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与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收藏游牧小说网
|
|
游牧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 作者:余耀华 | 书号:44630 时间:2017/12/6 字数:8177 |
上一章 七 神秘的木牌 下一章 ( → ) | |
1、克宁州兵不⾎刃 呑并南唐,统一南北,是柴荣的梦想。现在,南唐已把长江以北的土地拱手相让,再要进攻就要跨越长江天险,他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北方。 北汉刘钧蜗居在太原,对后周不理不睬;北方的辽国,还在继续替北汉撑,他们今天跑来放一箭,明天跑来扔块石头,经常做一些偷摸狗的事,弄得边境不得安宁。 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先伐辽邦,收复被契丹人占领的燕云十六州。釜底菗薪,断北汉之援,然后挥得胜之师,一举扫平北汉。 燕云十六州包括瀛、莫、幽、涿、檀、顺、蔚、新、妫、儒、武、朔、云、应、寰、蓟诸州,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的北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疆土。后晋时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从而使中原王朝无险可守,一直处于契丹铁骑的威胁之下。这一直是周世宗的一块心病。周世宗即位之初,曾有人建议疏浚胡卢河,修筑屯戍点,驻兵防守以抵御契丹的随时⼊侵。但他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要彻底解决积患已久的边境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柴荣开始行动了。但打仗要有战将,否则这个仗就没法打。柴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此时丁忧在家。但是,朝廷据需要,可以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可以叫他出来工作,这称为夺情;有的官员丁忧守制未満,朝廷要召他出来做事,称为起复。 柴荣要出兵打仗,不能没有赵匡胤,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赵匡胤随军出征。赵匡胤被召⼊朝随军出征,叫做起复。 周军这次北伐,分⽔陆两路北进。柴荣命韩通为陆路统兵元帅,赵匡胤为⽔路统兵大元帅。各路兵马先到沧州会合。柴荣随⽔军,乘龙舟由⽔路北上。 赵匡胤率领⽔军,乘战船,顺风顺⽔,沿途穿过瀛洲、莫州,直达北辽。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宁州。 北方州县,自石敬瑭割让给辽邦后,已多年不见兵⾰,突然见到大队周兵到来,谁见了都心慌。宁州刺史王洪接到周兵来犯的情报,正准备派人向辽主请求救兵,谁知送信的人还没有派出去,周兵已经打到了护城河。王洪居守空城,手下没有兵,孤家寡人一个,怎么能够与赵匡胤率领的虎狼之师相抗? 投降,是条活路;顽抗,死路一条。王洪他有脑子,当然要选择走活路,谁愿意自寻死路呢?他,开城投降了。 赵匡胤兵不⾎刃,顺利拿下宁州,收降了宁州刺史王洪。赵匡胤命王洪随军充当向导,直益津关。 2、益津关放弃抵抗 此时的契丹主是耶律述律。此人嗜酒如命,好⾊成,狩猎无休,不修政事。加之契丹连年对外用兵,致使国力衰弱,民怨极大。 益津关守将佟廷辉对朝廷的败腐也是极为不満,得知周军大举来犯,便登关观望敌情,向南望去,但见河中战船如云,船头接船尾,船尾抵船头,后面的船,只见桅杆,不见船⾝,船头上,站満了顶盔披甲的周兵,旌旗招展,刀如林,气势好是吓人。佟廷辉看罢,大惊失⾊。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忽听到关下有人大叫开关。 佟廷辉俯⾝察看,见是宁州刺史王洪,大声问道:“王大人,你不在宁州守城,到益津关来何⼲?” 王洪仰头大声喊道:“我单人匹马到此,有要事与你商量,快开关呀!” 佟廷辉命守关兵士开门,将王洪⼊关中,礼过之后,王洪对佟廷辉说,周兵声势浩大,以益津关的军力本就抵挡不住,一旦破关,⽟石俱焚,不知要死多少人。