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白门柳3:鸡鸣风雨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游牧小说网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竞技小说 架空小说 乡村小说 都市小说 网游小说 科幻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小说排行榜 穿越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校园小说 总裁小说 综合其它 武侠小说 重生小说 推理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公关生涯 情在商场 美腿妈妈 红杏出墙 亲妈后妈 七年之痒 远山呼唤 女人如烟 小镇风月 奶孙乱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牧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白门柳3:鸡鸣风雨  作者:刘斯奋 书号:44495  时间:2017/12/1  字数:18496 
上一章   第二章(2)    下一章 ( → )
  “啊,莫非我今夜遇上鬼了?”⻩宗羲想,同时极力睁大眼睛,想看个清楚。

  但是,不管他怎样努力,眼前的狰狞影象始终只是忽隐忽现,仿佛有意在作弄他。

  与此同时,⾝上那股寒气却把他愈愈紧,并且一直朝咽喉迫上来。他一再奋力挣扎,都毫无用处。渐渐地,他感到呼昅困难,神志也变得有点模糊不清。“不…不能!我不能这样就去…”他绝望地、断断续续地想。就在即将丧失知觉之际,忽然,⽩光一闪,先前的景象和感觉全都消失了。一位须发皓⽩、道貌岸然的老者站在他的面前。⻩宗羲过一口气,定神一看,发现竟然是他的老师刘宗周。“啊,老师不是人殓了么?怎么…”他来不及细想,连忙双膝跪倒,哽咽地说:“弟子来迟一步,不想老师已经撒手尘寰!今夕又蒙老师显灵相救,⾜见覆载情殷,令弟子永生难报!方今沧海横流,社屋为墟,天下之事,尚须老师复起,鼎力扶持,方能有济。如若神明有鉴,弟子誓愿以此微末之躯相赎!”

  他说这几句话时,心情动,全⾝发抖,当真出自至。可是刘宗周却不说话,只是神情悲苦地摇着头。摇着摇着,不知怎么一来,他的脸就变了。⻩宗羲仔细一看,发现眼前站着的原来不是刘宗周,而是⾝材⾼瘦,长着一部花⽩胡子的钱谦益!⻩宗羲正惊疑不定,钱谦益忽然把头一抬,嘿嘿嘿嘿地怪笑起来。更奇怪的是,随着笑声,他头上的方巾开始像纸片似的,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接着是前额的头发,然后是⾝上的道袍,竞同样纷纷断裂、脫落,并且连同方巾的碎片一道,雪花似的旋转着,向四面八方进、飞散。⻩宗羲不胜惊愕地瞧着眼前的怪异情景,忽然发觉那团“雪花”越旋越急,钱谦益⾝子也变得越来越小,眼看就要消失在⽩光之中。他不由自主地跳起来,打算追过去,却不提防脚下绊了一跤,整个⾝子直跌下去。他“啊呀”地叫了一声,猛地翻⾝坐起来,睁眼一看,才发现自己仍旧坐在蒲团上,灵台上那对⽩蜡烛已经烧剩下一小截,四壁⽩⾊孝帘正被晨风吹得微微晃动。透过仍旧浓黑如墨的庭院,声声更鼓正从大门外的巷子里传来“咚、咚、咚、咚、咚”一共响了五下。

  “啊,莫非我做了一场梦不成?”他想,同时清清楚楚地记得刚才的情景“嗯,那是怎么一回事?影子、鬼怪,不过气来——预兆着什么?而且救我的明明是老师,怎么变成了可恶的钱牧斋?”正这么満腹狐疑地发怔,忽然,又听见云板声响,接着是开门声、人声、脚步声,有人一路走进来。

  ⻩宗羲回过头去——只这小片刻,朦胧的曙⾊已经开始显现,他依稀辨认出,由门公领着走进来的,是个头戴瓦楞帽的承差。“怎么大清早的,公差就来上门?”

  ⻩宗羲愈加疑惑,几乎有点闹不清是否还在梦中。却见那承差一直走进灵堂来,对他行了一个礼,说:“⻩先生,余姚孙老爷已经到了绍兴,各位前来会盟的老爷也都到了。孙老爷命小人请先生即速到府衙去,商议接监国的事宜!”

  起初,⻩宗羲还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惘着,然后,终于一下子清醒过来“请我到府衙去商议?”他意外地想,随后,觉得心中一动,夜来困扰着他的那种后悔和担心,忽然松弛了,消散了。他顿时‮奋兴‬起来,从蒲团上一跃而起,精神抖擞地说:“好的,请上复孙公,我这就前往!”

  五

  正当浙东的举义士民为鲁王政权的建立而全力奔走的时候,在位于钱塘江出海口北岸、与绍兴隔⽔相望的海宁县,冒襄及其一家,却由于城中的混状况,陷于惶惶不可终⽇之中。

  冒襄是在今年四月初,扬州陷落的前夕,偕同董小宛匆匆赶回如皋县家中,收拾行装,然后带着⺟亲和家人仓皇南来,同正在海宁监督漕运的⽗亲会合的。

  由于很快就传来了留都降的消息,结果全家便滞留了下来。起初,他们也曾考虑过是否继续往南逃难,但由于颇得众望的潞王近在杭州,估计凭借士民的拥戴,还能坚守一时;加上胆小体弱的⺟亲对于再度逃难奔波,又惧怕得很,便决定等待一下,看看情形再说。谁知过不了几天,潞王已经开门降,杭州宣告陷落。

  紧接着,海宁县知县弃官而逃,城里就了起来。

  按理说,县城里也不该这么快就。因为清兵正打算全力南进,暂时还顾不上僻处一隅的海宁;而城中的明朝官兵又一致决心坚守,加上有进士俞元良为首的一批乡绅全力支持,应该能够稳住局面,再不成,也起码还能维持一些⽇子。

  可是,那几位统兵的卫所千户却急于扩充兵员,筹集粮饷——本来,就备战御敌而言,这也没有错,但仓促决定、一哄而起的结果,事情就了套c那些官兵的纪律本来就不怎么样,新募的义兵又难免良莠不齐。于是沿门索饷、胡摊派的做法便大行其道。而且这些人还蛮横得很,对出不起钱,或钱出得不够的人家轻则臭骂毒打,重则拆房子抄家。至于乘机拉帮结,一心报私仇、发横财的,就更别说了。上一个月,乡绅葛征奇在南门內的那座富丽堂皇的府第,就因为一点小争执,被一把大火烧个精光,也抢个精光。随后,西城门和衙前大街又在二十天內接连起火,烧毁数以千计的民房。这么一来,城中的殷实人家便大大恐慌起来,开始纷纷逃往乡下避难。冒襄一家自然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仅仅由于冒襄本人反对,认为清兵近在杭州,随时都会来犯,到了乡下,‮全安‬更无保障,才又勉強拖延下来。

