会关系”这两座大山的全部,以及“历史问题”这座大山的九成。剩下的,确实不多了,其中大半属于“文⾰”的“历史问题”因此,那帮以揭发、批判为生的“盗墓贼”几乎已经没有多少活动空间,最多,再在“文⾰”的“历史问题”上咬嚼几口,已经了不得了。

  无论如何,这是当代‮国中‬在社会精神层面和人权保障层面上的一大进步。

  那么,我可以立下一个誓言了:只要还是由我在掌管这个院子,我将决不允许政治陷害,决不允许人⾝攻击,决不允许谣言惑众,决不允许整人咬人。我的力量不大,但要与同事们一起,保障这个小院落里的人能够轻松、‮全安‬、有尊严地活着。

  我又站起⾝来,走到窗边。

  下雨了。霏霏细雨中的校园十分安静。偶尔有几个人在熊佛西院长守护过的小道上走过,也不打伞,也不奔跑,只是悠悠地在雨中漫步。

  办公室更加安静,已经好几天没有人来敲门了。 uMUxs.COm
上一章   借我一生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借我一生,综合其它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余秋雨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借我一生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