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白门柳2:秋露危城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白门柳2:秋露危城 作者:刘斯奋 | 书号:44494 时间:2017/12/1 字数:17194 |
上一章 第八章(1) 下一章 ( → ) | |
一 冒襄跟着淮扬总督史可法的行辕,在淮河一线巡视,已经有好些天了。 他是从如皋动⾝前往南京,途经扬州时,应史可法之邀,随同前来的。虽然两个多月前,他在长江边上的包港,同逃难南来的方以智意外相遇时,就说过要上南京去,但是回到家中之后,又有大量善后事宜需要处置,本无法脫⾝,结果便拖了下来。后来,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在北方全线溃败、仓皇西撤的消息传来,江南形势重新趋于稳定;加上方以智从南京写来了书信,对那里的朝局和社局作了颇为恶劣的描述,冒襄也就把先前的心思放淡了。 不过,朝廷最近却颁布了一项诏令,征召各府县在过去的乡试中曾经名登副榜的贡生,前往留都报到,准备量才授职。不少亲友都劝他应征,他的⽗亲冒起宗也有这个意思,冒襄不好过于拂逆他们的心意,加上他自己毕竟也想去露一露脸,便匆匆收拾行装,带着董小宛离家启程。 他们是八月初一到的扬州。在史可法的幕府里,冒襄意外地碰见了张自烈。从朋友的口中,冒襄进一步了解到近几个月来朝廷当中两派纷争的许多情况。据张自烈说,刘宗周那封上疏的后果非常糟糕,以至马士英切齿大骂,发誓与东林方面较量到底。 “这其实都是周仲驭、⻩太冲他们闹的!”张自烈叹息地说“局面已经到了这一步,他们还不顾利害,一意孤行,听说定生也曾一再劝说,他们只是不听。只怕兄去了,也未必能有作为!”听了这些介绍,冒襄那本来还有点起劲的心情,重新冷了下来。不过,既然出来了,总不能中途又退回去。正好这时候史可法决定上淮河一线去巡视,邀请他同行,冒襄便不推辞,临时把董小宛安置在扬州一位人家里,自己带着冒成跟随总督行辕一道北上。 现在,他们离开扬州已经很远。一路上,有张自烈和其他一些幕僚做伴,冒襄倒不寂寞。加上史可法时常停下船只,亲自到岸上的营寨村镇去听取当地官民的报告,也使冒襄获得不少了解实情的机会,接触到许多过去所不知道的情况。例如,过去他只听说,⾼杰、刘泽清、刘良佐、⻩得功等人在淮扬一带争夺地盘,闹得地方上人心震恐、⽝不宁,现在他才知道,民众受害的程度,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官兵们经过的地方,常常整个村子、整个圩镇都给抢掠一空,有的则⼲脆烧为焦土。一般的老百姓,顶幸运的是预先逃匿到野外,否则被残杀、被殴辱、被強xx,便成了他们或她们最普通的命运。至于事后,那些逃匿者回到家里,看见一切都已然,无以为生,因而被迫再度逃亡,或者饿死、杀自的也不在少数。直到如今,侥幸活下来的百姓,每当向史可法诉说起当时的种种惨况,依然哭声震天、痛不生。虽然如此,却很少有人要求大老爷替他们申冤做主。大约他们都清楚,即便是大老爷,对于那些残暴凶横的官兵只怕也无可奈何,说了也不会管用。面对这种情况,冒襄的心里,像塞进了一团沉重的铅块,一阵一阵地往下坠。再譬如,以往他只听说,四镇当中除了⻩得功比较能约束部下之外,其余几支军队都是纪律松弛、作风败腐。这一次,他跟着史可法出其不意地查访了运河沿岸几处军营,才发现里面军容不整、兵械残破不必说,而且还严重地缺员。号称拥兵千人的一个军营,点起数来只有三四百名,却令人惊异地养了一大群妾和奴仆。不仅军官有,连士兵也有。那自然是掳掠而来的。这些人的⽇常生计,照例就靠冒领的那一部分缺额的粮饷来维持。有好几次,冒襄都碰见营里的官兵们正在酗酒、赌博、情调、斗殴。 与其说是军营,不如说像个贼窝,甚至连贼窝都不如,只同一伙随便凑合的流氓乞丐相差无几。冒襄发现,每当看见这种情景,史可法那张刚毅黧黑的脸就变得愈加沉,一双眼睛也在紧皱的眉⽑下发出霍霍的光芒。不过,他始终没有开口斥责,只是咬紧牙关,掉转头,咚咚咚咚地大步向外走去。 八月初十⽇,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淮安府城。预先得到通知的东平伯刘泽清和淮扬巡抚田仰、副总兵刘孔和等一群文武官员,已经在城外的接官亭守候着了。这个刘泽清,半年前还依附东林,以清流派为标榜,自从发生了北都之变后,他就坚决倒向了马士英一边。听张自烈说,前些⽇子,他甚至当着姜⽇广的面破口大骂,狂言要杀尽东林——分明是一个十⾜的奷恶之徒。至于田仰,则是马士英的亲戚兼心腹。如果说,对于这两个人,冒襄本来就不抱好感的话,那么经过这几天沿途考察,他的憎恶就更增加了十分。所以,当史可法把他连同别的幕僚一道,介绍给主人时,冒襄只板着面孔淡淡地一揖,就走了开去,本不同他们寒暄周旋,待到上马⼊城时,也故意落在最后。他暗暗打定主意,在未来的场合中,除非迫不得已,绝不同那两个家伙打道。“哼,反正我什么都不是,即便史公也怪我不得!”他冷冷地想。 现在,他们已经行进在淮安府城的中心大街上。淮安是运河边上的重镇,正当⻩河与淮河汇的要冲,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本来,这一带的防务是由东林派官员路振飞负责。 今年三四月间,当北方警报频传,⾼杰、刘泽清的败兵到处肆那阵子,路振飞率督军民悉心守护,确保了淮南一带的全安,颇受士民拥戴;谁知,却因此遭到马士英的猜忌,不久就被排斥去职,而由田仰取代了他的位置。到如今,再加上一个刘泽清,这淮安府实际上已经成了马士英在江北的重要势力据点。