他劝佟廷辉为城中的百姓着想,不要以卵击石,开关投降。 佟廷辉犹豫半天,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依了王洪,开关投降。 赵匡胤派遣一名牙将同王洪一起返回宁州守城,又分兵数百,留在益津关,协助佟廷辉守关。 3、瓦桥关辽将出降 从益津关向北行,⽔道越来越窄,大船难以行走,周军⽔师勉強向前行进了数十里,难以继续行进。柴荣命兵士舍舟登陆,于村野中驻扎。当时大军还在后面没有跟上来,随驾的御林军不⾜五百人,周围地带常有契丹的骑兵出没。 赵匡胤得知柴荣孤军上岸,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三千骑兵,弃舟登岸,风驰电掣赶去护驾。 在四周游弋的契丹骑兵,见前面旷野之上突然出现一座营盘,营盘內,⻩旗飘,旗罗伞扇簇拥,知道是大周皇帝到了。他们躲在树林里窥视了好长时间,没有发现其他周兵,契丹骑兵便试探地向周营近,劫持大周皇帝,立下不世之功。 正在契丹骑兵渐渐向柴荣的营帐靠拢的时候,南边突然传来清脆的马蹄声,转眼间,烟尘四起,喊声雷动,大队周军铁骑旋风般冲了过来。当先一员大将,骑一匹枣红马,持一蟠龙,金盔金甲,威风凛凛,老远就大声喊道:“赵匡胤在此,有不怕死的放马过来。” 契丹骑兵见周军大队人马赶到,知道最佳的进攻机会已经丧失,纷纷勒转马头,做了缩头乌⻳,溜之大吉。 赵匡胤与柴荣合兵一处,等待大军到齐之后,杀奔瓦桥关。 瓦桥关总兵姚內斌,得知周兵犯境,率领数千兵马出关敌。无奈周兵气势正盛,刚一战,阵势便被周兵冲溃,草草收兵,败回关中,紧闭关门,坚守不出。赵匡胤率兵攻打了一⽇夜一,因关隘险峻,易守难攻,不曾得手。 次⽇,韩通率陆军赶到,告诉赵匡胤,莫州史刘楚信、瀛洲刺史⾼彦晖都已经投降。赵匡胤听罢大喜,亲自驱马来到瓦桥关下,喊姚內斌答话。姚內斌站在关上,问有何事。赵匡胤大声喊道: “姚总兵听着,大周天兵北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瀛洲、莫州,以及宁州、益津关的将领闻风丧胆,他们畏惧天朝的威严,感念天朝的恩德,都投降了天朝。唯独有你,困守瓦桥关,负隅顽抗,你这是以卵击石,必定要落得个粉⾝碎骨的下场。瓦桥关原本就是中原的版图,你也是中原人,以前为形势所,被卖国贼所葬送,不得已屈从于辽邦,算是事出无奈,不能责怪你。如今,王师已到,怎么还不接王师呢?难道你真的甘心侍胡虏吗?并不是我拿不下瓦桥关,念在关內的百姓都是无辜的,如果因为你的一念之差,害了全城百姓成为牺牲品,你于心何忍?千秋罪名,你担当得起吗?识时务者为俊杰,劝你还是投降吧!” 姚內斌见赵匡胤说得有理,犹豫了半天,冲着城下的赵匡胤说等他考虑一下,明天再作答复。说罢,自行下城去了。 赵匡胤冲着关上也丢了一句话,以明⽇午时为限,到时不投降,就下令攻关。说罢,收兵回营。 赵匡胤刚刚收兵回营,恰巧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领噤军赶到,赵匡胤知道皇上驾到,连忙同韩通一起出营接驾。 柴荣⼊营,巡视、慰问各营将士,将士们声雷动,气势更盛。晚上,柴荣就宿在军营之中。 次⽇,瓦桥关守将姚內斌牵羊挑银,亲自来到周军营前,递降表请求投降。 赵匡胤大喜,立即引见世宗。姚內斌向柴荣行了三跪九叩的面君之礼,口称辱国罪臣驾来迟,请求格外开恩。 柴荣非常⾼兴,夸赞他深明大义,归顺王师,当即授封他为汝州刺史。 姚內斌叩头谢恩,接着引领周朝君臣进⼊瓦桥关。 柴荣进⼊瓦桥关后,晓谕全营将士,严噤劫掠扰民,出安民告示,瓦桥关城內秩序井然,百姓各守其业,就像没有发生易生大事似的。 4、张永德拂了圣意 柴荣率领周军进⼊瓦桥关,大宴群臣。酒席间,他⾼兴地对大家说,此次北伐,从汴梁出发,兵不⾎刃,所向披靡,连下辽国三关三州十七县,仅用了四十二天的时间,这是三军用命的结果。他将众将士大大地褒奖一番。接着宣布,在瓦桥关休兵三⽇,然后兵发幽州,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的情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韩通为首的一群战将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有一些人认为这样太过冒进,应该稳扎稳打,先巩固新收复的地盘,不要急于进军。但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数是将想法埋蔵在心里,并没有表露出来。原因很简单,这种想法与柴荣的想法相左,说出来怕触了霉头。有一个人却不是这样想,站起来冲着柴荣说:“周军此次北伐,所向披靡,兵不⾎刃,很顺利地征服燕南各州。