  不过,挨到闰六月底,面对全家上下人心惶惶,一⽇数惊的困境,就连冒襄也开始有点动遥所以这一天,他终于匆匆地赶到城南去访他的一位本地朋友——在学秀才张维⾚,同对方商量能否在城外找一个偏僻‮全安‬些的处所,暂时把全家搬出去避一避风头。张维⾚正在家中接待俞元良、查继佐等一班起义的缙绅,听了冒襄的想法,他満口答应,说他家在城西有一处取名“大⽩居”的别墅,有十几间房子,完全可以安顿得下冒襄一家人。不过,在座的那班缙绅却劝冒襄最好先别忙着出城,因为眼下城中虽然比较混,但他们正在商议设法整顿秩序,估计过几天情形就会好起来。大家还兴⾼采烈地告诉他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与海宁一江之隔的浙东各府县,近⽇全都树起了抗清义旗,并且已经把正在台州避难的鲁王,接到绍兴去监国。不仅如此,他们还接到通知,说绍兴方面准备派出原吏科给事中熊汝霖为使者,专程到海宁来联络,商谈合力抗清的事宜。

  看来,一番新局面就要出现,像冒襄这样大名鼎鼎的人才,今后必定还会大有作为。

  听了大家的介绍和劝说,冒襄顿时又感到有点心动。因为就他本人而言,其实是很不愿意走上举家逃难那一步的。且别说一年前,他们为着躲避⾼杰在扬州的兵,也曾举家从如皋出逃,结果证明不仅毫无必要,而且还⽩⽩地备尝艰辛,迭遇凶险,损失惨重。就拿眼下来说,国家亡破到这种地步,清兵的铁蹄已经踩到头上,如果不想被来自关外的这些野蛮人征服、奴役,惟一的办法,确实只有奋起抗争,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如果说,前些⽇子,凭着区区一个海宁,未免过于势单力弱,近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的话,那么眼下,整个浙东已经全都动起来,情势就大不相同了,实在可以与敌人拼一拼!而且只要上下齐心,运筹得当,复兴明朝未必就没有希望!既然如此,自己也就确实不妨暂时留下来不走。

  当然,冒襄也知道,这件事还得向⽗亲禀告,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才行。他担心光凭自己一个,说话不够有力,于是等聚会一散,便邀请张维⾚同他一道回家,好把这些最新的情况向⽗亲当面再说一说…现在,两位朋友由冒成等几个跟班护送着,正沿着几天前才遭过火灾的衙前大街匆匆往北走。在浙西地区,海宁虽然算不上是顶富庶的县份,但是正如它的名字所夸示的那样,一向是个既平静又安宁的地方。据说远自元代起,三四百年下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遭过战祸的侵扰。就连本朝的太祖皇帝打天下,江南一带得一塌糊涂那阵子,海宁也奇迹般地躲过了劫难,因此一直被人们美称为“乐土”然而,这一片“乐土”如今已经完全失去了以往那种固有的宁静和安闲。大街上,车载肩挑,哄哄地往外逃难的人群不必说,而且街道两旁,那些不论门面大小,也不论经营什么生意,一律都拾掇得十分整洁雅致的店铺,也已经被这十来天的动破坏得然无存。代替它们的,是被烟火熏得焦黑的颓墙断壁,被烧成乌炭似的梁架和立柱,以及凌地抛散着的、毁坏得一塌糊涂的家具和杂物。那些一向与世无争、做梦也想不到会祸从天降的人们,如今已是无家可归。一家老少就在废墟中临时架起一些木板和草席之类,在里面权且栖⾝。虽说时值仲夏,还不至于忍寒受冻,但瞧那景况也真够狼狈可怜…尽管前一阵子经过时,冒襄已经为这种情景而感到大为吃惊和痛心,眼下再度默默注视着,他仍旧不噤暗暗叹息不已。“是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鞑子还没有真正打过来呢,那些不逞之徒就已经闹得如此无法无天。若是鞑子真的来了,只怕更要上十倍、百倍!到其时,到底又哪里会有逃秦的乐土?的确,逃难并非上策。男儿生当斯世,有本事的,还是应当登车揽辔,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只有把鞑子彻底打跑,再造大明的中兴,百姓才有安乐可言,我辈才有安乐可言!”这么一想,冒襄的决心顿时变得更加坚定,脚步也迈得更快,尽管这当儿,街道上的景物已经变了一个样,耳畔又传来了官兵沿门索饷的耝暴呼喝声,他都没有心思理会了。

  回到他们家赁住的宅子,踏人那道供平常出⼊的侧门时,冒襄发现里面的气氛有点异常。一群男女仆人,正神⾊惊慌地聚在仪门內,嘁嘁嚓嚓地头接耳。

  看见少主人回来了,他们就像老鼠见了猫儿似的,一齐住了口,低下头,匆匆走散。这种情形,显然引起张维⾚的注意,只见他皱起眉⽑,疑惑地打量着;倒是冒襄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怪。他只问明⽗亲正在书房里,便摆一摆手,挥退跟在后面的冒成等人,领着张维⾚,快步向內宅走去。

  西斜的太已经落到了屋脊的后面,庭院里分明地暗了下来。

  两个朋友穿过一道又一道门,来到东偏院冒起宗的书房,忽然意外地看见,冒襄的⺟亲马夫人在苏氏和董小宛的搀扶下,从里面走出来。老太太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刚哭过的样子。冒襄怔了一下,连忙走过去,还来不及开口询问,就听见书房里发出呼唤。冒襄应了一声,只得停止询问,回头先请张维⾚在门外稍待,又伸出手去,轻轻搀扶着马夫人,同女眷们一道转过⾝,朝里走去。

  冒起宗已经从书案后面站起来,等待着了。

  “嗯,怎么样?”他用目光着儿子,问。同时皱起眉⽑,瞥了一眼迟迟疑疑地又跟进来的女人们。

  “哦,启禀⽗亲,孩儿已经找着张罗浮,同他谈过了。”冒襄拱着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他说不碍事,他在城外有一处别业,名唤‘大⽩居’,房子虽说老旧了些,却还可以住得。我们若要时,随时都可以搬去…”“闻得建虏要打过来了!你可听说这事?”冒起宗打断儿子的话,迫不及待地追问。

  “建虏——要打过来?孩儿没、没听说呀!”冒襄愕然说“这是…”“哼,你还蒙在鼓里哩!闻得鞑子的前锋都过了赭山了!”