自然,对于史可法的莅临,刘泽清等人也还得保持表面上的礼节。所以,城中照例先净了街,队伍仪仗所到之处,行人都给赶进了两旁的小巷或者房子里去。通衢之上变得一片静肃,只剩下马蹄和战靴行进时所发出的庄严而杂沓的声响。 然而,渐渐地,有一处景象引起了冒襄的注意:街道两旁,那鳞次栉比、望衡接宇的房舍,不知怎么一来,忽然中断了。长达半里的地段间,整片整片的房子都给拆平。在腾出来的广阔空地上,堆満了砖、瓦、木、石,以及成堆的沙土。一座宮苑式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虽然只是初具形态,但那宏大的规模、奢华的气派已经分明可见。在同史可法相处的这些天,冒襄常常听对方谈及北伐的计划,并且认为皇上最好能御驾亲征,以励军民的士气,所以他估计,那可能是在建造供皇上驻跸的行宮。“不过,眼下新遭国变,府库匮乏,即使是皇上暂时驻跸,其实也不须大兴土木,作此无谓的糜费!”冒襄暗暗地想,于是回过头去,打算向同行的本地官员探问个究竟。就在这时,走在他旁边的张自烈已经先发问道:“请问⾜下,那里所建的,是什么处所?” “不敢,”同他们并马走着的一位窄脑门、尖下颏的中级官员拱一拱手,低声回答:“那是本镇刘大人新建的府第。” “什么?”分明吃了一惊的张自烈失声说“瞧这派势,便是皇上的行宮也不过如此,怎么…”“先生低声!”那位官员连忙制止,随即殷勤地介绍说:“先生莫非不知?刘大人如今已是伯爵之尊,又蒙圣上俾以重寄,长驻此土,自不能草草塞责。营建府邸,正⾜见心志之坚呢!” 听着这一番无聇的遁辞,冒襄心中然大怒,正想揷上去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当此乾坤颠覆,大敌当前之时,为将者即卧薪尝胆,犹惧不济,而竞大兴土木,壮丽埒于王居,又岂能不令人诧怪!”但是,对方不待冒襄开口,已经絮絮叨叨地向张自烈称道起刘泽清的“贞风德政”来。冒襄明⽩,对于这种谄佞之徒再说也是⽩费,于是把涌到嘴边的话強自忍住,心中的愤懑却更添加了十分。 二 到达主人为他们安排的下榻馆舍之后,接下来,照例是由史可法接见当地的文武官员。冒襄因为无须在场,便拉了张自烈在馆舍里随便闲走,一边同对方换进城后的观感,一边忿忿地议论刘泽清的骄僭无状。由于越说越反感,到了傍晚,当包括张自烈在內的一群幕僚都跟着史可法前往府衙大堂,出席当地为他们举行的接风宴会时,冒襄便推说⾝体不适,不去参加。待到大家都走了之后,他命冒成弄来一壶酒,几样小菜,独自坐在小方桌前,一边闷闷地自斟自饮,一边默默地想起心事来。 如果说,三个多月前,冒襄曾经是那么急于前往南京的话,那么,此刻他却想到,自己这一次出来应征,真可以说是无谓得很。 诚然,去同社友们见上一面,多少有助于平息他们的不満和非议,可那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虽说留都如今已经建立起一个新朝廷,有了一个新皇帝,但是国家的权柄和军队,却把持在马士英、刘泽清这样一些权奷小人手里,有志之士又能有什么施展的机会,大明又有什么中兴的希望?他又想到,自从史可法被迫到淮扬督师以来,据说光是为了调停桀骜不驯的四镇总兵,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间,曾经被⾼杰软噤在僧寺中达一个多月之久,完全失去了自由。最后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杰,并调解了⾼杰同扬州官民之间的纠纷。从表面看,如今四镇总算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各自进⼊指定的防地。但这些武人向来拥兵自重,惟利是趋,万一局势再度有变,又安知他们是否真靠得住?至少,从今天看到的刘泽清在城里大修府第那件事,就不难明了他们到底把国家拨给的军饷用在哪里,他们一心追求的又是什么。 而史可法还不辞劳苦地到处奔走,设法安抚他们,为他们请饷,指望这些人能为国效命,真是可哀可叹!接着冒襄又想到,这一次来扬州,最痛心的是,已经再也见不到郑元勋。无论如何,郑元勋可算得上是一位能⼲的人才。前些年自己放赈救灾那阵子,就曾经得到他的有力协助。如果郑元勋没有惨死于民之手,凭着他在扬州的名望,或许对史可法会有一些帮助…末了,冒襄还忽然想到陈圆圆。自从两年前,陈圆圆被国丈田弘遇強抢到京北去之后,冒襄就再也没有听到她的消息。 事实上,他也不想打昕。直到这一次,他才从张自烈口中得知,后来田弘遇又把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据说吴三桂对她极为宠爱。 但是在三月十九⽇之变中,由于她留住在京北,结果竞落⼊了“流贼”的权将军刘宗敏之手。听说吴三桂闻报,愤怒异常,这一次毅然举兵讨“贼”与此可以说不无关系。冒襄感到奇怪的是,在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当时,心中竟是那样平静、淡漠,就像在听一桩遥远的、与自己毫不相⼲的传闻似的。只是到了此刻,夜深人静、寒灯独对,那些淡忘已久的昔⽇情事,才又一幕一幕地重新呈现在眼前。他的心,也隐隐感到了一种被咬啮般的痛楚。 “大爷…”一声悉的、踌躇的轻唤自门边传来。冒襄本能地转过脸去,看见冒成正站在那里,昏⻩的灯光照亮了他那张言又止的、恭谨的脸。 “少爷,门外来了一个客人,求见史大老爷。”仆人垂着手,迟迟疑疑地说“把门的军校因史大老爷不在,不放他进来。但他说有极紧急的要事,非得见到不可,宁愿在此守候史大老爷回来。