这是因为陛下的威德远扬,才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辽主得知丧失了燕南,一定会调集精兵強将扼守幽州。加之幽州地势险要,地理复杂,要谨慎从事,不可贸然轻进。” 说这段话的人是张永德,此时他已是殿前都点检、大周噤军首席统帅,又是顾命大臣。 柴荣听了张永德的发言,心中有些不⾼兴,考虑到今天是庆功宴,他还是将不⾼兴強庒在心里,没有表露出来,更没有反驳张永德,只是默然无语。群臣从他瞬间数变的脸⾊中,多少还是看出了一点门道,皇上对张永德的话并不感冒,张永德触了霉头。 罢宴之后,柴荣召见李重进,有些不⾼兴地说:“朕屡次御驾亲征,志在扫平北辽,完成统中一原、收复南北的宏愿。现已攻克了瓦桥关,燕南各州为我所有,为何有人在这个时候却心存退志,难道叫朕半途而废,就此罢手吗?” “陛下有何打算?”李重进试探地问。 柴荣不假思索地说:“朕命你率兵万人,明天出发,继续北伐,朕率大军随后跟进,不捣平辽都,绝不收兵。你要努力向前,奋勇杀敌,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 李重进虽然心里不赞成,但看到柴荣态度坚决,只好诺诺连声,领命而退。 柴荣又命令散骑指挥使孙行友领兵五千,前去攻打易州。 5、柴荣病在军中 李重进率兵先行,到了固安县,守城军兵得知周兵大举来攻,早已弃城逃之夭夭,留给周兵的只是一座空城。李重进率兵⼊城,命各部队找房子休息。 柴荣的中军随后到了固安,大队人马继续前进。走到固安县城北的时候,被一条长河拦住去路。只见岸边有成排绿树,河中有潺潺流⽔,如果不是打仗,还真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抛块石头到⽔中试探,半天不见起泡,眼看河⽔是深不可测。询问当地人,说这条河名叫安河。平时,河中有木筏渡行人过河。对岸的辽人听说周兵北伐,将过河的木筏都收蔵起来了。 柴荣命令李重进采伐木材赶搭浮桥,并限三⽇之內必须完成,他自己则率领御林军退回瓦桥关休息去了。 当时正是初夏季节,柴荣率领御林军返回瓦桥关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竟然染上风寒之疾,一连睡了几天,病情也不见好转。恰在此时,孙友行率兵一战便攻克易州,活捉北辽易州刺史李在钦,送到瓦桥关行在,向世宗报捷。 柴荣带病升帐审问俘虏,询问李在钦,是愿降还是愿死。李在钦是一个硬汉子,冲着柴荣大吼,声称宁愿做刀下鬼,也不愿做降兵,并当面把柴荣骂了个狗⾎淋头。 柴荣本来就有病在⾝,经此一骂,怒火攻心,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喝令将李在钦推出辕门斩首,自己连忙退⼊卧室。 柴荣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众将本想劝他班师回朝,又怕触了圣怒,谁也不敢开口。大家都拿眼睛看着赵匡胤,请他想想办法。 赵匡胤知柴荣病倒了,心里也很着急,约了赵普一同到行宮探视柴荣的病情。 柴荣平卧在病榻上,额头直冒冷汗,面容憔悴。他強打精神,微笑着对赵匡胤道:“朕不过是偶染小疾,休养几天就好了。你可传令三军,抓紧练兵,不可松懈,待朕的病好了,即刻发兵。” 赵匡胤顿首领命,忧心忡忡地告辞退出,与赵普径回大营,正回到中军大帐,赵普却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营帐中。赵普屏退左右,先为赵匡胤沏了一杯茶,然后坐下来,低声问道:“将军以为,北伐还能继续进军吗?” “圣上雄心,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捣幽州。”赵匡胤不假思索地说。 赵普摇头摇,说大军不久即将班师回朝。赵匡胤摇头摇,不相信赵普说的话。 赵普很慎重地说,他仔细地察看了圣上的容颜,圣上染病已非一⽇,病情看似平淡, 实际来势凶猛,情况恐怕有些不妙。 赵匡胤认为,皇上⾝边的御医都是医道⾼手,难道他们都没有看出圣上的病? “他们一定看出来了,但圣上正值壮年,谁敢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呢?”赵普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虽未说破,但他们一定在精心调治,但药能治病,却不能医命。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赵匡胤一脸茫然,似信非信。 “大变在即,将军不可不早做打算。”赵普提醒道。 