  冒襄眨眨眼睛,分明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弄糊涂了。不过,随后他就摇‮头摇‬,断然说道:“没有的事!孩儿刚刚还在张罗浮的家里,遇见了俞元良、查继佐那帮子人,还说了半天的话,怎么没见他们提起?”

  “他们没提起?可是外间…”

  “谣言,”冒襄再一次摇着头,口气更加肯定“不用说,又是谣言!若真有此事,俞元良他们又安有不知之理!”

  这么解释了之后,看见⽗亲仍旧有点半信半疑,他就侧转⾝子,朝门帘外做着手势说:“对了,刚才孩儿来不及禀告,张罗釜—也同孩儿一道来了!”

  守在门外的张维⾚,听着从书房里传出的对答,大约总算明⽩刚才经过门厅时,冒家的仆人们为什么那样惊恐不安。这当儿,看见门帘已经被冒襄掀开,他就连忙跨过门槛,一躬到地,朗声说:“晚生张维⾚,特来向老伯请安!”

  冒起宗正用眼睛示意女眷们避⼊里间,这时他“哦”的一声,用了一个匆忙的动作,离开书案。

  “适才只顾打问外间消息,不意竟让贤契守候。真是失礼之至!失礼之至!”

  他回着礼,抱歉地连声说。

  “罗浮兄还带来了消息,”等冒起宗同客人略作应酬,分宾主坐下之后,冒襄继续禀告“说是浙东已经大举起事抗虏,还奉鲁王到绍兴监国哩!”随即转向客人,示意地点点头。张维⾚自然会意,于是把他曾经向冒襄说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又转述了一遍。末了,他说:“眼下情势如此,贵府到底走是不走,还请老伯参详决断!”大约是浙东起义的消息使冒起宗心定了一点,不过,他也只是“唔”了一声,没有表示态度,却倒背着手,在堂內踱起步来。看见冒起宗这样子,侍立在一旁的冒襄多少有点心急,但是却不敢打扰⽗亲的思考。至于张维⾚,作为客人,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只能静静地等着,不便贸然发表意见。

  终于,冒起宗站住了。他转过脸来,轻轻地摇了‮头摇‬,说:“嗯,这城中,只怕久留不得!”

  “…?”

  “不只不可久留,而且须得快点离开,愈快愈好!”停了停,大约看见儿子失望地低下了头,而张维⾚则睁大了眼睛,像是尚未明⽩,他就做了个手势,略显烦躁地说:“唉,这是明摆着的!时至今⽇,建虏之所以迟迟不来进犯本县,并非畏我坚守,实因彼急南进,未暇东顾而已!如今浙东一旦举义,便是于建虏侧腹,陡然树一劲敌,令彼无法长驱南下。如此,他便势必转旗回师,先来对付浙东。海宁与绍兴历来互为犄角,攻绍兴必先攻海宁。若然此料不差,那么不出十天半月,虏骑便会兵临城下。到时再想走——哼,恐怕就走不脫了!”

  担心浙东起义之后必然招致清兵来犯,这自然是不错的。事实上,起义就是为了抗清,理所当然要准备开战,不管是清兵打过来,还是自己这一方打过去,总之都得打。在这种情况下,留在城里当然会有危险,甚至牺牲。不过,到了城外,同样很难说就没有危险,就不会牺牲。既然这样,那么,冒襄就认为还是应该留下来,而不必在敌我胜负未分之时,急于逃命。

  “⽗亲所虑,自是不差。”他终于忍不住,微低着头,字斟句酌地说:“惟是天下糜烂,已到了这一步。与其束手待毙,任凭鞑子前来杀戮‮躏蹂‬,倒不如拼死相搏,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辟疆兄所言不错,”张维⾚也从旁帮腔“况且,建虏虽称善战,终究是蕞尔小邦,兵力有限,彼以区区数万之众,深⼊我江南,虽然来势汹汹,其实占地愈广,则其势愈分,必难持久。如今两浙义师一起,四方云合响应,虽百万之兵,亦唾手可得。如此,便是以二十——哎,就算以十制一吧,也⾜以置彼虏于死地了!”

  大约冲着张维⾚是客人,冒起宗起初还颇为留神地听着,但随后就摇起头来。

  末了,他苦笑了一声,说:“天下事,若是如此轻易,大明也不至于落到今⽇的地步了!如今两浙义师并举,在你们瞧着像是势大得很。但老夫却料定,只要还是这些官,还是这些将、这些兵,用不了多久,一样要落得个⽔尽鹅飞的收场!

  与其空教亿兆生灵再遭屠戮,还把自己也⽩搭上去,倒不如设法苟全命于世,或许将来还能做点有益之事!”

  “可是,要苟存命,也惟有奋起一争,才能有望。我辈生为华夏之民,世受圣人教化,终不成也学钱牧斋的样,剃发留辫,认虏做⽗,向鞑子摇尾乞怜!”

  由于觉得⽗亲的意态未免过于消沉,冒襄的语气不觉有一点急促。

  冒起宗微微一怔:“钱牧斋——他已经投降了建虏?这消息可确实?”

  “此事已无可疑。”张维⾚又一次接上来“听留都逃来的人说,当时城中兵民本来打算同鞑虏决一死战,是钱牧斋,还有赵忻城、王觉斯执意开门降,才让建虏兵不⾎刃,得了留都!”冒起宗默默昕着,却不再吭声,甚至没有任何表情,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件事其实已经在他的意料之中,还是一向以正人君子自居的本派中人,竟然出了这样的败类,使他感到无话可说。只是,他又一次捋着胡子,在室內踱起步来。

  “那么,依贤契之见?”终于,冒起宗重新站住,抬起头来问。“依晚生之见,不如暂且留下来,瞧瞧情形再说!”也许因为重‮生新‬出希望,张维⾚那双小眼睛闪出了光芒。

  “唔…”“举家出城,艰险重重,闻得府上去岁合家渡江时,几为大盗所劫,可证一斑。至于顾虑城中之祸,那么适才在晚生家,举义诸人亦议及此事。卫所姜千户已经决意全力弹庒,将不法之徒处以重典;加之查伊璜明⽇即前往绍兴,面谒监国,请从速委任县尊。如此,城中混之状不⽇当可平复。前辈实不必急于出城!”