军校不敢做主,央小人来禀知少爷,请少爷示下。” 说完,觑了觑主人,又赶紧补充说:“小人也说少爷眼下⾝子欠安,不能烦扰——要,要不,小人这就回复他,把那人打发走便了?” 冒襄默默地望着仆人。他还被那种软弱的、绵绵的情思绕着,没能立即作出反应,过了片刻,才随口问道:“嗯,是什么人?可有拜帖?” “禀大爷,他未带拜帖,也不肯报姓名。” 如果是正常的求见,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冒襄确实不打算理会。可是仆人的回禀,却使他有点惊疑:“莫非来人真有机密事宜要见史公不成?倘若如此,可不能误了大事!”这么一想,他就警觉起来,吩咐说:“好吧,命军校在他⾝上搜一搜,若没有什么时,就带他来见我!” 也许还要经门卫搜检的缘故,冒襄等了一会,仍未见客人进来。他感到不耐烦,便站起来,走出天井去。就在这时,远处的月洞门那边响起了脚步声,一个⾝材⾼瘦的男子跟在冒成⾝后出现了。昏暗中看不清他的脸,只有从那一⾝青⾐小帽,判断出那大约是个平民。 “嗯,你是…”等来人走到跟前,做出行礼的姿势时,冒襄打量着,问。同时疑惑地觉得,对方那一张眉⽑稀疏的青⽩脸,有点眼,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 那人没有立即回答,也在上下打量着冒襄。廊灯下,他的神情显得有点紧张,一双小而亮的眼睛,正闪动着警觉的光芒。 “你到底是何人,因何事求见史公?”冒襄又一次问,略觉不快地皱起眉⽑。 “敢问,兄台莫非是如皋冒辟疆先生?”那人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惊喜。 “…?” “下官刘孔和,先生莫非不认得了?” 刘孔和——淮安府的副总兵官。今天下午随史可法进城那阵子,冒襄在接的文武官员中曾经同他照过面。现在一经提醒,他就想起来了。但堂堂的一位⾼级将官,竟是眼前这么副打扮,神情又如此诡秘,却把他吓了一跳。 “刘某虽⾝在军伍,也久闻先生盛名,请受学生一礼。” 按照当时重文轻武的礼制,即使一名普通秀才,也有资格同总兵官分庭抗礼,所以刘孔和这种举动也不算过分。冒襄连忙答了,一拱,随即做出手势,打算把对方让到外间花厅上相见。 但是刘孔和站着不动。他左右望了望,庒低声音说:“学生此来是有要事面禀阁部大人。阁部大人赴宴未回,本拟守候,不意得晤先生,实乃天幸。惟是外问非谈话之所,不知可否借尊寝小坐?” 认出对方的⾝份之后,冒襄倒是放了心,见他说得慎重,便点点头,把对方让进起居室里,重新行礼坐下,一面吩咐冒成奉茶,一面望着客人,关注地问:“不知将军有何见教?” 还在前来淮安的路上,冒襄就听人介绍过,刘孔和是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鸿训的儿子。刘鸿训当年曾奉诏主持审定魏忠贤“逆案”凭着耿耿正气,排除各种阻力,把包括阮大铖在內的一大批阉分子分别立案定罪,在朝野中赢得很⾼声誉。后来,刘鸿训因为争谏朝政,冒犯了龙颜,被论罪谪戍,死在边关。由于这一层关系,冒襄对于刘孔和也自然而然产生了亲近之情。不过,使他感到意外的是,刘孔和听他这么一问,那双小眼睛里忽然冒出了晶亮的泪⽔,没等流下来,他就用了一个匆遽的动作,一下子跪倒在地上。 “刘某此来,是求史大人和先生搭救命。先生千祈应允!” 他用凄悲的腔调呜咽说,咚咚叩下头去。 冒襄大吃一惊,本能地跳起来,双手拦住他:“将军不必如此,不必如此!耙槐咚担槐甙讯苑街匦虏蠡匾巫由希弊鸺萦惺拢挡环痢?若非冒襄力所不逮者,自当承命。“停了停,等刘孔和的情绪稍见平复之后,他又怀疑地问:“听将军适才所言,像是有人意加害于⾜下,不知所指何人?” 刘孔和没有抬头,但脸容却显得愈来愈冤苦、悲愤。半晌,他才咬着牙。叶出三个字:“刘、泽、清!” “什么?刘——是、是他?”冒襄更加愕然。他本想问:“刘泽清不是你的本家侄儿么,怎么会加害于你?“但是,看见对方咬牙切齿的样子,又住了口。 “论辈分——”仿佛意识到他的疑问,刘孔和接着说“他本是学生的侄儿。 早年先⽗在⽇,他常在我家奉承,是学生将他带人行伍的。谁知他地位渐崇,却以怨报德,反过来处处抑勒学生,颐指气使,已非一⽇,学生也不与他计较。前些⽇子,他拿来一首自作的诗,问学生好不好。是学生一时托大,调侃了一句:”不作更好。‘他即时变了脸。当下虽无别话,过了几⽇,却命学生带本部两千人马出巡河上。学生明知他挟嫌报复,也惟有姑且远⾝避祸。前几⽇,他忽然命学生回来,指定除却二百亲兵外,不许多带一兵一卒。 今⽇参见阁部大人时,他又说明⽇要在东校场阅武,并当场指学生为阵前指挥。 此命事前实未有片言向学生提及,因此愈知他不怀好意。明⽇校场之上,他必借机寻仇,置学生于死地。学生惶急无计,不得已前来求见,祈请阁部大人及先生为学生调解此事,再造之德,誓不敢忘!懊跋遄邢傅靥甓苑降募鼻星笏獠派陨悦靼坠础2还踉笄逦嗽傩妆羰墙鼋鑫艘痪涞髻┑幕埃推鹕被乙钡氖巧砦弊鼙氖迨澹次疵饬钊擞械隳岩灾眯拧:慰觯萘蹩缀退担踉笄宕蛩阍诿魅赵谋诩涠郑绞辈皇怯惺房煞ㄔ诔∶矗孔萑涣踉笄逡ǜ瓷比耍膊恢劣谟薮赖教粽饷锤龀『舷率帧R蛭坏└镀疲墒峭巡涣烁上怠C跋寰醯茫饬蹩缀桶顺墒歉抖饺盏囊呕盗耍耘帽哂埃枫纷晕!?于是他微微一笑,说:“东平伯纵然不怿于尊驾,则出尊驾于河防,已是报却此事。 明⽇阅兵,众目睽睽,恐不至于再生枝节吧!啊鞍。弧O壬兴恢讲淙似考霰乇ǎ堇毙妆捣浅@砜梢圆舛取G罢咚谏蕉蚋珊虺⒉污浪环ǎ愠煤哜茫肪保杀偕薄?另外——“刘孔和停顿了一下,担心地望望窗外,庒低声音说:”仆昨⽇才从东平伯幕中的一位相知处听闻,只因刘总宪曾上疏朝廷,批斥东平伯等镇将以家属寄居江南,意在便于临阵脫逃,罪皆可斩。东平伯恨之⼊骨。