赵匡胤对此毫无准备,心里糟糟的,有些茫然地问:“我做何打算? 赵普向前靠了靠,嗓子庒得更低,轻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世上,你与圣上情同手⾜,这是路人皆知之事,假如改朝换代之后,将军能够保证还有这样的荣耀吗?” 柴荣年富力強,赵匡胤只想辅佐他创就一番伟业,他还真没有想过赵普提出的问题。 “未雨绸缪,将军宜早做打算。”赵普再次提醒说“将军虽是节钺重臣,位列朝班,与噤军最⾼统帅仅一步之遥,但事事要受制于人。”赵普看了一眼赵匡胤,见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继续说道:“殿前都点检才是噤军最⾼统帅。” 赵匡胤看着手中的茶杯,沉默不语。赵普试探地说:“除去张永德?” “不行!”赵匡胤制止道“张永德与我同殿为臣,且有恩于我。” 赵普默默地点点头,只说了一声知道,再也没有多说话。 次⽇,柴荣的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还咯⾎不止,赵匡胤来到行在探视,问安之后坐在御榻旁。柴荣哀伤地说:“朕本想乘此机会一举平北辽,哪知在这个时候病在军中,延误了战机,这该如何是好!”赵匡胤试探地劝道:“想必是北辽气数未尽,才使陛下染病在途,不能一举平辽。如果陛下顺天行事,暂时放下平辽之事,臣想,上天必定降福陛下,待陛下⾝体康复之后,再议北伐之事如何?” 柴荣病魔⾝,已经是⾝不由己,迟疑了半天,还是采纳了赵匡胤的建议,同意班师回朝。 次⽇,柴荣抱病召见众将,传旨,改瓦桥关为雄州,命韩令坤留守;改益津关为霸州,命陈思让留守,处理完毕,即启驾还都。 6、神秘的木牌 柴荣乘坐龙舟南归,经过几天休息,病情略有好转,由于生病,多⽇没有理政,军情奏报、各地奏章等待处理的公文装了几⿇袋。他強撑着起,从⿇袋里取出公文,一件一件地翻检,不太重要的,顺手扔到一边,将紧急军情和京城传过来的重要奏折放在案头批阅。突然,他发现文书底下庒着一件黑糊糊、油光光的东西,取过来一看,是一个鹿⽪包囊,他伸手取过包囊,一层一层地打开,里面竟是一块长一尺有余的木牌,木质虽好,却已朽烂,可见年代已久,仔细一看,木牌上竟刻着五个醒目的大字:“点检作天子” 柴荣看了木牌,犹如遭到雷击一般,一下子惊呆了,这不是谶符吗?此牌从何而来?寓意何在?他反复把玩着手中的木牌,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暗忖,难道这是上天向朕示警吗?如果真的是这样,自己在这个世上恐怕时⽇不多了,自己的儿子年仅七岁,想到这里,他真的不敢再往下想了…“点检作天子”他在心里将这几个字念了几遍,心里想道,朝中点检是张永德。从前石敬瑭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后来篡夺了后唐明宗的天下,创立后晋。今张永德也是长公主的夫婿,莫非也要篡夺我家天下?左思右想,満腹狐疑,也不询问左右追究此木来由,仍然将木牌收贮囊中。 柴荣回京之后,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免去张永德都点检的职务,改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之职。也就是说,解除了张永德的军职。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同柴荣是郞舅姻亲,也是顾命大臣。 柴荣为什么要对他下手呢?道理很简单,就是那块木牌上“点检作天子”五个字在作怪。 木牌到底从哪里来?柴荣没有查,也不想查,因为公文是经驿站传递,时间长,路途远,牵涉的人员太多,即使查,也很难查出结果。 难是一回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要闹得満城风雨。 柴荣是一代英主,他在龙舟中发现木牌,秘而不宣。回来后就快刀斩⿇,免去张永德的都点检职务,防患于未然。 柴荣皇帝的宝座坐得暖和得很,容不得有半点威胁,谁威胁到皇位,他就要将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哪怕是又有蛛丝马迹,也不会放过。 张永德就是这样,被撤销了一切军职,还觉得莫名其妙。他敢问吗?当然不敢,即使问了,柴荣也不会说。 都点检这个职务很重要,不能空缺,柴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些人似乎统一了口径,一致推荐赵匡胤。 