  冒起宗老半天地拈着胡子,显然还有点踌躇,不过,当目光落到旁边那间躲着女眷们的內室时,他的态度终于坚决了起来。

  “嗯,既然如此,”他点点头“那么就暂且不走。只是在状尚未平复之前,还须加意防范。近⽇这左邻右舍,已经走了好几户,联防之制,已形存实亡。

  事不宜迟——”他转眼望着儿子“你可从速去访一访那些未走之家,商议一个整饬之法,起码保住这几天不要出事。下一步如何,看情形再说吧!唉!”

  在出言辩难的当儿,冒襄始终有点心怀惴惴,生怕招致⽗亲的反感和生气。

  直到听见⽗亲这样吩咐,他才“氨的一声,如释重负,于是连忙恭顺地点着头,一一答应着。看见冒起宗微侧着头,闭起眼睛,露出疲倦的样子,他立即行下礼去,说:“那么孩儿这就去商办此事!”说完,就回头用眼⾊朝张维⾚示意。等后者向冒起宗道过别,他就领着朋友,转⾝向外走去。

  “…相公,这、这城里必定守得住么?万一守不住,我们一家子全窝在这里,逃也逃不脫,可怎么办?”

  “哼,天下哪有十⾜的事!都到这种地步了,只有尽力而为罢咧!你若害怕,就让家嫂陪着,搬到乡下去躲几天好了!”

  当两位朋友离开书房时,他们最后听见惊恐不安的马夫人颤抖着嗓门,同冒起宗这样对答。

  六

  由于决定留下来不走,在接下来的一连几天里,冒襄便怀着对时局好转的希望和信心,一头扎进了为加強家宅联防的奔走张罗之中。

  然而,尽管起义的首领们曾经许诺,城中的混局面会很快得到控制,冒襄也以此竭力向左邻右舍游说,鼓动大家留下来别走,可是几天过去了,那个许诺并没有实现,城里的无法无天行为非但不见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于是,一度被说服留下来的邻居们,又纷纷发生动摇,重新准备向外逃难。冒襄眼见局面难以控制,感到十分着急,也十分懊恼。由于人手愈来愈少,他只得大量派出自己的家丁去顶替;于是整副防守护卫的担子,也愈来愈重地庒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对于发生在外间的这些情形,作为侍妾、并且料理着丈夫⽇常起居的董小宛,多少是知道的。虽然冒襄很少向她说及外问的事情,她也不敢多问,但是,从丈夫那明显消瘦下去的脸庞,从他变得愈来愈烦躁的脾气,董小宛都不难猜测到外间的事情是多么的不顺利。特别是当马夫人和苏少经受不了⽇甚一⽇的惊扰,终于先行搬出城外的乡下去之后,冒襄每隔三五天,还得安排时间前去探视,以致除了心城里的事之外,更多了一重远道奔波。对于这些,董小宛全都默默看在眼里,自然也疼在心上。她知道外间的事自己揷不上手,便很想在家中的事务上尽自己的一份职责。然而,偏偏家里那些做主子的,似乎始终把她看成是下人,而下人们又把她看成是主子,不论是哪一拨子的事,都不来招揽她。这就弄得她无所依傍,仿佛被遗弃了似的。特别是当丈夫不在⾝边的时候,这种孤独的感觉就更加強烈了。

  眼下,又到了傍晚时分。从董小宛⽇常起居的东厢房明间向外望出去,可以看到一道宽阔的、‮大巨‬的堆絮状云带,从西北边迤逦铺展过来,经过庭院的上空,又向东南的方向延伸而去。在夕的映照下,那火红的云带显得分外耀眼、鲜明,使整个天空仿佛要燃烧起来似的。不过,这瑰丽的景⾊却预兆着明天可能要下雨,起码也要刮风。

  现在,董小宛就望着这片云,用一只手支着下巴,在默默想心事。不过,她想的不是明天的天气,而是想起自己嫁进冒家来,已经有两年半了。去年为着躲避⾼杰的兵,举家逃出如皋那一次,在几经艰险,抵达丹时,丈夫曾经亲口告诉她:老爷发现她料理银钱的出⼊时尽职尽责,清楚细心,十分赞赏,打算把家中的财务给她来管理。当时她虽然受宠若惊,生怕承当不了,但是对于老爷的信赖,心中是十分感的。因为她固然丝毫没有揽权弄柄之心,却十分渴望能够被这个家庭所接纳,成为与大家亲密无间的一分子,为维护这个家而竭尽心力。

  出自老爷之口的赞许和打算,无疑是一种认可的明⽩表示。谁知,回到如皋之后不久,她就跟着胃襄去了南京,一住就是大半年。接着就是清兵大举南下,她也就跟着家人匆匆逃到了这里。到如今,那件事似乎被庒儿遗忘了似的,再也没有人提起。对此,她倒是暗暗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确实还不到这个份儿上,勉強去承当,未必是一件好事。不过,不知道是自己多心还是别的缘故,她又觉得这一次回家之后,周围的气氛起了变化。老爷倒没有什么,对她依然和颜悦⾊;可是说到太太、,还有刘姨太,态度就变得淡淡的,不像过去那样亲热,虽然不至于难为她,但是有意无意地,却不再拿她当回事。这可就使董小宛感到颇为惶恐不安。特别是眼下这一次,太太、都带着儿孙搬到城外的大⽩居去了,就连刘姨太也没留下,可是却偏偏丢下了她。尽管,由于冒襄并没有走,她其实也不愿意抛下丈夫自己离开。不过,那些家长们在作出决定时,甚至连哪怕询问一下她的意向都没有,仿佛她连个数儿也算不上似的。这就更使董小宛敏感地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被这个尊贵的家庭所认可和接纳。近些天来,这种委屈和疑虑一直刺痛着她、困扰着她,此刻,它又一次冒了出来。“啊,我进门都两年多了,她们为什么还是这样子?我到底哪儿做错了,或者做得还不够?该怎么做才成?”她呆呆地仰望着那一片正在越来越暗淡下去的火烧云,苦恼地、绞尽脑汁地想“其实,她们不知道,我是多么爱重这个家,多么爱重她们呀!只要她们真正把我当成至亲骨⾁,即使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我也不会有怨言!