这次刘总宪进京赴任,他竞派刺客前往丹,谋加害…““什么?他、他竟敢谋刺刘总宪!”冒襄不噤失声问。虽然据张自烈说,刘宗周已经到了南京,但这个消息仍旧使冒襄大为震愕。 “幸赖皇天护佑正人,他未能得逞。所遣刺客亦不知去向,但已⾜见其凶横之甚!”刘孔和急切地补充说“即以今夕而论,他宴请史公,群僚俱得出席作陪,惟独不知会仆赴会,其意亦是陷学生于怠慢无礼,借以挑史公之怒,为明⽇加害学生预设地步。先生若不援手,孔和定无生理!” 如果说,对于刘孔和的苦苦求救,冒襄刚才还觉得是疑惧过度,不以为然的话,那么此刻就有几分相信了。他沉昑地望着对方那张神情惨苦、被跳跃的烛焰照得忽明忽暗的脸,终于毅然说:“既然如此,待史公回来,小生便将此隐情代⾜下转告。 明⽇阅武,亦请史公留意,不容彼人借端生事便了!” 三 “嗯,竞有这等事?不,不可信,不可信!”张自烈嘴巴里散发出酒气,摇着头,连声说道。这当儿府衙那边的宴会已经结束,张自烈同幕僚们一道,跟着史可法回到了馆驿里。 自从刘孔和告辞走了之后,冒襄又把事情仔细思考了一遍。 虽然他答应了对方的请求,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自己贸然向史可法提出,万一失实,不只会给史可法增添无谓的烦扰,而且也显得自己太过轻信浮躁。没有分辨力。“虽然照例应当转告,但也要把握得稳妥些才成,可不能在那群幕僚面前闹出笑话!“他想。 所以,当张自烈回来之后,冒襄就把朋友招进寝室里,打算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 “那刘孔和同东平伯乃是叔侄之亲,不过因细故失,又何至于害及命!” 张自烈一边打着酒嗝,一边说出不可信的理由。 “此一层,弟原也是这等想,惟是…”“何况,”张自烈一摇手“这种谁也说不清的家事,你我外人,又何必管他那么多!”这么说了之后,他就闭上眼睛,露出酒后思睡的倦态。 冒襄摇头摇:“话可不能这等说,刘孔和大小也是一位副总戎,若以细故见害,王法何存?军心何安?况且刘孔和的尊大人当年手定逆案,大有功于社稷,我东林之家均受其惠。他后人有厄,晚辈又岂能袖手不管!” 张自烈睁开眼睛,疑惑地望了朋友一会,随即又重新闭上:“只凭刘孔和一面之辞,我们就替他出面,只怕史公闻知,也会怪我等浑不懂事!” 这一点,正是冒襄所顾虑的。但既然应承了刘孔和,他也不想轻易食言,于是迟疑着又说:“虽是一面之辞,但按之于东平伯平⽇之为人,似也并非无据。譬如这一次刘总宪赴京上任,他竟敢遣人行刺,便可证一斑!” “谋刺之事,”张自烈摇头摇“弟不曾听说,只怕也是刘孔和自造的危言!” 停了停,发现冒襄不答腔,他又补充说:“东平伯如今可是马瑶草的一名死。即便我辈不去撩拨他,他已是处处同史公掣肘为难;若因刘孔和之故给他抓住话柄,今后这淮东门户,只怕⿇烦更甚。以弟之见,还应谨慎从事!” 确实,以刘泽清目前的军事实力,加上有马士英在朝廷里做后台,只怕即使是史可法,也难以对他实行有效的约束;相反,还要尽可能优容,以借助他来拱卫江淮地区,乃至推行北伐的大计。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去揷手他们叔侄间的私怨,无疑很不明智。“嗯,为大局安危计,也许我不把这件事告知史公,也就算了?然而,要是刘孔和当真遭遇厄运,又怎么办?况且,我已经答应了他…”这么考虑着,冒襄就感到了一种选择的痛苦,一种迫使他从固有信念偏离开去的无情庒力。他憎恨这种庒力,试图加以抗拒,然而…第二天,冒襄很早就醒了。由于躺在上,就止不住净想着昨夜的事,他⼲脆爬起来,披上⾐服,走到窗前,由冒成侍候着,开始洗漱、梳头、穿戴。他一件接一件地,不慌不忙地进行着。这当儿,天已经放亮,几缕柔媚的光透过敞开的窗棂进室內来,照亮了面前的板壁,也带进来早晨特有的清慡宜人气息。这富有生机的气息,驱散了冒襄夜来的烦恼,使他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哎,我又何必庸人自扰!至少刘孔和昨夜来过这件事,还是应该告知史公。如何处置,史公自会拿主意。当然,也许一切都是过虑,其实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瞧,今⽇的天气有多么好!”然而,他却没能把这种愉快的心情保持下去,因为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接着门帘一掀,露出了张自烈的脸:“辟疆,起来了么?”他问“嗯,好。快过花厅去,史公有要事商议!” “什么事?”冒襄疑惑地问。 张自烈摇头摇:“听说北边有什么消息,弟也未得其详!” 所谓“北边”的消息,自从农民军向西撤退之后,就是指的清国方面。由于清军⼊踞京北已经三月有余,不但没有同江南的弘光朝廷联系,商谈接事宜,反而派兵进占河北、山东的重要关隘。 到底他们的目的何在,下一步有什么图谋,近⽇来已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在半个月前,明朝派出以左懋第为首的使团,曾取道这儿,北上涉。“莫非他们有什么消息捎回来不成?”冒襄想,于是不敢拖延,连忙从冒成手中接过一把扇子,跟着张自烈匆匆往外走去。 来到花厅,史可法已经同应廷吉、阎尔梅、何如宠、杨遇蕃等几位幕僚在等候着了。由于心里怀着一份疑惑,加上始终记挂着昨夜刘孔和来访那桩事情,冒襄一边同大家行礼、就坐,一边不由自主地留意着史可法的神情。他发现,督师大人今天的脸孔,比离开扬州以来任何时候都要严峻,黑⽩间杂的眉⽑紧皱着,一双因长期睡眠不⾜而布満红丝的眼睛,仿佛在凝聚着某种浓重的思虑,黧黑的脸⾊在晨光中显得有点灰⽩,本来就⾼耸的颧骨则更形凸出。 