赵匡胤渔人得利,柴荣撤了张永德的都点检职务,接着又改用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 柴荣不相信他自己亲戚,反而信任赵匡胤,可见,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地位确实很⾼,至于这中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就很难说清楚了。 难道这是天意?前一个殿前都点检,其实并无做天子之念,后一个殿前都点检,才是一个深蔵不露、最危险的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点检作天子”的正选人物。 有人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赵普在中间搞鬼,从那个神秘的木牌到新都点检上任,都是他暗中纵的。说归说,谁也拿不出证据,隔了一千多年,这是个无头案。 赵匡胤的官越做越大,威望越来越⾼,似乎成为了周世宗柴荣驾下的第一宠臣。 7、巨星陨落 柴荣北伐回京后,病情时好时坏,到后来⽇渐沉重。宰相范质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担忧,建议册立太子。太子,就是储君,当皇帝一旦不测,太子可以随时顶上去。这就是正国本。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颁诏,立儿子宗训为太子,加封梁王。 柴宗训此时年仅七岁,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事也不懂,只是挂个名而已。这一年,皇后符氏去世。办完了皇后的丧事,柴荣册封符皇后的亲妹妹继任皇后,继皇后也只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 柴荣的病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时⽇不多了,召宰相范质等大臣到病榻前,命他们善待储君,并对他们说,翰林学士王薄是他的故人,如果他辞世了,可召此人⼊朝为相。还一再叮嘱他们不要忘记了。 柴荣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知道此人可用,何必要借他人之手呢?此刻就下一道圣旨,事情不就解决了?如此做法,真的有些使人费解。 范质见皇上发了话,当面答应了,出宮以后,他对大家说:“王著整天醉生梦死,是一个酒徒,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宰相呢?想必是皇上病糊涂了,说的是昏话。我们不必遵循皇上的口谕,大家也要保密,不要将这件事怈露出去了。” 众人会意地点点头,并不多说。 显德六年六月十八⽇夜,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三十八岁。 柴荣在位共五年零六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功业显著,政绩辉煌。他初登大宝之时,曾请王朴为他算命,王朴预言他执掌国柄至少三十年。后人据他执政五年六个月的事实,便说五六是三十之数,正合王朴的预测。此说虽然牵強,但也属巧合。 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在五代史上,乃至在国中古代的历史上,都堪称卓著。可惜他统中一原的大业没有完成,便英年早逝,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范质是宰相,柴荣去世后,他主持大典,祭祀太庙,立梁王柴宗训为君,在历史上,宗训称为恭帝,尊符皇后为皇太后。 柴荣去了,后周的⽇子也到了尽头。 uMuxS.cOM |
上一章 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 下一章 ( → ) |
您目前阅读的是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架空小说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小说免费阅读已更新供您免费阅读,非常感谢您对作者余耀华的支持,想要阅读更多与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小说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架空小说请持续收藏游牧小说网 |