  啊,要是做得到,我真想剖出心肝来给她们看!可是现在这样子,这般苦楚又能向谁说?又有谁能帮助我呢?哎,看起来,就惟有相公了。他是我最最亲近的人,我的苦楚,他好歹还知道一点。虽然我也知道,从起始到如今,他都从…从未当真把我放在心上。也不知他心里到底想什么?也许还在想着那个陈圆圆——不过,除了他,我实在再也没有人能指望、能倚靠了呀!那么,那么——啊,这天都黑了,怎么相公他还不见回来?”

  由于忽然想到了丈夫,董小宛心中忐忑了一下,回过神来。的确,冒襄是今天一早出的门,说是到城外去探视马夫人和苏少。按理说,这会儿早就该回来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也曾去探视过两次,每一次都是过了正午不久就回来。

  “哦,不光他不见回来,连冒成他们也没有一个回来。那么会碰到什么事呢?

  是乡下发生了变故?还是他们半路碰上了杀人抢劫的強盗?要不就是生病了?伤着了?走错路了?”

  一边这么不安地猜测着,她一边又极力安慰自己:“嗯,不会的,不会这样!

  相公可不是那等遇事莽撞,没心没智的人。他自会随机应变,把一切都应付得好好的!”

  然而,当目光落到变得幽暗一片的庭院时,她又噤不住心惊⾁跳起来。

  “要是没事,他怎么到这会儿还不回来?他不会不知道老爷、我,还有家里的人都在惦记着他呀!就算他有事回不来,也该打发个人回来说一声呀!啊,要是当、当真遭了祸事,他们此刻会怎么样呢?是⾝受重伤,还是在挨打受‮磨折‬,还是、还是已经不、不在了…”最后这个念头一闪,董小宛像当头挨了一,顿时呆住了。

  “不,不成!不能这样!”她惊恐地想。的确,且别说她是那样深爱着丈夫,就拿她自个儿来说,眼下国破家亡,到处兵荒马,而她在这个家里惟一能够指望、能够倚靠的人,就只有丈夫了。万一冒襄有个三长两短,那么她今后…“不,我要去,要去找他!”她不由得站起来,出声地说。坐在旁边的紫⾐分明吓了一跳,连忙放下手中一件准备折叠的⾐裳,问:“娘,娘要上哪儿去?”

  “找相公,一定要找相公!”董小宛说着,抬腿就往外走。

  紫⾐赶紧跟上前来搀扶:“可是,听说老爷已经派人去了!”

  “不成,我得自己去!”

  “可是…”

  “你莫拦我!快叫轿子来,快去,去呀!”

  发现董小宛脸⾊惨厉,大睁着眼睛,⾝子也在微微发抖,显得动异常,紫⾐不敢违拗了,应了一声“是”匆匆向外走去。小半晌之后,董小宛乘上一顶小轿出门了。上房那边的冒起宗大约也正为这件事焦急,因此得知后并没有阻拦,只派人过来传话,让她多带仆从,小心护卫,以防不测。

  现在,董小宛就在八名手执火把和刀的家丁簇拥下,沿着狭长的里弄,向大街的方向走去。位于城东的这条里弄,聚居着好些上流人家,平⽇在城中称得上有财有势。凭着这一点,如果大家齐心合力,联起手来的话,应该说是能够暂时自保的。可是如今,那些有钱和不太有钱的人家都几乎逃了个⼲净,使平⽇颇为兴旺气派的一条里弄,变得灯火寥落,声响全无,到处笼罩着惨惨、暗沉沉的恐怖气氛,简直同一片坟地差不了多少。直到董小宛的行列经过,杂沓的步履声和晃动的火把,才将幽灵般守候在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內的看屋人惊起,惴惴不安地把眼睛贴在门里,往外窥看…由于亲眼看到宅子之外是怎样一种诡秘荒凉的情景,想到冒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行走,该有多么危险莫测,董小宛此刻的心情甚至更焦灼了。虽然她只能坐在轿子里,但仍旧不断撩起帘子往外张望,希望尽快赶到前边去,把丈夫接回家里来。

  然而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轿子却停了下来。董小宛稍等了一会,仍旧不见起动。她把帘子再掀开一点,从站在前面的仆人头顶上望去,发现已经来到里弄口的木栅门前。门洞里,影影绰绰地聚了好些人,正在那里嗡嗡地谈着。董小宛起初有点莫名其妙,随后心中一动:咦,莫不是相公回来了?顿时,她心中一宽,连忙扳着窗沿,睁大眼睛,伸长脖子张望着,希望尽快辨认出丈夫那悉的⾝影。

  “姨…”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轿外响起。

  董小宛回顾了一下,发现说话的是执事头儿冒贵。她连忙问道:“为何不走了?是不是相公家来了?啊,相公呢?他在哪里?怎么我看不见?”一边问,一边重新伸长脖子,竭力寻找着。

  “大爷还不曾回来。是外头得厉害,说是灶户进城了,成群结伙的,到处杀人抢东西。”冒贵哑着嗓子回答。黑暗中看不清他的表情。

  “哦,那为什么还不走?快走呀,快去接相公呀!”董小宛着急地催促说。

  大约发现董小宛其实并没有听清他的话,冒贵⼲咳了一声,把灶户进城的事又重复了一遍,然后说:“少爷这会儿还不回来,想必在城外那边歇下了。现今外头成这样,姨也别出去,先回府里歇着,等明⽇再派人出城打探不迟。”

  停了停,看见董小宛没有做声,他又说:“张乙、吴七都回来了。姨不信,只管问他们两个便知。”

  张乙和吴七,就是先前派去接冒襄那批家人的班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来到轿前。听冒贵这么说,他们便异口同声地帮腔道:“这是实情。姨万万出去不得!如若不然,有个差池闪失,小人们俱担待不起!”

  董小宛仍旧不说话。不过,发现张乙、吴七和他们的手下人全都聚在这儿,她也就明⽩了:原来,这些人虽然奉命到大街上去探看和接主人,其实却十分胆小怕死,发现外问的情势不对,他们就马上退回里弄里来,还撺掇冒贵也不要去。“他们说相公在大⽩居那边歇下了,分明是托辞搪塞!试问他们怎么知道?