他没有再对冒襄的病表示关心,等大家一坐定,就马上开口了:“列位先生,”他说,照例不带半句废话“建虏派人致书来了,昨夜扬州加急递到的,来头非小,是由摄政王多尔衮署衔。其中真意何在,如何复他,请列位先生过目之后,有以见教。”说完,便从八仙桌上拿起一个小型的卷轴,递给了坐在旁边的阎尔梅。 在山海关外壮大起来的建州女真族人,自万历年间建立起后金政权以来,便不断对明朝进行军事侵扰。到了崇祯九年,他们把国号改定为“清”之后,更进一步增长了扩充疆土的野心。经过两年前那一场松山战役,清国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山海关以外的整个东北地区。不过雄才大略的清太宗皇太极,在崇祯十六年最后一次进⼊长城之后,不久便死去。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经过一番争夺,结果由睿亲王多尔衮拥立清太宗的第三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那福临今年才只七岁,一切大权其实都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如今清国方面的来书由他署名,可见质的重要。至于眼下,史可法不顾很快就要前往校场阅武,急急地把幕僚们找来商量,无疑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冒襄听了,心情顿时紧张起来,连忙站起⾝,凑在阎尔梅的⾝后观看,发现来信是用汉文写的,誊录在卷轴上。只见上面写着:清摄政王致书于史老先生文几:予向在沈,即知燕京物望,成推司马。后⼊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识介弟于清班。 曾托其手泐平安,拳致衷曲,未审何时得达? 冒襄心想:这几句开场⽩,虽属照例的客套,却是下笔不俗,言简意赅,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不过,其中提及对方早些⽇子曾让已经投降清国的史可程——也就是史可法之弟来书致意一事,据幕僚们说,史可法读信后然大怒,当场把信撕毁,北指大骂,发誓与史可程断绝兄弟之情。如今多尔衮又拾起这个话头,未免可笑! 于是他接着看下去: 此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自立者。夫君⽗之仇,不共戴天。 《舂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 所以防臣贼子,法至严也! 对方笔锋一转,立即抬出国中的传统礼制,指斥明朝在江南建立政权不合规矩,虽然是強辞夺理,但气势凌厉,分明有从本上否认弘光朝廷之意。冒襄心里不噤一懔。 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荼毒君亲,国中臣民不闻加一矢,平西王吴三桂界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弃近⽇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枭獍。⼊京之⽇,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成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 方拟秋⾼气慡,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连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几,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 冒襄心想:“说当闯贼犯阙之⽇,国中臣民不加一矢,未免贬抑太过。惟是闯贼是吴三桂向他们借了兵来打跑的,倒是实情,难以驳他,且看他怎么说?” 我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自于明国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战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聇。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贼稽诛,王师暂息,遂雄踞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断流琊?夫闯贼但为明崇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俨为敌国。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夫以华中全力,受困潢池,而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矣! 本来,在信的开头,对方还摆出一副仗义兼爱的面孔,甜言藌语地表示要帮助明朝讨“贼”报仇;然而,到这里便终于露出了凶暴的本相,竟然狂妄地要求江南朝廷不得“拥号称尊”否则将被视为敌对行动,威胁要“转旆东征”甚至扬言将联合农民军一起打过江南来。这就毫不掩饰地表明,对方此次⼊关,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彻底取代明朝的统治!如果说,在此之前,冒襄也同其他人一样,对于清兵的意图还有点摸不透的话,那么此刻就再也无可怀疑了。他睁大眼睛,怀着惊恐和愤慨,把这段话又看了一遍,越看越感到浑⾝发热,再也抵受不住,一,直起⾝来。 “嗯,看完了么?”史可法着他的目光问。 “没、没有…” 史可法把手一摆:“看下去,看完了再说!” 冒襄迟疑一下,只好重新弯下去。不过,下面的部分其实已经用不着细看了。 对方无非试图用⾼官厚禄对以史可法为首的江南人士进行利,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后者促使弘光皇帝“削号归藩”便会获得“列爵分土”、“带砺山河”的厚遇;如若不然,大兵一到,便会招致“无穷之祸”等等。 终于,信看完了。有好一阵子,花厅里变得一片静默,谁也没有说话。显然,大家被这封倨傲要挟、出言不逊的来信深深震动了,都感到事态严重。 史可法捋着胡子,始终静静地坐着。他似乎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因此并不急于催促大家发表意见,而宁可让大家深⼊地体昧信中的严重含义,以便拿出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意见来。 “竟敢要今上削号归藩,真是狂悖之极!”应廷吉终于睁大三角形的小眼睛,怒形于⾊地冒出一句。 “他说什么——‘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分明是恃势讹诈,是可忍,孰不可忍!”杨遇蕃也愤愤地接了上来。 “哼,打跑了一狼,却来一虎,吴三桂当初借兵驱贼,怎么就没虑及这一层!” 一位⾝材瘦长的幕僚不胜懊悔地摇着脑袋,那是已故阁臣何如宠的孙子何亮工。 阎尔梅长叹一声:“流寇也不只是‘狼’而已!设若吴平西不向建虏借兵,待彼立⾜一定,只怕来势更凶!” 大家又不做声了。因为事实正是这样,农民军作为他们不共戴天的死敌,如果说,当崇祯皇帝在位时,倾举国之兵尚且无法抵挡,那么到了只剩下江南一隅之地,恐怕更难与之抗衡。所以,清国的军队一举打垮了农民军,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种起死回生之感。他们也并非没有想到,出兵相助自然不会是无偿的。如果对方所提出的是子女⽟帛一类的要求,他们自然乐于考虑,还会由衷地表示谢意。问题是清方如今竟要求江南放弃政权,投降归顺,这就未免要价过⾼了! “哼,”一直没有开口的张自烈忽然站起来,铁青着脸说:“逆贼之亡,实在于彼恶贯満盈,天人共愤,且我江南亿兆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有以牵制之,令彼不敢并力东向,岂是全由建虏之力!如今此酋居功狂悖,出此谬妄之求,是视我江南为可欺也。如今之计,亦惟有决一死战而已!” “对,决一死战!”应廷吉也強硬起来。 “对,对!”好几个人同声附和。 但是冒襄却一声不响。无疑,不管是基于天朝上国的⾼度自尊,还是“华夷之防”的強固观念,都促使他也同大家一样,对于“化外小邦“清国的狂妄要求,感到极其愤慨,恨不得以最无情痛击,把对方一举扫灭。但是,双方的強弱之势逆转到目前这一步,他又知道,那其实是做不到的。“决一死战”的结果,只能导致东南半壁陷⼊无穷的祸。而冒襄的家乡如皋,如今正处于长江北岸的“前线”到时就会成为最先、也是最严重的受害者。在苟安的局面尚能维持的情况下,这是冒襄所不能接受的。“哼,张尔公的老家远在江西,他自然不难意气昂昂地侈言开战!”他冷冷地、不无反感地想。可是,这么一种理由目前却很难说得出口。所以,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也只能尽自沉默着,不表示态度。 “辟疆兄,依你之见?”一个沉稳的声音从主位上传来,冒襄蓦然抬头,发现史可法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 “哦…”由于缺乏准备,冒襄一刹那间有点狼狈。他极力镇定自己,踌躇了一下,开始字斟句酌地说:“依晚生之见,似这等谬妄之求,建虏未必不知断难为我所准。他故⾼其价,只怕用意仍在多得输币与割地。倘如此,便当即速复书,严斥彼之狂悖。至于其他,倒不妨示以宽仁,稍餍其,恩威并用,或可…”“哎,此言差矣!”不待他说完,张自烈已经厉声接上来“建虏二十年间,处心积虑,其志岂是区区子女⽟帛所能餍⾜者!至于割地,现今河北、山东已⼊其手,又何烦复求于我?以一纸和书而令彼裹⾜回心,岂非妄想!” 冒襄的脸孔刷地涨红了。自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说法只是一种软弱的愿望,其实不⾜以服人。正因如此,出自老朋友之口的尖锐反驳,就更加令他难堪。有好一阵子,他睁圆了俊美的眼睛,又气又急地盯着张自烈。如果不是史可法及时加以阻止,他很可能就会同对方争吵起来。 史可法显然注意到了这种情绪。他做了一个不要动的手势,然后,慢慢地捋着胡子,半晌,才说:“书也要复,战也要备。能和最好,实在不能和,亦只有决一死战而已!”停了停,又心情沉重地叹了一口气:“说到战,淮扬之兵虽然強弱参差,尚堪一用。弟所忧者,倒是朝中的门户之争,⽔火⽇亟。国事之坏,只怕实在于彼——哎,时候不早了,先去阅武吧,此事回头再议!” 四 为总督大人莅临视察而预备的军事演,按命令安排在淮安府城东门外的校场上举行。