  凭的什么?”董小宛又气又急地想。作为奴仆,对攸关主人生命‮全安‬的差使,竟然如此敷衍了事,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啊,他们怎么敢!他们平⽇的忠心到哪里去了?”但是,以自己目前的地位和⾝份,她又感到很难拗得过这些有头有脸的老家人。因此,尽管心中气苦异常,到头来,她只能‮劲使‬地蹬了一下轿子的底板,用含泪的声音说:“陕走!”

  “上、上哪儿?”一名轿夫迟疑地问。

  “当然是上街上去,接相公!”

  “哎,姨…”显然吃了一惊的冒贵连忙阻止。

  “走呀,快走!”董小宛蓦地不顾一切地尖叫起来。那悲愤、凄厉而又固执的叫声撕破静夜的空气,进而出,使在场的人心头都不由得一震!

  这么一来,谁都不敢再阻拦。董小宛那顶轿子摇晃了一下,重新起动了。它在仆人们让出来的通道中悲壮地、坚执地前行着,看样子,哪怕外面是刀丛剑林,是流⾎死亡,也阻挡不了她去接冒襄的决心。

  几个班头你望我,我望你,尽管并不那么心甘情愿,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庒力迫着似的,终于无可奈何地跟上轿子,一起向外走去…七半个时辰之后,他们终于把冒襄接回家里来。虽然外问的情形确实相当混,但总算双方都没有碰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至于冒襄为何回来得这么迟,也弄清了:原来是跟随马夫人和苏少的小儿子生了玻乡间没有大夫,只有一位略懂医道的村塾先生。虽然大家担心靠不住,但也只得将就让他瞧瞧。那塾师说是偶感风寒,不妨事的。就近抓了帖药,让小儿子服下了,不过冒襄到底不大放心,所以在大⽩居逗留到傍晚,看见孩子确实睡得安稳了些,可以付得下,才又匆匆往回赶…实情虽是如此,但经历了这番奔波,冒襄也已是精疲力竭,面容憔悴,几乎连说话的劲头都没有了。看见这种情形,董小宛也不敢多说什么,待冒襄回禀了⽗亲之后,便服侍他早早睡下了;并且吩咐紫⾐,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一律不准外间通传,必定要传,也得先告知她。

  这么好歹过了‮夜一‬。第二天,冒襄照例一早又起了,洗漱完毕,用过早点。

  要在往⽇,他必定又忙着到外间去了。可是不知为什么,今天他却显得有点懒懒的,尽自坐在椅子上发呆,迟迟没有动⾝。看见这样子,董小宛觉得说话的机会来了,于是拿起一把扇子,趁着送到丈夫手里的当儿,试探地问:“相公,眼下城中这一场子,不知几时才能平息得了?”

  冒襄牵动嘴角,勉強地苦笑了一下:“哼,谁知道!反正,等着就是了!”

  “那——往后这城里城外的,相公还得不歇地两头奔波了?”

  “有什么法子,当然得去!”

  董小宛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可是,可是,妾⾝害怕!”

  “你怕——怕什么?”

  “眼下这等兵荒马的,妾⾝怕相公城里城外地闯,万一碰上了杀人越货的強盗,那、那可就…”董小宛止不住哭泣起来。

  冒襄望了她一眼,目光随即又回到原处。他好一阵子没有做声,最后,才说:“不会的,我又不是孤⾝一人,还有冒成他们哩!”

  “要、要是強盗人多势众,怎么办?”董小宛勉強止住悲泣,说。她本想告诉丈夫,那些仆人也未必靠得住,就像昨天夜里那样——但临时又改了口:“况且,城里有歹人作,乡下也难保没有歹人作。把太太、和小少爷撂在那儿,也难保就十分‮全安‬。万一出了什么事,相公和老爷都不在⾝边,怎生是好?”

  这话显然说中了冒襄这些天来的担忧。他的表情变得烦躁起来,两道黑亮的眉⽑也凑到了一块,然而,却紧抿着嘴,没有吭声。

  董小宛望了望丈夫,一颗心止不住噗通噗通地跳起来。她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拿不准家长们已经决定了的事,自己提出异议好不好。然而,眼看着丈夫一个人两边照应,疲于奔命,才几天工夫,脸上已经瘦下一圈去,董小宛就感到心如刀割;更别说冒襄这么没完没了地往返奔波,总难免会碰到一次半次意外——哪怕只碰上半次吧,就有可能什么都完了…“那么,你说怎么办?”冒襄出乎意料地冒出一句,随即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在窗外早晨光的映照下,他的侧影显得那样苍老、无神。

  “妾想,妾想,”董小宛结结巴巴地说,有片刻,紧张得几乎连声音也发不出来。不过,她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要是守在这儿,难以照应,不如、不如相公和老爷都先到城外去,暂避一时,也是好的。”

  这么说完之后,她就屏住呼昅,睁大眼睛,胆怯地等待着丈夫的反应。“哦,他要是不⾼兴,不答应,那就当我没说吧。不过,我确实觉得这样合适!”她心忙意地想。

  然而,冒襄却按照原来的姿势坐着,一动不动,仿佛本没有听见侍妾说的话。过了一会,他才慢慢张开眼睛。

  “什么?”他问,冰冷的目光直过来“你说什么?要走,嗯?”

  一听丈夫的口气,董小宛的脑子里“嗡”的一下“啊,他生气了,他不答应!”她后悔地想。慌中,她点了点头,又‮劲使‬地摇‮头摇‬。

  “你说要走?”冒襄猛地站起来,⾼声地重复说“鞑子还没来,这城还没丢,你就要我逃跑?去学那些没有骨气,胆小如鼠,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吓掉了魂的可怜虫那样,夹起尾巴逃走吗?去学为了活命,宁可剃发留辫的孱头那样,去给鞑子当顺民吗!哼,办不到!他们怕死,我冒襄可不怕死!我就是不走,就是要给他们看看,在这城里,还有不怕死的缙绅之家,还有一股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

  冒襄怒气冲天地咆哮着。他的眉⽑倒竖起来,圆睁的两眼噴出灼人的火焰,俊美的、憔悴的脸孔变得十分可怕。他的声音愈来愈⾼,言辞也愈来愈偏执、烈,而且有股子不顾一切的味道。显然,这些天来所受的种种刺、打击、挫折,以及失望、愤懑、苦恼、辛苦,由于不断地积存,早已超过他內心所能承受和包容的限度,一旦得着机会,就变得无法控制,猛烈地倾泻出来…董小宛吓坏了。她哀求说:“相公,相公,听我说…”“我不要听!”冒襄耝暴地一挥手,随即,像发现了什么似的,目光霍霍地盯住了可怜的侍妾:“好啊,闹了半天,原来连你也想逃走!哼,还亏你口口声声说,不管是生是死,都要跟着我,一生一世也不分离。原来全是假的,是骗人!

  那么好呀,你要走,你就自己走好了,回姑苏去,回秦淮河去!我冒某人绝不挽留!”

  如果冒襄只是责怪侍妾不该胡思想,不该过问她不该过问的事,那么即使骂得再凶,董小宛都可以忍受,不会争辩。可是现在丈夫竟然怀疑到她的忠诚,这就使董小宛感到比杀了她还要难受,以至于那张秀美的脸蛋一下子涨得通红。

  “不,不!不是这样!”她大声地、含着眼泪反驳说“妾⾝只是为相公的安危担心而已!相公自然不是胆小怯懦的人。惟是打算以万金之体,与匪类相抗,妾⾝却未敢苟同。须知相公是家中惟一长男,上有老⽗老⺟,下有幼弟稚子,他们的安危全都系于相公一⾝。相公之责,可谓至重至大!若因争一时之忿而轻⾝蹈险,万一遭逢不测,这一堂长幼,将何所因依?祖宗香火,又凭谁承传?这‘孝道’二字,更何从谈起?相公岂能不静心权衡,缜密三思!”也许自两人相识结合以来,董小宛还从来不曾这样顶撞过丈夫,加上她最后这一番话,竟是如此义正辞严,令人无从反驳,冒襄竟一下子噎住了。他仿佛不认识似的望着侍妾,然而,只一会儿,他的眼睛又眯起来,并且闪出恶意的光芒。

  “你当真还想逃难?”他用故作平淡的口吻说“你莫非忘记了,去年那一次逃难是什么滋味?这一次,只会比那次更凶险。到时候,我要是照应不过来,只能先护着老爷、太太、、少爷他们,嗯,还有姨太太!就未必能顾得上你了——你难道就不害怕?”出自丈夫之口的这个警告,冷酷得就像一把尖刀。董小宛的脸⾊不由得变了。但是,略一沉默之后,她仍旧咬咬牙,惨然说:“只要相公和老爷、太太、,还有小少爷们平安无事,妾就是死了也甘心情愿!”

  冒襄一直紧盯着侍妾,显然在等着对方露怯。这时,他的目光抖动了一下,挑衅的锋芒消失了。他垂下眼睛,无言地转过⾝子,慢慢踱了开去…“大爷,老爷着人传话,请大爷到后堂去见老爷。”丫环紫⾐小心翼翼的声音在门边响起。

  冒襄怔了一下,问:“什么事?”看见紫⾐茫然地摇‮头摇‬,他就“嗯”了一声,随即回过头,望了望董小宛,但到底什么也没有说,就匆匆跨过门槛,沿着悉的回廊,向正院的后头走去。

  八

  “难道真的要弃时局的转变不顾,再度举家出逃?”一边越过一组一组手执刀,在各自的地段上巡逻放哨的家丁,冒襄一边继续着先前中断了的思路“诚然,她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起码在混的情形有所改善之前,似乎应当考虑是否该出城暂避一下。可是,已经苦苦坚持到现在,绍兴方面说不定这一两天就会有回音。万一我刚走,新县尊就来上任,岂非⽩颠簸一趟不说,还给张罗浮他们落下一个贪生怕死的笑柄?不,既然这么些天都熬下来了,那就⼲脆熬到底!

  生也罢,死也罢,就拼他这一回!做个有骨气、有胆魄的人!那么,就坚持不走…”“哎呀,烧、烧起来了!”一声尖锐的惊叫蓦地响起来。

  “哪儿?在哪儿?”“喏,那边,那边!”几个人在墙头上嚷嚷说。正在廊庑下坐着的仆人“哄”的一声全跳起来,开始紧张地询问、叫喊、奔走,墙上墙下顿时成一片。

  冒襄吃了一惊,有片刻工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当看见周围了套时,他就光火了,‮劲使‬把脚一跺,厉声说:“⼲什么?你们都于什么?啊!”这一声呵斥总算发生了作用,哄哄的仆人们顿时停止动,一个个呆着脸,不安地沉默着。

  “启、启禀大爷,外头烧…烧起来了!”一个班头结结巴巴地报告。

  “不就是烧么,又不曾烧到这边,就慌成这个模样!要是真有歹人打上门来,你们怎生对付!”冒襄继续厉声呵斥。

  不过嘴上这么说,他心中其实也有点紧张,于是走向墙边,沿着架设在那里的一道梯子,攀上了用木板和立柱临时搭起来的一个哨位,朝哨丁指点的方向望去。果然,在城南的方向,有一片房屋正在焚烧,滚滚浓烟直冲天际,还带起许多灰烬似的东西,朝四下里飘舞翻飞。虽然距离相当远,看不到具体的情景,但也不难想见遭灾的人家是怎样一种悲惨可怕的模样。“嗯,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不知是否又是歹徒放火,还是自家不慎失火?伤着人没有?哎,要是没有人去救,延烧起来可不是玩的!”冒襄一边目不转睛地瞧着,一边心情紧张地想。“莫不是‘半梁山’和‘赛少林’放对,弄出来的?昨⽇‘半梁山’在那里贴出好些无头告示,声言要同‘赛少林’厮拼,还当场杀翻两个人哩!”一名哨丁惴惴不安地从旁说道。

  所谓“半梁山”和“赛少林”是城南两股义兵分别给自己取的名字。两股人马从一开始就各据一方,互不服气,经常斗殴生事,把老百姓弄得叫苦连天,在城中早就出了名。现在听哨丁一说,冒襄心中顿时生出一股愤慨。“哼,还亏那伙举义缙绅口口声声说要弹庒,其实全是假话!像这种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又怎能与清兵对敌,又怎能指望他守得住海宁!”这么一想,他心里就变得糟糟的,没有心思再看,仍旧沿着梯子退下来,只嘱咐班头严密守护,防止奷人乘机扰,便转过⾝,匆匆向后堂走去。

  冒起宗已经在等着他了。这几天,虽然冒襄极力把绝大部分的事务揽了过去,但焦虑和失眠,仍旧在老人⾝上留下了痕迹,使他完全失去了平⽇的从容气派,显得神情郁闷,心事重重。

  当冒襄走进来时,冒起宗正倒背着手,微低着头,焦急不安地在后堂来回踱步。听见儿子的脚步声,他就立即站住,转过⾝来。“你来了。”他皱着眉⽑说,示意儿子不必行礼,然后朝后门內侧一指“门首的阿三领了个人进来,说了一件事,如今就在下房里,你先过去瞧瞧,回头我们再商议!”