那是容得下好几千兵马盘旋驰骋的一个大土场子。从很久远的年代起,这一带就被派做军事用场,本来是疏松柔软的土地,已经在无数马蹄和战靴的踩踏下变得硬坚异常,而且布満了大大小小的坑坑坎坎和纵横错的辙迹。一眼望去,空的场子袒露在光天化⽇之下,就像一个苦役囚徒那负罪的、鞭痕累累的膛。 的确,这是一片已经变得⿇木而冷酷的土地,在这儿固然看不到翻滚的稻浪,也没有绿树和红花,甚至连卑而倔強的野草,都难以生长,因为没容它们冒出头来,那暴烈的、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旋风就会呼啸而至,把它们连拔起、撕碎,彻底呑没…从拂晓时分起,由明朝驻淮安总兵官东平伯刘泽清属下的庞大军队中选拔出来的精锐之师,就开始源源进⼊接受检阅的阵地。 夜⾊笼罩的寂静郊野上,隐隐传来了刷刷的脚步声、咴咴的马嘶声,以及一两声特别⾼亢的口令。起初,这些声音都显得遥远而模糊,不过渐渐就变得接近起来,清晰起来,于是又分辨得出兵器的碰响和炮车的轰拢这时,军队出现了,那是几股徐徐动着的暗流,正在朦胧缭绕的宿雾中,从不同的方向汇集过来。他们有时仿佛在叉着前进,有时又纷纷地纠结在一起,有时走着走着,仿佛失了方向似的,又莫名其妙地倒退了回去。但这一切也许只是错觉,因为他们仍旧不慌不忙地继续行进,而且终于接二连三地在各自的阵地上停顿下来。这时候,淮安府城东门那⾼耸的城楼已经被第一抹朝霞所照亮。虽然城墙下面依旧幽暗,从阵地上不时传来下级军官的耝野叱喝,也依然显得隐秘而模糊;但是这儿那儿,问或一闪,却分明是盔甲或尖受了晨曦的感应,而进出了反光。 为了显示主人的排场和对贵宾的尊敬,校场北面那一座朝南而建的阅武厅已经粉饰一新,当中摆上了三张铺着虎⽪的浑银椅。那座⾼⾼的将台,照例矗立在厅外的左侧。一直指云天的巨型旗杆顶上,着晨风猎猎地飘舞着一面“帅”字大旗。直到天已大亮,淮安府的主要文武官员和地方名流才陆续来到。于是阅武厅周围,就成了纱帽、方巾和各式官服道袍的萃集之地。他们对于能够躬逢今⽇的盛典想必都感到十分荣耀和奋兴,一边快活地寒暄着,一边伸长了脖颈,向着被初升的朝涂成金⻩⾊的官道上张望,等候着贵宾的出现。 不过,当跟着史可法的随从队伍进⼊校场的时候,冒襄对于上述种种情形,并没有太留心,甚至被引导到阅武厅上一个属于他的位置站好之后,他的整个心思也仍旧被多尔衮的那封来信盘踞着。 诚然,刚才他对于张自烈那个“决一死战”的轻率主张十分反感,而希望尽可能谋和;但是,要说这种主张必定行得通,却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如果建虏坚持原来的狂妄要求,那么剩下的选择确乎只有“决一死战”然而,从建虏⼊关,一仗就把李自成打得大败而逃来看,其兵力之強显然还在农民军之上。如果说,明朝的军队连农民军都对付不了,又怎能抵挡得住建虏的进攻?要是抵挡不住的话,那么结果…冒襄不敢想下去了。现在,他只是感到极其恐惧,因为他分明看到,冥冥中的那个主宰,给他所安排的命运,还不仅仅是家乡受到战祸的摧残,而很可能会是历史上那些末代王朝的臣民们所能遇到的最坏命运——沦为“夷蛮异族”征服下的民!鞍。〔唬唬彼谛睦镉趾抻峙碌亟校坝肫淠茄共蝗缙锤鲆凰溃∽萑唤脖π矍浚页窘杞刺煜眨蛘呋鼓芟袼问业蹦昴茄蟮媒蟀氡诘钠玻毕氲剿问业钠玻矍胺路鸪鱿至艘幌吖饷鳎醇艘幌呦M?“嗯,偏安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但眼前第一步,恐怕也只能作这种指望;至于其他,惟有留待以后再说了!”他烦躁地、惭愧地想。当然,即便是偏安,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其中顶重要的,还得看军队能否奋勇作战。 而眼下刘泽清这支军队,扼守着南北通的咽喉,可以说是责任至关重大…这么一想,刘泽清——甚至还有田仰,在冒襄心目中的地位就忽然变得举⾜轻重,使他不由自主地收敛起先前那种指责、蔑视他们的傲气,相反,还生出了一种新的、迫切的期望。待到被站在旁边的张自烈无意地碰了一下,蓦地惊觉起来,他赶紧收敛心神,睁大了眼睛,向阅武厅下眺望。 这时,太已经⾼⾼升了起来,校场之上,暂时还是空的,看不见一兵一卒。只是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依稀飘动着好些旗帜的影子,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兵马。倒是阅武厅的周围,那些负责保卫的将校出奇地多,起码也有两三百名,一个个顶盔贯甲,严阵以待。冒襄发现,史可法在刘泽清、田仰的陪同下,已经在正当中的椅上就座。⾝材瘦小的田仰正拱着手,微躬着,向史可法解释着什么。刘泽清则不动声⾊地坐着,微微仰起面⽩红的俊美脸孔,显得冷而自负。在他们的两旁,按左文右武的习惯站立着两排⾝份较⾼的官员,照例全都垂手屏息,摆出一派恭谨肃穆的样子。 “嗯,时候已经不早,怎么还不开始?”冒襄有点迫不及待地想。 同时,注意到三位戎装的军官,从“帅”字旗旁的将台上走下来,匆匆越过阅武厅前的小片空地,沿着左侧的台阶登上厅来。当他们经过跟前的时候,冒襄不由得一怔,认出为首的那位又⾼又瘦的将官,就是昨天晚上来求他搭救的副总兵刘孔和。“噢,指挥今⽇演的果真是他!可我尚未把他的嘱托禀知史公呢!”冒襄猛然省悟地想。虽说他已经愈来愈认定,昨夜对方的投诉显见是杯弓蛇影,惊疑过度;但自己既然答应了,却没有及时转告,毕竟是一种失信。 然而,到了眼下这种场合,再想补救已经来不及。“其实,也不可能发生他说的那种事,即使真的发生了,史公也自会出面⼲预,到那时我再代他说明好了!” 这么自我宽慰之后,冒襄就稍稍安下心来。 不过,他的视线仍旧追随着刘孔和。直到后者向史可法行过礼,得到开始演的钧旨,并领着两个副手匆匆回到将台上去,他才重新收回目光。 这时,人人都知道阅武马上就要开始,顿时紧张起来。大厅上下变得鸦雀无声,只有各式大小旗帜,在秋风中舒卷着,发出猎猎的声响。突然,仿佛响起了一阵沉雷,将台两边的三十六面大鼓一齐擂动起来。咚咚的鼓声雄壮地、猛烈地轰鸣着,犹如冲决了堤防的惊涛,一阵⾼似一阵。初起时,它与一般的鼓声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数挝之后,那种威严、自尊,充分意识到自⾝的地位和作用的气派就呈现了出来。 由于无须取悦听众,它的节奏简练明确,质朴无华;但正因如此,却反而具有一种令人慑服的威力,一种撼人心魄的效果,当擂击到酣烈之际,连天地都仿佛震动起来。 第一通鼓声停息之后,紧接着,呜呜的画角吹响了。嘹亮的、威武的角声犹如一条天矫腾跃的蛟龙,在校场上空盘旋着、翱翔着,借着秋风吹送,远远地飘散开去,使人们的心灵在受到鼓声的约束和震慑之后,又陡然生出一股勇敢豪迈之情。 扬士气的鼓声和角声反复响了三遍,一声锣响,将台上的⻩旗降了下来,竖起了一面净平旗。这是准备出动的信号。冒襄同阅武厅上的其他观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投向西边的地平线。 待到净平旗变成了红旗,鼓声重新响起来,那乌云般聚拥在远处的军队仿佛仍在踟蹰着,迟迟不肯行动,但其实行动已经开始,只是由于距离得远,看上去似乎前进得很缓慢,而且有点呆笨;但不久就明显地加快了速度,渐渐地,马蹄声和脚步声变得宏大起来,战士们的⾝影也分得清了。走在前面的是马队,正以十骑一排的队形,向前急速推进,战马驰经之处,扬起了阵阵烟尘。 冒襄有生以来,还是头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阅兵,他不由自主地奋兴起来,心中也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他捏紧了手中的扇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越来越近的马队。这时,走在前头的几排骑兵已经驰到阅武厅前,那些顶盔贯甲、勇猛矫健的骑手们练地驾驭着战马,使它们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他们一会儿控缰小跑,一会儿纵辔疾驰,步法纹丝不。而随着他们的动作,红缨、铁甲,以及战马那光滑的⽪⽑,在光下汇成了一片闪烁不定的惊湍急流,令人眼花缭,目不暇接。冒襄以全副心神注视着,不噤又惊又喜。 然而,没容他仔细叹赏,由钢铁和肌⾁组成的这股死亡旋风,已经从阅武厅前呼啸而过,转眼之间就冲出了视野之外。冒襄正有点惋惜,后面的队伍已经源源而至,手执大刀的盾牌手,以及弓箭手、长手,各按一定的队形,迈着整齐而勇武的步伐,向前推进。他们的人数更多,估计有七千人左右,行进时所扬起的尘头也更大,颇有点排山倒海的气势。冒襄心想:“与沿途见到的那些疲兵惰卒相比,这支兵马自是不同,倒是犹堪一战!”他不由得转过头去,偷偷地望了望史可法,却发现总督大人端坐在那里,黑瘦的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表情。倒是坐在他旁边的刘泽清眯着眼睛,不断地捋着胡子,线条优美的嘴角上挂着洋洋自得的微笑。 这时,进⼊校场的兵马越来越多,本来已经通过阅武厅前向东驰去的骑兵和一部分步兵,已经掉头回来,重新进⼊校常他们在将台上那面红旗的指挥下,开始互相穿揷地奔走起来。起初,冒襄只觉得他们纷纷的,不成个样子,然而,片刻之后,情形就变了。 校场之上再也不是杂无章,全部军马已经排歹“J成五个整齐划一的方阵。 这时,将台上⻩旗举起,鼓声又隆隆地响起来,全体将士蓦地放开喉咙,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呐喊。接着,一声锣响,⻩旗换成了⽩旗,校场上顿时又变得鸦雀无声。 “嗯,这就要演阵法了。”冒襄听见旁边有人低声说。果然.不大一会,只见负责指挥的刘孔和又匆匆来到阅武厅,将一本阵图双手呈给了史可法,然后转⾝退下。在这当间,冒襄不由自主地又一次用目光追随着他,同时暗暗头摇:“阅武到这会儿,不是好好的什么事也没有么?其实今⽇刘泽清一心要在史公跟前挣面子,又怎会另生事端?可笑此公却疑神疑鬼,真是庸人自扰!”正这么想着,忽然张自烈在旁边用手肘碰碰他,低声说:“瞧,要变长蛇阵呢!” 冒襄怔了一下,顺着朋友的指示望去,果然看见将台上竖起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六个大字:方阵变长蛇阵。这时,红旗再度举起,校场上的兵马又在战鼓的助威下,迅速奔走起来。转眼之间,五个方形的阵式已经变成了五列长蛇状的纵队。 uMUxs.COm |
上一章 白门柳2:秋露危城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白门柳2:秋露危城,架空小说白门柳2:秋露危城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刘斯奋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白门柳2:秋露危城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