  “是!”冒襄答应着,随即想到应该把城南起火的事告知⽗亲,于是又拱着手说:“启禀…”然而,冒起宗焦躁地一挥手:“其他的先别说了,你快过去瞧瞧!”冒襄怔了一下,不明⽩⽗亲为何这么气急败坏。他不及再问,连忙跨出门槛,走向⽗亲所指示的那间供仆人休息的下房里。“啊呀,大爷来了!”长得⾝材魁梧的阿三连忙从舂凳上站起来,看见冒襄沉着脸,便不敢多话,回头一指,说:“喏,就是他!”

  还在进门时,冒襄就发现屋子里坐着一个陌生人。此刻趁对方站起来的当儿,他借着从木格子窗外透进来的光线,看清了那是个三十岁上下的汉子,中等个儿,扫帚眉,酒糟鼻,一双圆鼓鼓的金鱼眼,两片向外翻出的厚嘴,头上歪着一顶猪嘴头巾,一⾝半新不旧的玄⾊⾐,敞着,腆着肚子,使人一望便知是个市井泼⽪。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冒襄皱着眉⽑问,随即在阿三端过来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

  “快回大爷的话,问你呢!”阿三催促那个人。

  “哦,是!”那人连忙答应,随即低下头,用袖子擦擦鼻子,停顿了一下,然后开口说:“小人许五汉,家住双忠庙,因得知一伙贼人要来打劫贵府,特地赶来报个信儿。”

  冒襄正摇摇手,拒绝阿三奉来的一盏茶,冷不防听见这句话,心中猛然一震“什么?你说什么?”他瞪大眼睛追问,同时不自觉地攥紧了椅子的扶手。许五汉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哼,你敢是扯谎胡说——你怎么知道?”冒襄盯着对方,怀疑地问。

  “小人不敢扯谎。小人若是扯谎,让⾆头长个大疔疮,化脓,烂掉!”许五汉赌咒说,又擦擦鼻子“本来,小人也不知,是隔壁头的王阿⽑如此这般告知小人的。”

  “讲仔细一点!”

  “是。昨儿夜里,小人已经下了。那王阿⽑来打门,把小人吆喝起来。小人问他啥事体,他举着个瓶儿要借酒。小人见他已有五分醉意,便只推没有。他便骂小人不慡利,还说他即刻便要发大财,到时只怕小人得颠倒求他施舍哩!小人见他说得蹊跷,便扯他坐下,取出酒来,慢慢拿话套他。他起初还不肯说,后来挡不住小人几杯酒灌下去,到底吐了真言。他说城外有一帮新近搭伙的贼人,这两⽇正思量打劫大户,因知公子爷家是从如皋来的大财主,至今还留城中未走,便立心拿贵府发个利市,却怕不城中的路径。那贼伙中有人原是认得王阿⽑的,便拉他来做眼线,应允事成之后,算他一份。那王阿⽑本是个穷瘪了的,自是一口应承。眼下他们已经准备停当,早晚便要动手。小人见情势紧迫,昨夜一宿不曾合眼,今⽇一早便来禀知公子爷…”如果说,刚才吃惊之余,冒襄还有点半信半疑的话,那么听了许五汉这一番述说,他就完全呆住了。因为对方所说的这个王阿⽑,原是家中的一名小厮,两个月前,因犯偷盗和调戏丫环,被人揭发,本应送官究治,后来是冒起宗念他故世的亲爹是家中的老仆,决定网开一面,逐出家门了事。这王阿⽑自幼在府中长大,对內情自然十分悉。贼人找他做眼线,可以说毫不奇怪。另外,冒家同他既有这层关系,查问起来并不费难,要不是确有其事,许五汉也不敢胡攀扯上他。

  “你——因何要将此事告知我们?”半晌,冒襄定一定神,问。

  “哦,小人虽则也一般的爱钱,却还知好歹。那些个伤天害理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许五汉忽然变得活泼起来,转动着金鱼眼睛,乖巧地回答“别说上有神明,下有官府,都断断不容,就是贵府这样的人家,既敢留下来,岂能没有防范?那伙蟊贼若真的要来,不碰个头破⾎流,偷不着蚀把米才怪!再说,闻得公子是个大善人,最是怜贫惜老,乐善好施。这远远近近,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只有那等狼心狗肺,昧了天良的,才会来打贵府的主意!小人可是…”许五汉哕哕嗦嗦地说着,可是冒襄已经没有心思再听了。他摆一摆手,吩咐阿三:“行啦,你领他出去,再到账房支十两银子给他。就说是我说的!”说完,他又回头对许五汉点点头:“你这么着,很好,以后若还有什么信儿,就来告知我——嗯,去吧!”等喜出望外的许五汉趴在地上叩了头,兴冲冲地跟着阿三走了之后,冒襄就有气无力地往椅背上一靠,茫然发起呆来…“嗯,都查问明⽩了么?”一个悉的声音问道。冒襄回头一看,原来是⽗亲走进来了。

  冒起宗事先显然查问过许五汉,并且已经知道了一切。他拈着胡子,来回踱了几步,终于长叹一声,说:“看来,这城中确实无法安⾝了,不如还是先到城外去避一阵子吧!”

  这当儿,冒襄已经照例站了起来。他没有马上回答,只是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半晌,才苦笑着说:“只是,孩儿总觉得太冤!”

  “什么?太冤?”冒起宗显然莫名其妙。

  冒襄点点头,哑着嗓门说:“都挨到这当口上,说不定一两⽇內,绍兴就会派县尊来,我们却还得狼狈逃命——岂不太冤!”冒起宗不做声了。有好一阵子,他迟疑地望着紧咬着嘴、显得苦恼异常的儿子,似乎打算安慰上几句;但是,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两天以后,他们⽗子终于带领全体仆从,押运着大批的箱笼行李,在严密防范的状态下离开了海宁县城,再度踏上了吉凶未卜的旅程。 uMUxS.cOm
上一章   白门柳3:鸡鸣风雨   下一章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白门柳3:鸡鸣风雨,架空小说白门柳3:鸡鸣风雨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刘斯奋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白门柳3:鸡鸣风雨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